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行政区划:“道州县”三级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17 更新时间:2024/3/29 4:28:02

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1、道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

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皮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 北的地区。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二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 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 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 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玄宗时增设的几个道大致范围: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2、 府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原并州)、江陵府(原荆州)。

(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710年(景云初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节度使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711年(景云二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它们都分布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756—761年(唐肃宗时)节度使已有44;又据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806—820年(宪宗元和年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此时(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节度使:唐代特色的地方军政长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唐历史

    唐代的特色职位是节度使,许多人在历史书或者电视剧中都曾听过或看过这么一个职位。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

  •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唐历史

    《新修本草》是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由苏敬(公元657-659年)主持编纂,李勣等二十二人修定,于唐显庆2-4年编著,世称《唐本草》。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

  • 日本为何大量派出遣唐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唐历史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

  • 神龙政变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唐历史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政权更替,天下重回李唐怀抱。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

  • 唐朝的三宫六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皇权至上是古代皇帝特有的一个文化产物,与之相并行的东西有很多,三宫六院就是其中一个体现。 老百姓习惯称皇帝的妻妾们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在各朝各代,所谓“后宫三千佳丽”,是有严格等级界线和分寸的。以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王朝为例,就颇具代表性。根据唐制,母仪天下的皇后,是皇帝的唯一合法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唐历史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 唐朝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唐历史

    唐朝国势强盛,通过许多侧面可知一二,比如音乐、文学、建筑、军事等,在舞蹈方面也有展现,如唐朝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就是典型例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

  • 《四部医典》:藏医药领域经典名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历史

    世界医学体系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中医,别的国家的医学也有许多瑰宝,除了汉医,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藏医,确切的说是藏医药学中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四部医

  • 唐朝社会开放 女子可提出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唐历史

    唐朝是个性格极重的王朝,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断的颠覆,比如先前的女人以瘦为美,唐朝的女人就以胖为美;先前的后妃都住宫里,唐朝的后妃却能在宫外自建府第;先前的大臣不敢对本朝皇帝说三道四,唐朝的大臣除了对本朝皇帝公开说三道四,像白居易这样的文学泰斗还为皇帝编爱情故事。没有颠覆,就没有进步,所以颠覆本身

  • 古代书院的创立始于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唐历史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