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管仲,顶级人渣,还是顶级人才?

揭秘:管仲,顶级人渣,还是顶级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53 更新时间:2024/1/14 11:42:44

自古名士相交,以知音为最高境界。

遍观历史,真正能够称得上知音的,非管仲鲍叔牙莫属,二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奇崛瑰丽,散射出一种弥天盖地的正能量与喜悦感。其中鲍叔牙的识人之透、见解之彻,尤具方法论的意义。

管鲍之交,始于发小。两人出身悬殊,管穷而鲍富。但二人意气相投,曾经一起经商、入伍、入仕,并在齐国板荡之时分别侍奉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这肯定是两位好友的一着妙棋,哪位公子上台都是必赢。

前686年,齐襄公被臣子杀死,公孙无知继位,旋即在前685年又被大臣谋害。处于权力真空的齐国向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伸出了橄榄枝,两位流亡者开始了一场“生死时速”大较量。虽然管仲棋高一着,分兵截杀公子小白并亲自射了小白一箭,但在小白和鲍叔牙的巧妙伪装和将计就计下,公子纠最终慢了半拍,最后在鲁国被杀死,小白登基,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时,天下已经显现崩裂的征兆:周天子衰落而诸侯蠢蠢欲动,同时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也处于大冲突、大整合的前夜。中原农业文明能否在历史大竞赛中胜出,就看几大诸侯国能否出现新的权力中心和道义力量,整合内乱汹汹的中土力量与游牧文明做殊死一搏。

这个大转折时期,管仲、鲍叔牙闪亮登场。

鲍叔牙力辞齐桓公的齐相任命,反而推举桓公仇敌管仲担当。心雄万夫的齐桓公在经过深入思考和缜密考察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并称之仲父——春秋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管仲履新,大刀阔斧推行政治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立法禁止贵族掠夺私地,设定行政区划,整顿军队编制,树立“尊王攘夷”的道义旗帜;士农工商按照行业划分,税负低廉同时盐铁专卖,工商为龙头驱动农业发展,“国际”贸易既实现入超又打击对手(比如鲁国)。

被管仲治理得花团锦簇的齐国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九合诸侯,率领中原文明有力地反击了游牧文明的围剿,管仲、鲍叔牙与齐桓公也都成为春秋史上最为显赫的政治明星。

抛开表象,我们来看管仲所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背后,透露出怎样的知人、识人原则与方法?

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进行筛选,管仲不但不是顶级人才,反而是顶级人渣。他在回忆与鲍叔牙的交往中提及四大重要事件,充分说明了自己道德水准的低下:做生意多拿利润、打仗兵败时逃跑速度惊人、多次做官被国君驱逐、公子纠失败不能学习召忽自杀却贪生独存。

管仲自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

可是,他自己都不具“四维”,为什么鲍叔牙却反复原谅他,并认定其为国之重器呢?鲍叔牙的判断依据何在?

第一,“坐支”货款(不廉)

作为朋友,鲍叔牙不仅看到管仲私自拿钱,也注重观察管仲拿钱的用途,管仲拿钱大多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赡养老母——鲍叔牙断定管仲不是贪财而是孝敬;

第二,兵败飞逃(不义)

三战三逃且速度很快,其他人都以为管仲胆怯,鲍叔牙却倒过来看到了“三逃三战”的果敢。兵败如山倒,独立支撑只会被对方包饺子,而快速撤退后保存实力卷土重来是上策;

第三,做官被逐(无礼)

人们认为管仲倨傲、脾气臭硬,鲍叔牙却看到了管仲的上级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无法包容大才管仲的个性。管仲这个级别的人才应该有顶级的政治家做大哥。

第四,失败不死(无耻)

召忽自刎而管仲拒绝陪死,世人多以为管仲缺乏羞耻心,鲍叔牙却了解管仲心中的“天下梦”——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悲情英雄是管仲不屑于做的。管仲不以小耻(失败)为耻,而以大耻(未施展胸中富国强兵的抱负)为耻,管仲对于万事万物的判定标准是一个超大尺度,而鲍叔牙应该深深了解并十分认同。

鲍叔牙洞察管仲,是从管仲拥有的不顾人际关系的“目标导向”(多拿钱财)、不遵循旧礼节的“创新导向”(走为上计——战场和官场)、忠于梦想而非老一的“战略导向”(弃公子纠而追随小白)、各个行业都勇于尝试的“整合导向”(做官、经商、当兵、为师)切入的,看出管仲这样的才能不是“秩序性人才”,而是“开辟性人才”,堪称中国历史的巨眼伯乐。

