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朱祁镇:两次为帝 一生跌宕起伏 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两次为帝 一生跌宕起伏 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3/14 7:57:23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位在位两次的皇帝,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却是一个好人。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之中。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梓宫入葬。

这里,提到明英宗朱祁镇,难免就会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我们不妨从他在位时期的年号来看,明朝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年号通常只有一个,而朱祁镇偏偏要“搞特殊”,他当朝秉政不过短短十五年,却用了两个年号,分别为“正统”和“天顺”。朱祁镇之所以特立独行,倒不是他的主观原因,在这两个奇怪的年号之间,有许多令人愤慨的事件相互串联。

先来讲讲“正统”朝,熟悉历史的朋友自然会清楚朱祁镇干了什么“好事”。

正统朝中贤能辈出,可朱祁镇偏听一家之言,宠信一个太监,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后来,外族进犯,朱祁镇仍未听取朝官的意见,听信太监谗言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率众奔赴前线。按理说,既然有御驾亲征的大志,若是打赢了这场仗倒也能落得美名,然而,朱祁镇在半路就当了逃兵,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鸣金收兵。

甚至,在撤军时仍不爽利,慢吞吞地被瓦剌人钻了空子,几十万人被围困在土木堡惨遭屠杀,朱祁镇也沦为阶下囚。既然,皇帝被人掳到蒙古高原上喝奶茶啃羊肉了,他留下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接手。有了宋朝人的前车之鉴,总不能干出衣冠南渡这种丢脸的事吧?所幸,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接过重担,将年号改为景泰,让人愤慨的正统朝就这样结束了。

按说,景泰帝比兄长强了不少,他任用名将于谦,成功打赢了北京防御战,同时,对外施压,迫使瓦剌人送回英宗,总算没步上宋徽宗的后尘。虽说,朱祁镇的闹剧纯属咎由自取,但是,傻人有傻福,保住了一条命,回到京城做了太上皇。

然而,不甘寂寞的朱祁镇并不消停,而是拉帮结伙闹起政变,趁着弟弟病重夺回皇位。对于朱祁镇的行为,有人说:他本来就是皇帝,夺回皇位无可厚非。有人则说:他恩将仇报,对兄弟痛下杀手。

孰是孰非我们姑且不谈,单凭朱祁镇重新上位后杀掉了功臣于谦,笔者就认为朱祁镇的皇帝做得不够格。朱祁镇登基后,将当年守卫京城的老功臣们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杀掉的杀掉,重新任用了一批奸佞小人,将政治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既然,重新当上皇帝,年号自然不能再用“景泰”。就这样,英宗将年号改成“天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两帝,在属于朱祁镇的年代里发生了吃败仗、杀忠臣、亲小人的悲剧。细数下来,尽是朱祁镇人生的败笔,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咬牙切齿。

然而,爱折腾的朱祁镇并未停下脚步,真正为后世贻害无穷的,正是朱祁镇的天顺朝。从字面意思理解,所谓“天顺”,就是祈祷天降鸿恩,风调雨顺。从运气上来看,天顺朝没发生过大灾大难,但是,也没能风调雨顺。瓦剌陷入内斗中,再也没余力侵犯中原,天顺朝的外交得到了保障。

边关无忧,朝中却有奸党作乱,英宗宠信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相互不和,拉帮结伙你争我夺,最终,相继走向覆灭,让原本安定的国家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

按理说,官场斗争古而有之,不论盛世衰世都有小人得志,只要有明君在上,也能平衡政治场上的矛盾,国泰民安。然而,朱祁镇做了数不清的傻事,似乎,这与明君早已背道而驰,但是,若说这皇帝是个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

朱祁镇被绑到蒙古高原,对一国之君来说可能是最耻辱的事了,可是,朱祁镇却不以为然。当阶下囚还当出了水平,过了没多久,从蒙古士兵到跟他碰过面的蒙古将军们,甚至,也先可汗的弟弟伯颜都与他交情匪浅,一个个与朱祁镇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也先的弟弟伯颜更是为了让朱祁镇回国,而跟哥哥争红了脸。朱祁镇回国时,伯颜亲率大军十里相送,临别时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朱祁镇这份凝聚力与亲和力,哪里像是个昏君呢?

