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州的东三郡到底对蜀汉影响有多大呢?

荆州的东三郡到底对蜀汉影响有多大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91 更新时间:2024/2/20 5:26:25

丢失东三郡,是关羽被擒杀且荆州全失之后,刘备集团遭遇的又一重大挫败。那么,刘备集团是如何得到和失去东三郡的?东三郡得失对刘备集团有什么影响?

东三郡在哪里呢?东三郡是西城、上庸和房陵的总称。西城郡今陕西省安康市,公元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夺取汉中后,将汉中郡东部的安阳(今石泉县)、西城置西城郡,治所位于今天的安康市汉滨区;上庸郡治所是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房陵郡治所是十堰市房县。房陵郡由《史记》“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

曹操将西城、上庸和房陵三郡划归南阳郡管辖,蜀国因其位于汉中以东,称其为东三郡。东三郡跨今天的陕西东南、湖北西北,原来是汉中地,群山环抱,地势险恶,重山叠嶂(从东到西有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北境有沔水(即汉江上游)相通,西城在沔水边,上庸和房陵在沔水南,分别以堵水和南河连通沔水。受地形限制,在地理上自成一体,对外是封闭状态,长期与世隔绝。

东三郡生存环境险恶,自秦代以来这里就是发配罪人的地方。《史记》记载秦国曾先后将吕不韦的门客一万多户都迁到房陵、灭赵国后将赵王迁也流放到房陵。之所以选择这里做流放地,就是因为群山环抱,如同一座天然的大监狱。西汉时,西城、上庸、房陵都是汉中郡的属县,当时有罪的大臣和汉朝宗室也都被发配到房陵来。可见这里何等的是穷山恶水,荒凉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是典型的贫困山区不发达地带。

对于要跨有荆州和益州的刘备集团,东三郡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虽然从经济角度看,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但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东三郡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重要交通要道。

汉中与东三郡主要倚赖沔水(汉江)连通,而我们前面说过,汉江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很大,水势无常,受地形影响,船顺流而下比较容易,逆流而上则非常困难。加上东三郡东西跨度长,这就使得汉中管辖鞭长莫及。因为地理阻隔,东三郡与西边的汉中和东边的荆州都少有往来,自然容易滋生割据政权。活动于上庸、西城一带的申耽、申仪兄弟是本地最大的地方豪强,他们依靠险要的地形,过着半独立的土皇帝生活。刘表入主荆州,治所在襄阳,几乎接近益州地界。东三郡无疑成为了两州的缓冲区。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荆益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东三郡来实现的。

刘备夺取汉中后,命孟达率兵北上攻取襄阳西面的房陵郡。孟达领命后马上出兵,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率军乘船从宜都出发,沿长江溯江西上到达三峡内的秭归,然后弃舟登岸,沿着今天的香溪河谷翻越五百里的崇山峻岭,到达粉水上游,接着孟达军沿着粉水顺流而下,依着山间的河谷地带到达房陵。孟达军队迅速攻克了房陵,杀死了太守蒯祺。而这个蒯太守,就是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虽是刘表任命,此时已经归附了曹操。

刘备怕孟达的兵力不足,另一方面鉴于东三郡的重要性,需要派心腹人前往,孟达毕竟不是刘备的旧人,刘备对其不是太放心。在孟达率兵西进的同时,刘备派刘封从水路沿汉水东下支援孟达,刘封军迅速攻下了汉水边上的西城郡,随后直奔上庸城而来,刘封军从东往西攻,孟达军从西往东攻,申耽、申仪兄弟发扬了墙头草随风倒的优秀品质,向刘封和孟达投降。到219年6月,汉中的东三郡全部归属于刘备集团,由刘封统领。至此,刘备的势力达到全盛。

孟达杀死蒯祺,自然与诸葛亮结下仇怨。要知道,诸葛亮小时候靠大姐抚养,与大姐的感情可想而知。夺取东三郡,孟达本来居功甚伟,但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封赏,是不是诸葛亮的原因,不得而知。反倒是刘封,在东三郡处处压制孟达。220年7月,刘封不可思议地抢夺了孟达的仪仗队,这让长期受到压制的孟达恼羞成怒,带领自己的人马投降了曹丕。当时还是魏王的曹丕命令夏侯尚徐晃与孟达里应外合,一举击败刘封,申耽、申仪兄弟自然发扬遇强即降的优良作风,举旗依附,东三郡回到曹丕的手里。221年,曹丕取“曹魏兴盛”之意,改西城郡为魏兴郡。

