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才皇帝 令人可惜的是英年早逝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才皇帝 令人可惜的是英年早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83 更新时间:2024/3/14 8:51:26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个皇帝,朱瞻基不仅是整个明朝综合素质最为全面、最有才华的皇帝,更是整个中国古代都很难见到的全才皇帝。作为皇帝;他开创了明朝的一段盛世繁荣,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至至今还是无法逾越的明代宫廷画作高峰。

生于祥瑞、长于富贵

朱瞻基出生于1398年,那时他的祖父朱棣还只是燕王。一天,朱棣梦到父亲朱元璋送给他一块大圭,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字样。醒来后的朱棣马上就听到了好消息:长子朱高炽喜得贵子。朱棣将长孙的诞生与梦境联系起来,认为朱瞻基的出生是祥瑞的征兆,于是对这个孙子非常喜爱,从小便将其带在身边加以培养,命帝师姚广孝带领一批当世大儒,为朱瞻基进行授课。

而朱瞻基也不负众望,他从小便喜爱读书,“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而朱棣自己,不仅经常带着朱瞻基访查民间疾苦,更是让朱瞻基跟随自己北征蒙古,让他体验真刀真枪的战场厮杀。由此,朱瞻基虽然长于富贵,却和深宫中长大的皇帝有天壤之别,他从小就被培养出了近乎本能的军事能力和爱民情怀。

可以说,如果没有聪敏机灵的朱瞻基,他老爹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很可能保不住。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之时,有意立皇二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朱高煦为太子,对身体肥胖的皇长子朱高炽颇为不满。但在和臣下讨论废立太子之事时,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改变了主意,想到自己喜爱的长孙朱瞻基如果能登上皇位,那么可以保证明朝两代的昌盛,朱棣终于决定确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1411年,朱棣在确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便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可以说朱瞻基在还未成年之时便已经被确立了帝位继承者的身份。朱瞻基多次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储位,一次朱棣命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拜谒明孝陵,朱瞻基随行,朱高炽由于身体肥胖、行走不便,因此需要两个太监搀扶,朱高煦便故意羞辱太子,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没想到朱瞻基马上接话:“更有后人知警也。”令朱高煦大惊失色。《明史》上说,“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不能不说是很有道理的。

1、平定叛乱、亲征北疆

1425年夏,明仁宗突然驾崩,朱瞻基收到消息后火速从南京前往北京继位,巧妙避开了叔叔朱高煦的截杀。继位后朱高煦果然发动叛乱,朱瞻基在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后,果断地决定御驾亲征。朱瞻基一面麻痹朱高煦,一面急行军至乐安城下。朱高煦措手不及,他的部下纷纷倒戈,叛乱不到一个月便被朱瞻基兵不血刃的平定,对社会几乎没造成任何影响,可以说这次平叛事件初次显示出了朱瞻基老道的政治经验和过人的局势判断力。

相比建文帝朱允炆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朱棣夺位,朱瞻基没有再次重演悲剧,他以一种最为简单、高效的方式收拾了叛乱的叔叔。之后,朱瞻基将朱高煦囚禁在逍遥城,又不动声色的收缴了二叔朱高燧的兵权,自明初以来困扰朝廷的藩王问题,被朱瞻基彻底解决。后来有一天,朱瞻基去看望被囚禁的叔叔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不知为何作死,竟然伸腿绊了朱瞻基一下,导致朱瞻基恼羞成怒,将叔叔活活烧死。这也算是朱瞻基这一辈子为数不多的发怒和残忍时刻。

面对北部的蒙古势力,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安抚、防御”为主的政策,但同时朱瞻基弓马娴熟,完全不畏惧与蒙古骑兵正面较量。1428年,朱瞻基亲自巡视边防,突然听闻兀良哈蒙古大举扰边,朱瞻基不慌不忙、指挥若定,亲自带领军队在边境阻击蒙古骑兵,并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明军大获全胜。这场防御战的胜利,是明朝在土木之变以前,最后一次皇帝亲征蒙古取得的胜利。朱瞻基优秀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2、撤兵安南、休养生息