再来说说朱祁镇的私生活,朱祁镇和他的正宫钱皇后虽然做过一段时间的苦命鸳鸯,但是,也是人间少有的患难夫妻。朱祁镇被瓦剌人掳走时,钱皇后在宫里急的焦头烂额,将后宫中所有值钱的金银珠宝都拾掇起来送到瓦剌赎人。

为了让景泰朝的大臣们接回朱祁镇,她不惜以命相挟,甚至,摔断了腿。朱祁镇回国后,夫妻二人被软禁在内宫中,生活潦倒,钱皇后每日纺织谋生,补贴生计。当然,面对这样的女人,朱祁镇也十分专情,重新登基后,朱祁镇对钱皇后始终礼遇有加。

最终,二人相扶到老,堪称古代模范夫妻。按照英宗的遗嘱,钱皇后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钱皇后刚死,周太后就坚决反对合葬之说,要求儿子为钱皇帝另择墓地。甚至,为了合葬,打通钱皇后墓穴挖隧道的想法,也因钦天监认为会影响风水而作罢了。

有人格魅力,人品也不算太糟糕,那么他的智商呢?不得不说,虽然朱祁镇做过数不清的傻事,但是,他有时灵光一闪展现出的头脑让人难以置信。被扣押在瓦剌时,朱祁镇身边的小太监喜宁背叛了朱祁镇,投靠到瓦剌麾下成了奸细,每天挑唆蒙古人置朱祁镇于死地。

朱祁镇得知此事后,不动声色地告诉瓦剌人,自己要给弟弟景泰皇帝写封信,让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而这封信一定要喜宁亲自去送。喜宁以为自己能重回故土,兴高采烈地带着信回到大明,谁知,刚到大明就被明军逮捕,随后,被乱刀砍死。

原来,朱祁镇暗中派人跟随喜宁,并提前给边关送了一封干掉喜宁的密信。这份智商,谁能说他是个昏庸的皇帝?

再说,后来的英宗复辟,他能一夜之间取代景泰帝重掌江山,并将弟弟的党羽一一铲除,这份魄力也属世间罕有。此外,天顺朝朱祁镇还做过几件为人称道的好事,最出名的就是“优老之政”。

朱祁镇规定:举国上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领到朝廷的养老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领取。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老政策,由此可见,朱祁镇是比较人道的统治者。

可是,说到底,朱祁镇终究不是个明君,他人品不赖,也有智商,也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可是,他就缺一样大智慧,那就是:治国之策。

治理国家说得容易,就像是下棋一样,可是,真正能下好这盘棋的又有几人呢?想要在黑白交错的国家中统筹全局,要的是切中要害的大智慧。朱祁镇智商不低,可是,都是些小聪明,他很善良,却都是些小恩小惠,朱祁镇根本没有富国强兵的能耐。

朱祁镇是怎么给后世留下麻烦的呢?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是每个古代帝王都头疼的大麻烦,朱祁镇是怎么解决的?朱祁镇重掌大权后,先是重赏了那批拥立自己的功臣,随着金口一开,以石亨为首的一批朝廷大员拿着皇帝的圣谕四处“抢地盘”,他麾下的三千军官们纷纷成了土豪,其他功臣有样学样,纷纷替自己及党羽们扩张土地。

这样一来,大量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仅京城地区就有六成的农民失去了耕地。天顺一朝,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像按不倒的野草,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从未停息过,给大明王朝留下一道道裂缝。

