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景隆简介,李景隆和朱棣什么关系

李景隆简介,李景隆和朱棣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19 15:57:52

李景隆朱棣作为打入南京城后,大开城门迎接朱棣,作为朱允炆信任的宠臣,他的做法堪称神器。

李景隆还被人们戏称为大明战神,这个称呼当然是一句反话,真实的李景隆当然不是什么战神。

但是作为建文帝的臣子,为什么李景隆要这样做,他和朱棣之间是什么关系?李景隆难道是朱棣的卧底吗?

1.李景隆简介

李景隆,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喜读兵书,举止雍容,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攻守形势逆转,坐罪夺职,召回朝中。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致使南京失守。明成祖继位后,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永乐二年(1404年),受到连番弹劾,削爵圈禁,黯然去世。

李景隆早年以知兵著称,多次赴湖广、陕西等地训练军队,负责与西番的茶马贸易,曾参与明军北伐。后率军抓捕周王,协助建文帝削除周藩。靖难之役时,担任朝廷讨燕大军主帅,多次与燕军展开大战,前后统兵近百万。燕军渡江后,他主动开门迎降,使得明成祖顺利夺取南京。成祖继位后,以公爵受赏,位列靖难诸功臣之上。

2.为什么说李景隆是朱棣卧底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由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运输大队长”。(靖难之役:朱棣从造反到登基的过程)

别人可以不在乎卧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为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张玉、朱能、姚广孝都要靠边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zhe真的就是是无能到不能再无能的废物了。

说李景隆是卧底,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种种事迹的表现,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朱棣与李景隆自小便相识,并且感情很好。出于这个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对朱棣心慈手软或者说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识珠,他选择朱棣那一边也是有可能的。

二、朱棣登基后,选择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参加三次,并赐予李景隆高官厚禄。这是疑点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来说李景隆有几斤几两,他心里自然有数。如果李景隆真的是军事白痴的话,朱棣没道理这么做。

三、朱棣对于李景隆非常宽容。《明史》中记载,永乐元年张信等人曾经弹劾过李景隆。但是朱棣却以李景隆自幼交好,敷衍而过,并未对李景隆做任何处罚。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眦必报的,诸位可以看看朱允炆的旧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惨,总是找各种理由杀他们。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对抗过的,朱棣就这样既往不咎了?

说实话,小编并没有要给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诸位可以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而后人却坚决认为他是朱棣的卧底,那他该有多悲哀,这应该是对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这样也算是给他“讨回公道”了,他也该瞑目了。

其实,先抛开李景隆是不是卧底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如果李景隆真如他父亲那般有勇有谋的话,哪里还有永乐大帝?没有永乐大帝,哪里还有《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惊世壮举?

3.李景隆和朱棣什么关系

明太祖当朝时,唯恐大臣篡权,便给予藩王讨伐皇帝身边贼子的权利。朱允炆当朝时,朱棣有谋反之意,便以此为借口声称欲诛伐奸臣,发动靖难之战,实际上却是为了谋取皇位。

朱棣来势汹汹,一举拿下多处要地,残害功臣,由于朱元璋晚期杀害了众多功臣将士,所以面对燕王兴兵,朝中已无可用之将才。

此时耿炳文作为朝中仅存的老将,朱允炆只好命其带大军出征讨伐,由于耿炳文年岁已高,朱棣又善用计谋,于是挑选时机突袭南军,一举攻下先锋,后又大败其主力军,燕军得胜。朱允炆听闻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便不复重用,将其换下,名先帝大将之子李景隆任将军带兵攻燕。

李景隆本不是领兵作战之才,就是一无用公子哥儿,毫无作战经验也罢,为人却骄傲自负,私自妄为,急功近利,不懂用人。因此军中人心涣散,毫无士气可言。朱棣不将其放在眼里,稍稍用计,只守不攻,便请君入瓮,引得李景隆找上门来进攻。李景隆盲目贪功,毫无部署,最终举步维艰,朱棣拿下永平,直驱内蒙古,挟持藩王,围攻李景隆,南军大败。

此次一败,皇帝还继续任用李景隆任总将带大军出兵,谁知其尽选军中庸人,弃用贤将,屡败于燕军,一退再退,最终燕军兵临南京城,李景隆开城门投降。

后朱棣上位,李景隆任要臣,引得群臣不满,最终被弹劾罢职,囚禁于家中身亡。

除大明战神外,李景隆还有一个称呼,即“运输大队长”,这又是个什么职位呢?

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篡位。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来势汹汹,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出兵,谁知首战不利,被敌军偷袭大败,建文帝大怒,使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对抗燕军。

李景隆本是膏粱子弟,不仅不懂带兵还不懂谦虚,既无谋略也不骁勇,为人嚣张自负、急于求成又胆小羸弱,甚至将军中的有用之人全部替换下来。

起初朱棣听闻李景隆的作战部署便心生欢喜,令属下只守不攻。

李景隆见状便长驱直入,见卢沟桥都无人驻守更是得意忘形,不料此时便中了朱棣的埋伏,城内有严密部署,其屡屡攻城皆被击退,永平未能拿下。

随后,朱棣拿下大宁进攻李景隆,吓得李景隆连夜潜逃,丢兵弃粮。

此后,朱棣一举反攻,李景隆带兵北伐逢战必败,一退再退,最终还京。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终朱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大将军,平定叛乱时其兵力远远超过燕军,但他屡战屡败,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每每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奚落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愚人节在中国的意思是什么,愚人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会在愚人节这天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那愚人节有什么来历,愚人节在中国有什么意义,下面简单分析下。愚人节的来历愚人节最早起源于法国,按照法国的传统历法,新年是现在的4月1号。在1582年,法国决定改用格列高利历,即现行

  • 二十四孝图故事内容,二十四孝图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里面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二十四个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下面看看具体内容。1.孝感

  • 历史上的嫪毐之乱是什么,嫪毐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嬴政亲政之前,吕不韦的势力是他的最大障碍。赵姬那面,尽管也身居高位,但其实她并不太关心政事,然而赵姬身边的嫪毐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仗着自己和赵姬有两个孩子,尽管这两个孩子不可能被承认,但他越来越膨胀,到最后甚至发动了叛乱。那嫪毐自己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为何还要发动叛乱呢?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讳疾忌医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出自宋代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

  • 端午节的节日由来, 端午节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

  • 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结发夫妻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指原配夫妻。古代女子的头发可以用作定情信物的。结婚的当晚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古人在少年时期多为束发,即把两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龄,就把头发在头顶挽一个结,称为“结发”,指进入了

  • 养瘦马是啥意思,古代瘦马是什么职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养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秦楼楚馆,以此从中牟利。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明清时期,“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

  •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为出此言

  • 一诺千金是什么意思,一诺千金的故事和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诺千金”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相传在秦末汉初,有一个人叫季布,重承诺、守信用,把信用当做生命一样珍惜,楚地人多流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随后“一诺千金”的说法便流

  •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谁,七擒七纵是哪两个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主人公是诸葛亮。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据《汉晋春秋》有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彝族)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来被本地的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