朱瞻基继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从安南撤兵,永久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统治。这件事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安南是明成祖辛辛苦苦开拓的疆域,不应当如此轻易地放弃,使得数万将士的心血付之东流。但事实上,朱棣在征服安南后,一直都没能稳固对安南的统治,安南近四百年的独立建国岁月,已经让他们具有了深刻的民族意识,因此不断起兵反抗明朝的统治。

到宣德时期,安南已经成为了明朝财政的“无底洞”,是明朝的极大负担。朱瞻基在与朝臣多次商议后,终于决定恢复安南的藩属地位,不再直接统治安南。撤兵后,明朝的财政负担大大减轻,虽然疆域缩小了,但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国家财力更加雄厚,这都是朱瞻基的巨大贡献。

朱瞻基在位期间,开始大力提拔文臣,他创立了票拟、批红制度,确立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从而奠定了明朝此后二百年的基本政治框架。当然,教宦官读书识字、让宦官掌握批红大权也从朱瞻基开始,虽然朱瞻基文韬武略,能够控制宦官不为祸,但后来宦官们却权势滔天、祸害社会,这是朱瞻基想不到的。

朱瞻基在位期间,继续了父亲朱高炽的休养生息政策,基本上没有出现扰民、害民行为。朱瞻基还亲自微服私访,拿着锄头翻了几下地,对身边人说:“我才翻了几下就累得不行,可见农夫们多么艰难啊!”于是赏赐了几个农民。虽然是明显的政治作秀,但比起乾隆皇帝蝗虫过境般的下江南行为,似乎还是高明了不少。

在朱瞻基君臣的齐心协力下,社会生产力在永乐时代的挥霍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政治较为清明,史载宣德年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堪称明朝最为鼎盛的辉煌岁月。

3、保护文化、爱好艺术

朱瞻基与朱元璋、朱棣这些马上天子有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对文化艺术的庇护。朱瞻基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中国古代的艺术家皇帝很多,比如宋徽宗、李后主,在艺术造诣上可能更胜于朱瞻基,但这两位的治国才能可真是不敢恭维,都属于不务正业的败家子儿类型。但朱瞻基不同,他在治国成功的闲暇之时,随便玩一玩艺术便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简直令人艳羡。

朱瞻基最为出色的艺术才能是绘画,他的绘画作品至今仍有许多存世,而且质量极高。他的《武侯高卧图》、《戏猿图》、《瓜鼠图》、《开泰图》等作品,都具有一种太平盛世的“祥和”气质,堪称绘画精品,他的爱好也为宣德年间宫廷绘画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明宣宗出猎图》、《明宣宗行乐图》、《大明盛世图》等一系列宫廷绘画精品相继问世。此外,朱瞻基还喜爱收藏瓷器、玉器、珐琅器等古玩,因为他对古玩的高超鉴赏力,导致了宣德年间青花瓷、宣德炉等宫廷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

在朱瞻基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下,社会文化也逐渐走出了洪武、永乐时代的严酷,迎来了温暖的发展环境,以杨士奇等人为首的文人名士们引领了明初“台阁体”诗歌的发展,而薛瑄的“河东学派”和吴与弼的“崇仁学派”共同引领了明初的理学发展。尽管明朝社会文化的真正繁荣还在数十年之后,但宣德时代的文化初步发展,却为明中后期的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4.废后风波、专情帝王

朱瞻基在位期间一个不太让人舒服的事情,就是他的废后风波。朱瞻基从小和贵妃孙氏青梅竹马、伉俪情深,但朱棣却为他的长孙挑选了一位贤良淑德的太孙妃胡氏。朱瞻基继位后,胡氏理所当然成为皇后,但朱瞻基却一门心思要把孙氏立为皇后。1427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朱瞻基大喜过望,马上将朱祁镇立为皇太子,并立刻借此事要求废后。

朱瞻基将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召集起来说,借口“母从子贵”,希望大臣们支持他废后。杨士奇大惊,连忙说“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子岂当议废母”,把皮球踢回给了朱瞻基。没想到朱瞻基在这件事上也体现出了耐心和智谋,一方面用各种方式旁敲侧击、为孙贵妃拉选票,另一方面又没有急于一次性成功,而是连续几天把阁臣们召集起来悄悄商议。

