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前帮魏国训武卒 后助楚国谋变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被忽视了的全能型人才

吴起:前帮魏国训武卒 后助楚国谋变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被忽视了的全能型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14 更新时间:2024/1/20 6:41:15

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在战国时代的中原群雄眼中,“楚”这个字,带有一种莫名的凛冽,令人不由自主产生一股疏离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太过神秘,太过遥远,太过强大,又或者是,它的身上流露出的是一股不可预知的野性。但在楚悼王二十一年的秋天,这种凛冽却转化成了肃杀的戾气,这股戾气仿佛一把刀撕裂重重的铠甲,而在直刺目标的最后一刻,轰然落地。

如此锋利,如此短暂,像流星划破天际一般,光芒四射,紧接着,消失在广阔的天际。这把刀,叫做吴起。

吴起的家乡在卫国。而卫国是个很奇怪的国家。论及血统,它是周武王胞弟康叔后裔,纯正到不能再纯正的姬周宗国。论及位置,位于故商王朝旧地,天下之中,土地肥沃,人口兴旺。论及人才,子贡商鞅李悝,这些在后世名满天下的贤能,皆是卫国所出。可就是这样拥有一切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卫国,终春秋战国五百年乱世,一直默默无闻,甘于平庸。

可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卫国,却成为了这个“大争之世”最后的幸存者,始皇帝政一统天下,却还保留卫国的封地,直至秦二世而亡。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小究竟是一种原罪,还是一种生存之道?吴起的答案显然是前者,而终其一生,他也不曾理解后者。

生于“家累万金”的富户,属于吴起的路本该有很多。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前辈子贡,后辈吕不韦的道路,接替家中的产业接着经商,以吴起后来展露的才华来看,绰绰有余。可吴起选择的是散尽家财,奔走求官。这个选择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宝剑被封在鞘的结局只有慢慢的锈蚀,只有拔出的一刻,它的光芒才能照耀天地。而吴起,已经等不及别人赏识了。结果显而易见,商人出身在华夏文化里本就备受轻视,加之又无显赫的师门传承,出仕之路自然屡屡碰壁。这对于心高气傲的他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耻辱。

周围人的嘲笑也接踵而来,或许在平庸的人眼中,对不甘于平庸的人进行诽谤,是无聊生活中仅存的乐趣。可惜他们这次遇到的是吴起,而也因此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手刃三十多个讥讽自己的人后,吴起向自己的母亲,立下了重重的誓言:“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吴起踏上了逃亡兼游学之旅,他的第一站是孔子的故乡鲁国。战国时代的儒家,已经成为了“世之显学”,而吴起充实自己首选的目标,也正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之子曾申。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天资聪颖的吴起得到了曾申的赏识,而面对这个勤勉努力的学生,曾申喜爱非常,全力施教。

但命运的漩涡,又向吴起袭来,一个噩耗传到吴起耳中,母亲去世了。距离誓言尚且遥遥无期,想要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的至亲却离开了,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再无牵绊。这时候的吴起,想必流下了此生少有的泪水。回乡奔丧吗?让那些曾经鄙夷我的人接着看到我狼狈的身影吗?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上天赐予我的才能,我岂能令它被埋没在泥沼中黯淡无光。

母亲,请你原谅儿子的不孝,终有一日,我会向所有人证明,身为我吴起的母亲,是您最大的骄傲。将泪水吞进腹中,强忍着悲痛的吴起留下来刻苦学习,然而这个举动却让老师曾申大为愤怒。儒家以仁著称,而仁的内核之一,便是孝。

吴起这种身为子女,却不去为母亲料理后事的行为,自然是出离的悖逆。在曾申眼中,这样一个人,是没有资格成为自己学生的。于是不由分说,曾申便将吴起赶走,吴起再次失去了立身之地,但这时的吴起,已经不是那个求官不成便怒发冲冠的青葱少年。

既然儒家不能容我,我便去法家,兵家。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安身?当此乱世,男儿何不带吴钩?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只有千军万马的慷慨壮烈,才能装得下这颗吞吐天地的雄心。

接下来,吴起的人生,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死局。在鲁国,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对抗强齐,取得完胜。在魏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为魏国取得西河之地,压制强秦数十年不能东进。功业不可谓不盛,才华不可谓不高。

况且,吴起的才华,又绝非仅仅在于战绩的辉煌,魏国得以在战国初年横行天下,吴起亲自改良的“武卒”制度,居功甚伟,依靠这只特种兵,魏国几乎提前完成了后来秦国所能取得的成就。然而,功业的背后,却是郁郁不得志的失意。

鲁国的吴起,背上了直至今日还臭名昭著的“杀妻求官”事件。大意是说,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怀疑吴起,吴起为求重用,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表达忠心。魏国的吴起,出仕伊始及被评为“贪而好色”,只可利用,不可重用。直至后来被大臣公叔痤设计逼走。吴起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

只说“吴起杀妻”一事,《史记》记载:鲁人或恶吴起曰。或,古语为有人,有的,大意是鲁国有的人因为讨厌吴起,所以这么说。即便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不敢保证这件事的真相。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一个儒家弃徒,又有什么能力为自己辩白,更何况,吴起也不会在意这些。他的目标,从来就只有一个,名扬天下。专一而坚定,冷静的可怕。

可是当从魏国离开时,吴起再一次流泪了。侍从的仆人费解的询问何故,吴起只是微微的叹了口气,没有解释。我的经营毁于一旦,我的理想化为乌有,我哀叹的又岂止是西河之地和魏国的霸业,而是我自己不得明主的悲凉。明明,我是很想在这片土地上全力发挥我的才华啊!奔走十数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这时候的吴起真的感受到了英雄迟暮的悲凉。