管仲对自己都未必有如此深刻的自我认知,其“心灵黑窗”被鲍叔牙的如炬目光而点亮。他们二人可以看做人生的两层境界:鲍叔牙在基础、秩序、线性层面大展拳脚,属于系数成长的不二高手;管仲在创新、整合、非线性层面如鱼得水,乃是指数成长的一代伟人。

鲍叔牙没有管仲只有成功、没有辉煌,但管仲没有鲍叔牙却可能夭折于中途或永远暗无天日。

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代都有太监误国,为什么清朝没有?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太监是古代封建制度的特产,而且对我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太监失去了男人的象征,所以很多是对权利迷恋到顶峰的狠人,他们奸诈残忍,贪欲极大,甚至有很多太监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比如赵高,魏忠贤,蔡伦等。因为明朝的大臣实在是太聪明了,于是皇帝想借太监的力量对抗大臣,这段时期是太监最强盛

  • 宋襄公被嘲笑了几千年,为什么说他只是个可怜虫?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襄公,春秋,风云人物

    宋国的襄公志存高远,一心想接手齐桓公留下的霸权。毕竟商汤是宋国人的祖先,再说当时诸侯爵位也分高低贵贱,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宋国公爵的地位也算高不可攀,更何况宋襄公还帮齐国平叛,只因齐国人对新君无亏非常不满,不到三个月就将他杀斩,随后经过宋襄公的前后串联,帮助无亏的哥哥姜昭回到齐国宫殿,齐国从此

  • 永璜可是乾隆的皇长子,为何年仅二十二岁就抑郁而死,?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爱新觉罗·永璜,乾隆帝长子,生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虽姓富察氏,但出身不高),永璜的生母哲悯皇贵妃是第一个给乾隆帝生育子女的女人,但因出身不高,在乾隆帝为皇子时她仅是一个侍妾,直到乾隆二年才晋封为哲妃,乾隆十年追晋为哲悯皇贵妃,她一生中共为乾隆帝生育了一子一女,即大阿哥永璜和皇次女(幼殇未封)。下面小

  • 盖吴起义的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盖吴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民变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持续至翌年(446年)八月,领袖是卢水胡人盖吴。事件以北魏成功镇压告终。背景卢水胡本是一支聚居于河西张掖卢水一带的杂胡,昔日隶属于匈奴,后来除张掖外也发展出北地、杏城等聚居地,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领袖沮渠蒙逊更

  •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君,喜欢斗蟋蟀却被后人贴上昏君的标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瞻基,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他继承父业,兢兢业业打理朝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明朝的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人将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的这11年

  • 阴世师挖李渊祖坟而被杀,李靖又是怎么死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唐朝,野史秘闻

    隋唐初期,瓦岗军是实力最强悍的队伍。当李渊太原起兵后,瓦岗军首领李密,便给李渊写来一封长信,总的意思就是告诉李渊,我李密要推翻隋朝自己当皇上,你李渊是不是也这心思?这封信虽看着客气,但实则却是在问李渊:干掉隋朝后,你李渊服不服我李密?认不认我这老大?李渊当时的力量比不过瓦岗军,又准备奇袭长安,是绝不

  • 北宋大臣李师中简介:年方十五,就上书议论时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师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师中,宋州楚丘县(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年十五,即上书议论时政,由是知

  • 如果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晚死几年能否有翻盘时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官渡之战,使曹操取得对袁绍的战略优势,开端逐渐一致北方,被称为汉末奠定三国鼎立的三大战役之一。然而,官渡之战并未底子改变袁强曹弱的实力差距,如果袁绍晚死几年,能否有翻盘时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的观点是依然没有,原因有四:一是袁绍虽然家大业大,官渡之战造成的损失也让他短

  • 长平之战后,武将廉颇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长平之战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在封建王朝中,文臣和武将是护佑国家的两大基石。古语有云:“文臣忠,死于谏;武将忠,死于战。”任何一个强盛的朝代,都离不开朝臣和将士的共同努力。也许是所处位置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文臣和武将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尽管皇帝想尽办法来协调,可两者还是难以达到

  • 印巴战争简介 战争的起因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情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印度,巴基斯坦,历史解密

    印巴战争(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后印巴之间发生的3次战争。1947年10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延续15个月。1949年1月,印巴双方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火,并于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战争起因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