终于杨士奇体会到了皇帝的决心,于是献策“乘今有疾,导之辞让,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违背礼仪。朱瞻基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劝说胡氏自己上表,以不能生育为由请皇帝册立孙氏为皇后。于是朱瞻基用一种近乎无情的方式,将没有任何过错的胡皇后废掉,把自己深爱的孙贵妃扶上了正位。

后来,朱瞻基在一次宫廷饮宴中,挥笔作了一幅画,画面是竹林下有一条蹲着休息的狗。朱瞻基让宫里的后妃们猜猜这幅画的意思,已经被废去皇后之位的胡氏答道:“竹下有犬,乃一笑也。”,朱瞻基看到胡氏猜中了自己画作的用意,十分感慨,命令恢复胡氏的皇后待遇,也算是对胡氏的一点补偿。后来朱瞻基在和大臣们说到此事时,说“此朕少年事也”,也算是一种自我解嘲。

5、人才济济、君臣融洽

宣德时代名臣、名将、名家辈出,一时间堪称“异才博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尽管这些人的名气可能不及后世的王阳明、唐伯虎、张居正,但在一个全才、风流的皇帝带领下,这些人才几乎都有发挥自己作用的舞台,基本上没有郁郁不得志者,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的盛况堪与汉孝武、唐明皇、宋仁宗相媲美。

文臣方面,宣德年间最为著名的就是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时人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三杨内阁堪称朱瞻基的智囊团,朱瞻基通过对三杨地位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内阁在明代政治决策中的地位,自三杨以后,内阁不再是单纯的“私人秘书”,而开始成为行政决策的源头。

“三杨”之下,则是被称为“蹇、夏”的两位名臣——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这两人掌握着六部中最重要的人事权和财政权,蹇义为人质朴正直,拔擢人才不拘偏见;夏原吉从永乐时代开始就是明朝廷的大管家和“钱袋子”,他善于理财,在永乐帝大肆花销之时还能够尽力维持收支平衡,朱瞻基对他也非常倚重,正是这两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宣德一朝言路通畅、国库充盈。

在“三杨”、“蹇夏”之外,黄淮、金幼孜等人也都堪称干臣,一时间宣德朝“众正盈朝”,盛况空前。地方上,朱瞻基又提拔了于谦、周忱、况钟等一大批贤臣,这些地方官在地方上勤政爱民,口碑极佳,引领了整个宣德年间较为清廉的官场风气。

军事上,朱瞻基继续重用永乐帝留下的名将张辅,同时提拔了兵部尚书王骥,后来在正统年间征讨麓川的战役中,王骥也立下了大功,成为了明代第一个以文臣而封侯者。

文化上,宣德年间南北两位理学大家吴与弼与薛瑄,都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理学门派,推动了明代理学文化的发展,为后世陈白沙、王阳明的理学革新奠定了基础。同时,朱瞻基对绘画的热情也使得当时出产了以戴进为首的一批优秀的宫廷画师。

外交上,朱瞻基在位期间进行了明朝的最后一次下西洋活动,郑和也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同时,朱瞻基派遣侯显出使西藏,派亦失哈出使东北,加强了明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统治。

宣德朝被后世公认为整个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胜过后世被文臣摆弄的弘治朝和隆庆朝。一个事例最能说明这一点。1431年的一天晚上,朱瞻基突然想要找杨士奇商量事情,但他又不愿意让年迈的杨士奇深夜入宫觐见,于是自己着便装、带着四个随从亲自去杨士奇家里拜访。当时夜深,杨士奇听说皇帝亲自登门,连忙穿着朝服出门迎接,“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杨士奇连忙“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这几句对话,把朱瞻基和杨士奇融洽、亲切的君臣关系展现无遗,这样亲密的君臣关系,不光在明代绝无仅有,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古代,也极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朱瞻基具备极强的亲和力,对待臣下能做到基本的尊敬和张弛有度,这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是极不容易的。

6、太平天子、盛世隐忧

朱瞻基作为一个极为优秀的守成之君,既不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冷酷多疑,又不似弘治帝、隆庆帝那样依赖大臣,更不像嘉靖帝、崇祯帝那样刚愎自用。朱瞻基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有文化艺术的天赋,既有军事才能,又能体恤臣下,既是随性风流,又有专情一面,可以说他几乎是中国古代太平天子的集大成者。比起唐玄宗,他的头脑似乎更为清醒;比起乾隆皇帝,他对待臣下又更加宽容。