刘备取得了汉中和东三郡后,关羽又攻打襄阳。假如汉中、东三郡,襄阳连成一体,刘备就有机会问鼎中原,对孙权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是曹魏和孙吴绝不愿意看到的。荆州被夺后,刘备没有处理好东三郡的关系,造成了又一个战略枢纽的丢失,刘备集团的处境雪上加霜。

总之,东三郡多山的地形,匮乏的资源,落后的经济,都极大地制约了其战略地位。如果荆州不失,东三郡还有一定的战略价值。荆州落入东吴囊中,失去了荆州的依托,东三郡即便在蜀汉手中,也不过是一块鸡肋。诸葛亮假如沿汉水去攻击南阳,且不说成本高昂,战略上那也是作死。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后来在北伐时期,主攻的方向一直是陇西而不是东三郡的原因。

标签: 历史三国刘备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为何司马懿没有乘胜追击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一、不愿

  • 刘邦当初都是酒肉朋友 最后为什么个个都是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刘邦,朋友

    对刘邦和朋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身边的酒肉朋友,为何起义后却成了军事将才?而对于刘邦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他德不配位,但是刘邦仍旧建立了汉朝,对于历史上也有不少的贡献。他能有如此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他身边众多能人将士的帮助,可是为何他身边的酒肉朋友在他起义

  • 盘点:岳飞手下的将领都有哪些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宋朝,岳飞

    今天,我们来说一波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心腹人物,他的手下大将排名:第一名:张宪,岳飞心腹爱将;第二名:杨再兴,杨家铁枪;第三名:王贵,雁瓴刀(出卖岳飞);第四名:徐庆,狼牙棒;第五名:岳云,岳飞长子。为什么第一竟是张宪呢,他到底是何人物,连岳飞的长子都比不过,为何他能得此器重呢?听我慢慢分析

  • 白马白袍的三国名将除了赵云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三国,赵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三国时期白马白袍的名将们的故事。第一个,大家应该知道,赵云的早期的主公,白马将军公孙瓒也是白袍白马的典型。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

  • 刘邦为何会同意让韩信当齐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汉朝,刘邦

    在战胜了齐国之后,韩信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广武涧,再给刘邦在汇报打败齐楚联军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请求,也正是这个请求,对他今后的影响是非常的深远。在信中韩信是这样说的,他说怕齐楚两个国家再次联合对抗汉军出现战乱,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还请汉王允许我暂时代替齐王来镇抚齐国。此时的刘邦还在广武剑与项羽对峙。日

  • 武松对宋江的死为何不难过 武松最后还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宋江,武松

    对宋江和武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得知宋江被毒死后,武松为何不难过,只是冷冷地说了6个字?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各自有各自的人物特点和性格品质,也正是在施耐庵笔下对每个好汉极具特色的描写,才让每个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眼前浮现。嫉恶如仇的武松、鲁莽冲动的李逵、骁勇善战的林

  • 唐朝的女子平时都有那些娱乐活动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唐朝,杨玉环

    很多人好奇,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女子一天都干嘛?是不是都除了吃饭、睡觉、刺绣,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见人,只能待字闺中?其实唐朝的幸福生活指数还是挺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国家昌盛,四海臣服。女子如果生活在唐朝,其实还是很幸福的。今天,就带大家来体验一下唐

  • 诸葛亮不是绝对英明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还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打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六出祁山为何都是失败而归?诸葛亮如此聪明,为何总打败仗?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因事必躬亲,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过世。根据史记记载,诸葛亮有六出祁山,北伐曹家,每次都是失败而归,但是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的绝世英明,诸葛亮六出祁

  • 如果曹操同意,华佗真的能治好曹操的病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三国,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因为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而被曹操给杀死了。很多人都说是曹操多疑,不相信华佗的医术,认为华佗给曹操做开颅手术就是等同于谋杀。那么,如果曹操真的同意华佗做开颅手术,华佗真的能治好曹操的头风病吗?当时,华佗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提到的手术工具是利斧一把。众所众知,人的头部有很多神经,神

  • 慈禧和光绪的母子情是一开始就很淡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慈禧,清朝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慈禧只是名义上的母亲,而且他们母子关系极差,那么他们的关系是光绪小时候就很差的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我们在一个名叫《翁文恭日记》的书中发现了一些与我们印象中两人关系相悖的记载。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光绪皇帝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太后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