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做人当学张良拿得起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做人当学张良拿得起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3/12/24 5:59:55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臣,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汉高祖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

众所周知,秦末乱世中,刘邦的崛起颇为传奇。他出身低微,说好听点儿是一介布衣,说不好则是一个“老混混儿”。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边有着一众出类拔萃的能人帮助,军事方面由韩信全权指挥,后勤军需可以放心的交给萧何,而谋略策划则是有着无双智士的张良存在,一众的助力辅佐下,刘邦才能够顺利的开创汉朝的天下。

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一众的能人都是刘邦的汉室江山的开国功臣,但是刘邦上位之后,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却是对一众的功臣大开杀戒,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后惨死,而张良萧何等人却得以善终。如果说萧何等人凭借的是刘邦发小,有着同乡情谊,那么中途投靠的张良,又是凭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的头脑、权谋、手腕,不在秦始皇之下。刘邦虽然厌恶秦始皇的残暴,但却认可秦始皇的治国之策。刘邦认为,汉朝绝对不能像西周那样出现“诸侯割据天下”的情况,秦始皇所制定的“郡县制”才是管理大汉王国最好的手段。特别是异姓诸侯拥兵自重,始终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你的知道,这些异姓诸侯,其实大都是因为利益才聚集到刘邦麾下,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有过反叛前科。韩信、彭越、英布,那曾经都是项羽帐下。

所以,项羽乃是前车之鉴,既然他们敢反项羽,有朝一日,未尝不会反你刘邦?所以刘邦为了不让权力和土地落入外姓人之手,在建国之后,便开始寻找机会废杀八大异姓王。这八大异王分别是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张耳臧荼、韩王信、吴芮。这些异姓王里,除了卢綰和刘邦是发小,几十年感情深厚,好的快要穿一条裤子外,其余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半路投靠过来的,甚至还有降将。刘邦对他们基本上谈不上有感情,主要还是利用他们的能力、身份等等。由于这些人的身份特殊,一统天下后不得不挨个封王。

八大异姓王虽然是刘邦亲自封赏的,但是刘邦却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因为他们的手中不仅有权、有兵、有财富,还有封地。因此,刘邦必须要考虑后世之君能否压制住这八位手握重权的“异姓王”,倘若不尽快除掉这八位异姓王,刘邦死后的西汉很容易回到战国割据的情形。为了大汉江山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刘邦必须在自己过世之前铲除掉威胁刘姓皇室统治的八位异姓王。

其实刘邦不是嗜杀残暴之人,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保障皇权,铲除威胁。他所杀之人,大都是有前科黑历史的不稳定因素。至于其他人,只要是乖乖听话,便不会有太大问题。特别是当初沛县出来的那批老相好,哪个不是封侯拜相,衣锦还乡?就连曾经背叛他的人雍齿,最终也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所以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结合前文来看其实就很简单了,因为张良没有实权,对刘邦构不成威胁。

刘邦之所以会杀尽功臣,是因为这些功臣是手中有着兵权的异姓王,这样的存在无论是放眼任何一位统治者,都不会心慈手软的,虽然刘邦是汉室的皇帝,但是这些异姓王天高皇帝远,完全是有着自治权,而张良与韩信有着本质区别,武将难以管束,而张良不过是一个谋士,刘邦主要是依仗他的脑子。虽然刘邦给予了张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足以光耀千古的荣誉,但却没有赐给张良与之相应的权力地位。

首先张良并不在八位异姓王的行列中,其次张良的手中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封地,甚至连政治权利都被刘邦刻意的削弱,刘邦没有必要除掉“手无缚鸡之力”的张良,更没有必要将所有开国功臣都赶尽杀绝。当然,即便如此,很多人也难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特别是像张良这样的开国功臣,其运筹帷幄之术,刘邦不可能不心生忌惮。而对此,张良早有准备,他了解刘邦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既然自己功成名就,人生价值已经实现,那么接下来便该是隐退了。

相较而言,韩信精通兵法却不懂权谋,英布作战英雄却不通事故,而张良则不同,张良的智慧连刘邦都为之钦佩,可见张良并非“池中之物”。作为一个智计无双的谋士,张良不仅非常善于谋划,他的性格更是特别的隐忍,这一点通过黄石公多次让张良捡鞋,就能看出,为此黄石公更是将《太公兵书》交给了张良,隐忍谦让是张良性格的最大优点,并且张良对于刘邦十分的忠心。