在朱元璋和朱棣冷峻严酷的执政之后,明朝能够迎来这样一个全才型的“男神”皇帝,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也正是他把明朝的发展推向了极盛。但很可惜,朱瞻基只活了38岁,执政了短短十年,这又是明朝的不幸。他的儿子朱祁镇,虽然从小也是聪明伶俐,但却完全没有继承朱瞻基的爱民情怀、军事才能以及政治头脑,长于深宫的朱祁镇最终让大明江山走上了夕阳西下的不归路。

朱瞻基对宦官的宠幸和信任,在他的时代并没有危及社会,但在他死后其弊端开始凸显,掌握了批红权和地方镇守权的宦官势力开始崛起,与文臣势力制衡,并严重危害了明朝的统治。此外,安享富贵、太平的朱瞻基,在后期的确沉迷于“斗蛐蛐”的活动中,也的确命令全国各地采购上好蟋蟀送入宫中供他玩乐。尽管造成的实际危害并不如《促织》所说的那样大,但毕竟导致了自上而下的奢侈、享乐风气。

朱瞻基的业余爱好还不只斗蛐蛐一项,他还常常游猎、打球、饮宴,整个王朝都由俭入奢,患上了“居安不思危”的富贵病。土地兼并问题逐步凸显,流民问题愈演愈烈,蒙古瓦剌部随着北疆的收缩而逐渐坐大,但朱瞻基君臣仍然陶醉在太平景象之中,“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姬满前”,这一切都为明朝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但这一切也并非朱瞻基个人所能解决的,而是封建帝王时代的“原罪”,朱瞻基已经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在整个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朱瞻基也算是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最可圈可点的一位守成令主了。《明史》评价他:“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谷应泰也认为“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就是说,朱瞻基的确将朱元璋和朱棣奠立的基业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明英宗朱祁镇:两次为帝 一生跌宕起伏 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位在位两次的皇帝,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却是一个好人。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之中。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

  •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清历史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与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国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发动侵略,而清政府昏庸无能,许多官员胆小怕事,最终在英国的胁迫下,签订《南京条约

  • 清朝的什么人可以当清朝御前侍卫 御前侍卫都带刀,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以说是最高的,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安保的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御前侍卫,什么人可以当,带刀上朝,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曹寅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族关系,进入皇宫做了銮仪卫。因为经常跟皇帝见面,所以产生了一定感情。后来,他被下放到地

  • 宋应星: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 最著名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宋应星,生于公元前1587年,卒于1666年,字长庚,出生在现今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他因此查阅和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众多资料,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还编写了许多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了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 孙传庭:大明朝最后擎天柱 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如何理解传庭死而明亡矣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孙传庭是明朝名将,被称为明朝最后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悍将。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民军的镇压活动,是明廷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然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明朝是一个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王朝,它富庶,它节气,它强大,它传奇。没有一个朝代如同明朝

  •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势的分水岭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被杀 翼王石达开出走 此后太平天国逐步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清历史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太平天国因此由盛转衰。1850年代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短

  • 左宗棠: 晚晴第一硬汉收复新疆名垂青史 左宗棠对清朝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清历史

    左宗棠是晚清军事家,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他给后人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场。千秋功业,罕有匹敌。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74岁的湘人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

  • 丁宝桢: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 怒斩慈禧宠臣安德海 清廉传家 是晚清有名的廉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1853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不过,由于母亲去世,丁宝桢不得不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为母亲守制。就在为

  • 万历皇帝朱翊钧:近三十年不上朝 加速明朝走向衰亡 他伤心了一生 中国伤心三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清历史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由于明神宗后期的怠政,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六年,穆宗驾崩,

  • 万历中兴的影响 明朝建朝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历经上千年,出现了许多朝代更迭,其中有许多的明君治世。历史学家把古代出现社会繁荣发展政治和平稳定的时期用皇帝所在的年号统称为某某兴。万历中兴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社会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简要介绍下万历中兴背景。明朝皇帝明穆宗去世于1572年,他死后太子继位因此年号改为万历。父皇去世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