不过,才华这种东西,就好像囊中之锥,总会脱颖而出的,因为这是战国,残酷却又热血的乱世,英雄还是不会被埋没的。而吴起也将迎来人生最大的辉煌。

熊疑孤身一人坐在郢都的王位上,大殿里清冷,空寂,死气沉沉。就在前一年,自己的父亲楚声王,竟为“盗”所杀,堂堂楚国,曾为中原霸主,今日衰落至此。这对年轻的熊疑来说,是巨大的耻辱,可同时也是巨大的难题。

内政上沉疴已久,国内实力强大的贵族把持着权力,王权不振,尤其是发源于王室公族的屈,昭,景三家,竟然有不逊于中央政权的武装,在世卿世俸制下,出身平民的人才毫无上升渠道。

外战上,老对手晋国虽然分化为韩赵魏三国,但是崛起的魏国牢牢的占据了有力的位置,自保尚成问题,哪里妄言重新捡起百年前庄王的霸业呢?乘丘,大梁,榆关三战,楚军三败,一片颓然。

熊疑苦苦思考着破局之策,这时,吴起从魏国流亡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冥冥中注定般,熊疑找到了开强国之门的钥匙。楚国的贵族们却犹如大难临头的蛇虫鼠蚁,拼尽全力的劝谏熊疑,令他不要去招募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小人”。

熊疑丝毫不为所动,以隆重的礼节和优厚的待遇迎接吴起入楚,任其为地位最高的令尹一职,全权主持改革。吴起,纵使全天下人都怀疑你,鄙视你,厌恶你,我也会站在你身后,我相信你是真正的天才,我相信你是能够帮助我完成霸业的良辅。因为我需要的是战友啊!

在已近暮年的时候,吴起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机会,这个漂泊半生的男人,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大王,我不会愧对这份知遇之恩,我将用我所有的能力,将让您的楚国成为全天下最强的霸主,您的理想也正是我的目标。

于是,改革内政,废除贵族世袭,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平民;公布新的法令,赏罚必果,排查人口,将大量的贵族奴役解放为平民;训练军队,强化战斗力和装备。短短八年时间,楚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政廉洁而有秩序,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对外则一转颓势,多次击败魏赵韩,向南折服百越,领土扩大进一倍,诸国皆畏楚强。

楚国终于浴火重生了,吴起将这份承诺兑现在熊疑面前,而此时的他,位极人臣,也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您在天上看到了吗?儿子终于成功了。志得意满的吴起想不到,这是他最后的辉煌。

楚悼王二十一年,熊疑薨,谥号“悼”,后世称为“楚悼王”。潜藏在水面下的暗影开始蠢蠢欲动。吴起的改革,虽然让国家强盛,却也让贵族们恨之入骨。吴起一个外来的落魄之人,让自己的荣华富贵受损,我们唾手可得的世袭封地和俸禄就这样烟消云散。更可恶的是,我们把持多年的权力,居然也被废除了,此人非杀不可!

于是大大小小七十多家贵族联合起来,在悼王的葬礼上将吴起万箭穿心,之后还将尸体车裂。可吴起毕竟是吴起,不躲不闪的站在悼王的棺木前,面不改色。楚国的礼制规定,伤害国王尸体,乃是重罪,当悼王之子肃王即位后,将射杀吴起的七十多家贵族连根拔除,统统族灭。吴起终究为自己报仇了,而他的人生,也以一道血色的休止符,完成了终结。

无情未必真豪杰,而按照后世对吴起性格的评价,他不应该去悼王的葬礼。以吴起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贵族有多么仇恨他。以吴起的智慧,他也不会不知道葬礼早已被设下了圈套。将军队一抛,重新流亡又如何呢?这种事情,我不只是做过一次了。

向来理性到冷酷的吴起,终于做出了人生最感性的选择。我已经累了,我也已经满足了。我经历过一生最充实的时光,虽然只有八年。世人对我皆是鄙夷、仇视,我也不曾在意过他们,可是您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光亮。人待我以庶人,我报之以庶人,您待我以国士,我当为知己者死。大王,最后一段路,我来陪你走下去吧。

后来的历史,楚国没有成功,但吴起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尽管伴随着种种恶评,可吴起的才华,却还是让他实现了生前的愿望,“孙吴”之称,名垂青史。相对于生前备受冷遇的他来说,这也许是种讽刺吧。

正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所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如果吴起有机会读到这首词,他更有感触的,一定会是后半句:可怜白发生。

标签: 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美男子宋玉竟是屈门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

    宋玉是战国时期知名的楚国辞赋家,在中古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一生虽然比较窘迫,没有什么显眼的功绩,但是他还是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通过他的这些典故让我们一起去走近宋玉,了解宋玉,看看这个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有着怎样的风采。宋玉一生最出名的就是他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经典故事,这出自他的《

  •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地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

  • 郑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小霸郑国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

    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的诸侯国。郑国的第三任君主郑庄公,雄才大略,一代枭雄,使郑国称霸中原,“天下诸侯,莫非郑党”。郑国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郑国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郑国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郑国是千乘之国,军力总体较强,楚国和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代,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的始祖和经典典籍都出现在这个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

  • 《黄帝内经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

  • 百家争鸣有多少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争战事不断,与此同时文化方面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著名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

  • 万经之王:老子《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

  • 《春秋左氏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春秋战国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

  • 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

    阴阳五行说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移“。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