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存在,亦师亦友,两个人是在天下刚刚大乱的时候半路结识的,一见之下就大为投契: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一个教的开心,一个学的透彻,两个人名义上虽然是君臣,但刘邦对张良始终保持尊敬,因为张良并不仅仅是个书生,他胸中的韬略令刘邦折服。这一点从刘邦对待张良和那些儒生态度上的差异就能感受到,张良的劝谏与谋划,刘邦几乎无所不从,尊敬而亲昵地称呼“子房”,对儒生则是各种辱骂,自称“而公”。这种私人情感基本上贯穿了刘邦的后半生,张良也因此得以幸免,没有遭到清算。

刘邦获得天下之后,采用大封功臣的手段,企图用高官厚禄稳住人心,但是张良深知“功成身退”这四个字背后所隐藏的智慧,他先是推掉了刘邦赐予的“三万户”封地,后又请求刘邦让自己留在留县修道。留县是刘邦和张良初次相遇、共同把酒言欢,谋划大事的地方,象征着两个人纯洁的君臣之情。刘邦被张良的忠诚所感动,允许张良在邑留县修道,并且赏赐张良数万担黄金。张良既保住了性命,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可谓一石二鸟。

除了刘邦遇到难题的时候出出主意外,基本上借着体弱多病的原由,常年在家辟谷修道,以示无野心,对权力不感兴趣,只想修道成仙;被吕后逼到躲不掉的时候,出谋划策稳定了刘盈的储位,相当于交好了继任之君和吕氏家族。这样一个无野心的人,刘邦怎么会对付他,而刘邦死后,他同样高枕无忧。此外,张良在确保自己无虞的同时,还顺便搭救了一下老友长沙王吴芮,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使得后者成为大汉硕果仅存的异姓王。用人精来形容张良已经不够了,张良真不愧为“谋圣”也。

其实纵观历史,那些所谓的大杀功臣,都不应该把帽子盖在皇帝一个人头上。如若不是臣子贪念权势,又怎会不得善终?历史上除了朱元璋的明朝,那些开国功臣们,凡是激流勇退的,其实都能得以善终。只要你不擅权,不掌兵,做一个对其帝位没有威胁的人,那就没多大问题。如果当初韩信、英布等人能乖乖放下手中权势,做个安乐公,其实结局也不至于如此悲惨。

换句话说,不是刘邦放过了张良,而是张良放过了自己。张良博览群书,世事洞明,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张良功成身退,只是要了一个留侯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按说他是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有赫赫功劳的开国元勋,竟然去当了一个小小的县长。这就是张良的高明之处,远离国都,过着半隐居生活。韩信如若功成身退,低调做人,不居功自傲。像张良一样,自行卸甲,看淡功名利禄。也会平安无事的。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张良本意复立韩国 为何会转变成为维护汉朝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汉历史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身为文臣谋士,进则为帝王师,可谋国兴、立邦安;退则为逍遥身,可保自身、延富贵,是千百年来文人无限向往、无法企及的高度,纷纷效仿、而望尘莫及的典范。1、张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张良才是刘邦集团的真正头脑,他只

  •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扩大了汉朝文明的影响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汉历史

    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114年,早期经历不详,在出使西域前在汉朝当一个小官,默默无名,史书文献鲜有记载他出使西域前的事迹。西汉建立之初,就早已饱受匈奴不断骚扰西北边境,甚至有威胁汉朝都城长安的危险。在此时代背景下,汉武帝刘彻决定联合匈奴的世仇,位于匈奴西边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一起共同抗击匈奴,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者 张择端与李师师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似乎一提及张择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便会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甚至很多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但在这些人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不认识张择端的。张择端在绘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不知是否料想到,这幅旷世巨作今后将代替他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长存下去,搜索相关张择端的资料,寥寥无几,似乎《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便能概括

  • 章邯:大秦帝国最后的名将 他既是拯救秦朝的大功臣 也是秦朝灭亡的罪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汉历史

    章邯是大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是秦朝的军事支柱,曾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次次镇压住了农民起义军。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跟随章邯的二十万降被西楚霸王项羽全数坑杀,章邯最终成为了大秦王朝灭亡的罪人。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登高一呼,“天下苦秦久矣”,四方云集响应,大秦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很快,一支农民军在周文的

  • 章邯怎么死的 为什么章邯要自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汉历史

    历史上的章邯是秦国最后一个拿得出手的将领,在秦朝末年,随着秦始皇的去世,随着秦二世更加残暴不仁的政策,天下各地都起兵造反,而章邯带着几十万的刑徒连战连捷,之后败于项羽之手,因为朝廷被赵高掌控,所以章邯非常担心自己就算打赢了项羽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投靠了项羽。章邯投降了项羽之后,并不是很受项羽的信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君主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汉历史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 秦朝20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国最古老的军衔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汉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国力大增。 特别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据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

  •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汉历史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

  • 秦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秦军青铜兵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汉历史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军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慑力量。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估计其中两坑有武

  • 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1、政治 政治上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以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