其次就是边防问题,朱祁镇罢免了镇守边关的良将郭登,干掉了能打仗的于谦,让石亨之流接管国家防务。除此之外,朱祁镇还干出坏长城、缩防御的蠢事,间接使明朝防无可防,空门大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官风问题。一个国家的覆灭,往往是由内而外的,很明显朱祁镇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经过多场政治变乱后,朝廷百官人人自危,失去了忠义与气节的观念,大臣们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坏毛病,天顺朝官风日下。

天顺朝的官场,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斗”。从皇帝哥俩斗,到朝中石、徐、曹三人斗,尽管斗来斗去,朱祁镇都成了赢家,但是,官场的风气已在常年的政斗中变得敏感,官员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已然形成。虽说,平息政斗后的官场上,仍有李贤等人整顿朝纲,但是,一两个人已无法力挽狂澜。

朱祁镇秉政时期,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从最开始的王振,到后来祸乱朝纲的曹吉祥,可谓没一个好人。朱祁镇真的缺乏御人之术吗?实则不然,朱祁镇很聪明,也有一套自己的权谋轨迹,但是,朱祁镇在用人之初就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的方向不对。

任朱祁镇的御人之术再高明,任用的终究是一批贪赃枉法的无用之辈。医术是无法将急剧传染性的病菌变成救命良方的,朱祁镇的放任只能让这群病菌在明朝的内部肆虐。有点小聪明的棋手朱祁镇,最终还是摆在了大局上。

或许,他也曾想过整治这些疑难杂症,可惜,朱祁镇不是治国那块料。朱祁镇虽然不是昏君,但是,他却是个庸君。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清历史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与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国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发动侵略,而清政府昏庸无能,许多官员胆小怕事,最终在英国的胁迫下,签订《南京条约

  • 清朝的什么人可以当清朝御前侍卫 御前侍卫都带刀,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以说是最高的,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安保的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御前侍卫,什么人可以当,带刀上朝,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曹寅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族关系,进入皇宫做了銮仪卫。因为经常跟皇帝见面,所以产生了一定感情。后来,他被下放到地

  • 宋应星: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 最著名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宋应星,生于公元前1587年,卒于1666年,字长庚,出生在现今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他因此查阅和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众多资料,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还编写了许多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了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 孙传庭:大明朝最后擎天柱 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如何理解传庭死而明亡矣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孙传庭是明朝名将,被称为明朝最后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悍将。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民军的镇压活动,是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然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明朝是一个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王朝,它富庶,它节气,它强大,它传奇。没有一个朝代如同明朝

  •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势的分水岭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被杀 翼王石达开出走 此后太平天国逐步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太平天国因此由盛转衰。1850年代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短

  • 左宗棠: 晚晴第一硬汉收复新疆名垂青史 左宗棠对清朝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左宗棠是晚清军事家,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他给后人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场。千秋功业,罕有匹敌。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74岁的湘人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

  • 丁宝桢: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 怒斩慈禧宠臣安德海 清廉传家 是晚清有名的廉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1853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过,由于母亲去世,丁宝桢不得不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为母亲守制。就在为

  • 万历皇帝朱翊钧:近三十年不上朝 加速明朝走向衰亡 他伤心了一生 中国伤心三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由于明神宗后期的怠政,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六年,穆宗驾崩,

  • 万历中兴的影响 明朝建朝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历经上千年,出现了许多朝代更迭,其中有许多的明君治世。历史学家把古代出现社会繁荣发展政治和平稳定的时期用皇帝所在的年号统称为某某兴。万历中兴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社会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简要介绍下万历中兴背景。明朝皇帝明穆宗去世于1572年,他死后太子继位因此年号改为万历。父皇去世前往

  • 汪广洋:中国最后一个右丞相 被人们称为老好人的汪广洋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清历史

    汪广洋是明朝初年宰相,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可是就是这样的好好先生也难逃一死,洪武十二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进士,所谓进士,即是指古代科考成绩非常优异的人,古语称“三十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