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巾帼英雄冼夫人 揭秘冼夫人的故里在哪里

巾帼英雄冼夫人 揭秘冼夫人的故里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4/1/20 2:04:19

巾帼英雄,说的是女性的英雄形象。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庆典的时候,都会戴一种用丝织品或者是发丝制成的头饰,人们将这种头饰叫做巾帼,后来泛指女性。巾帼英雄,指的就是女性英雄,中国历史之上出现了不少巾帼英雄。

周恩来曾经说过,冼夫人是中国第一巾帼女英雄,中国从古至今,巾帼英雄不在少数。从古时的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到现代的抗日英杰秋瑾,无论是谁,都堪称是巾帼英雄,那么为什么周恩来这么推崇冼夫人呢?还将“第一巾帼英雄”的称号送给了他。

冼夫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政治军事和道德方面都非常的出色,她给后世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冼夫人还未嫁人之时,就规劝自己的兄长,要发展和周边州县的关系,不可轻易攻伐,她的哥哥听从了建议,果然就得到很多小部落的投靠,冼氏家族也逐步的发展起来。

军事方面,冼夫人一生之中经历过四次大战,这四次大战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第一次是配合陈霸先平定了梁朝的侯景叛乱;第二次是在陈朝的时候,平定广州的大叛乱;第三次是在隋朝时期,打破徐登的封锁,迎隋将韦光进入广州,使广州百姓避免了战乱的损害;第四次还是在隋朝时期,指挥军队击败了王仲宣的叛乱。当时的冼夫人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为了国家的统一,她依然身披战甲,带领着士兵,奔走各地安抚百姓,安定了整个岭南的局势。

冼夫人不仅给岭南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她还促进了岭南人民的社会进步,积极传播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倡礼教,大力发展岭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至今,海南和广州的很多百姓都对她感恩戴德,奉若神明。

1、冼夫人精神

冼夫人,原名冼英,出生于岭南一个大家族,家族世代为岭南地区的洞主,家里拥有私兵十余万。按照古代的说法,冼英也是一位出生大家的闺秀,这样一个女人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这样一位大家闺秀,却有着“中国第一巾帼英雄”的称号,冼夫人身上有着很多珍贵的品格,也有着很多可贵的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勤勉爱民的精神。

冼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她对于国家分裂势力的态度。冼夫人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的梁朝的第三个国家,那时的冼夫人是梁朝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那时梁朝发生了“侯景之乱”,冼夫人辅佐自己的丈夫帮助陈霸先平定叛乱。后来,冯宝病故,高凉大乱,冼夫人又不顾安危,亲自平定乱局,维护国家的安定。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冼夫人所居的岭南地区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难以征服,冼夫人本来可以自立为王的,但是为了国家统一,她主动归降隋朝。

另外,早在梁朝时期,冼夫人就上书梁武帝,请求将海南岛收回,在岛上设置郡县,并自荐请求驻守海南。海南早在汉元帝时期,就被分离出去,在冼夫人的提议下,海南重新回到大陆。

冼夫人早在幼年的时候,就由于其聪慧勤勉,而闻名乡里,虽然冼家是大族,但是冼夫人丝毫没有大族小姐的脾气,反而和一些普通的民众比较合得来。冼夫人驻守海南的时候,为海南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了海南免于战乱,她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披甲上阵,为百姓平定海南叛乱。冼夫人死后,他的后人不顾海南的恶劣环境,治理海南一百多年。

冼夫人死后,她的精神也在自己的后人之中得到传承,唐朝着名宦官高力士就是冼夫人的第六代孙,高力士有着“千古名宦”的称号,他在位期间,向大唐举荐了一大批人才。

2、冼夫人故里

冼夫人,原名冼英,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23岁嫁给时任高凉太守的冯宝,在嫁人之前,冼夫人在现在的广东省高州市雷垌村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里就是冼英的故里家乡。

雷垌村在古代称为俚洞,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现在的雷垌村有冼夫人故居遗址、冼太庙、良艺冼公祠、仲芳冼公祠,还曾出土了大批冼夫人时代的文物。

良艺冼公祠,位于雷垌良艺村南面,这是冼氏的后裔建的祖祠,主要是为了纪念冼氏的祖先。祠堂的主体是砖木结构,墙体是由经过一块块打磨过的青砖叠砌而成,光滑平整,层次明显,工艺之精湛,令人叫绝,而且祠堂之中还绘制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祠堂的墙上和墙头都有着精美的雕刻。良艺冼公祠的建筑风格可谓是开创了岭南地区的建筑先河,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潮流,后来周边地区都学习这种建筑风格。

冼夫人故居遗址旁边有一个冼太故里纪念馆,冼太就是冼夫人。冼太纪念馆中,有大量冼夫人少年时候的生活遗迹,也存有冼夫人少年时代的人物传奇故事,还有冼夫人的事迹展览。雷垌村还有一座冼太庙,这是冼夫人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她,集资修建的,后来又在20世纪70年代重建,保留至今。庙内还保留着冼夫人的少年塑像,她的脖子上戴着少女特有的项链,手上脚上都戴有少女独有的银链子。

在雷垌人的眼中,冼夫人不是一位巾帼英雄,她只是自己一位慈祥的先祖。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太平公主丰富的真实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唐历史

    1、历史上的太平公主的家族要了解历史上的太平公主,首先应该了解她的家族。因为唐代正处于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阶段,贵族的势力在唐代特别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层次贵族之间的分化重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出身和家族对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

  • 揭秘隋朝王度“古镜记”的奇遇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唐历史

    王度这个人在中国古代知道他的人不多,史书上也没有关于他的很多记载,不过他写的一本小说却很有名,那就是隋唐时期少有的一部志怪小说《古镜记》。人们对王度的生平知之甚少,连他具体的生卒年月也不清楚,只知道他在隋文帝时期做过御史,后来还参与过编修国史,所以文采应该是不错的,除此之外,便没有他更多的记载了。他

  • 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内容 如何评价开皇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唐历史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开创的隋朝的盛世,在开皇之治中隋朝的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是中国史上少数地在战后迅速恢复的时期。那么大名鼎鼎的开皇之治的内容包括哪些呢?开皇之治的内容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块。在政治上,隋文帝废除了黑暗的九品中正制度,并且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力的集中。在地方上,

  • 唐朝到底有多么强大? 开国百年征战 领土1400万平方公里 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大唐王朝从开国起,就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

  • 隋朝历史 隋炀帝推动隋唐大运河的建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唐历史

    1、大隋开国北周虽然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

  • 隋文帝杨坚兵不血刃就改朝换代 杨坚是怎么成就大业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历史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动乱,建立了大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朝代更替,本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社会的自然法则。古代开国皇帝有三种,一种

  • 隋朝疆域 废除天下郡置 改为州县二级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唐历史

    1、国土范围隋朝自灭南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国土面积达427万平方公里,不久林邑复国,后又于大业五年(609年)吞并吐谷浑、伊吾,疆域达到极盛,国土面积约为467万平方公里。隋朝极盛版图(苍天熊猫制)2、行政区划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

  • 隋朝军事 诸卫源自西魏北周十二大将军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唐历史

    1、军队建制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十二卫分为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和左右御卫

  • 隋朝政治 隋文帝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唐历史

    1、中央制度:三省六部、隋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尚书

  • 隋朝经济 统一币制改铸“五铢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唐历史

    1、农业:租庸调制、均田制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2、改革货币隋朝统一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