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赤壁之战,东吴真的是被动参战吗?

历史上赤壁之战,东吴真的是被动参战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94 更新时间:2024/2/12 17:00:49

赤壁之战,曹操的打击目标,到底仅仅是彻底击败刘备、刘琦(攻占夏口,完整拿下原刘表控制范围),还是想一举平定江东。《三国志》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直接描述,但是把赤壁之战相关人物列传串起来看,细读文字,还是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东吴是主动参战,御敌于国门之外

说到曹操痴想一举平定江东,很多人都会提到那封著名的恐吓信,信中曹操对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后世都据此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已经做足准备,一举平定江东。事实上这封信并没有见诸于《三国志》正文中,而是见于裴松之注文引自《江表传》,可信度值得探讨。

《三国志》中,赤壁之战前,没有曹操明确下令进攻东吴的描述。当时的东吴应该属于非交战的第三方。《诸葛亮传》中提到,“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既然还可以观望,说明东吴尚未直接参战。只是面对声势赫赫、庞然大物一般的曹军出现在自家门口,引起了东吴内部的巨大争论,张昭等人劝孙权投降,实际是“不战而降”,周瑜鲁肃劝孙权一战,也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参战,保家卫国,“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情形颇有点像抗美援朝前的状态,美军仁川登陆,并没有将中国作为打击目标,但中国担心朝鲜失利后,自身利益会受到更大威胁,于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主动加入战局。

另外,《程昱传》中提到,程昱提醒曹操,孙刘有可能联合,“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可惜曹操没有引起重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把孙权作为打击目标,否则不管孙刘是否联合,都要一并击之的话,自然作战前就要把他们的力量一并考虑了。

曹操的目标只是夏口,能够吓降东吴更好

曹操拿下江陵后,并没有立即乘胜追击刘备(重大战略失误,让刘备有了喘息时间,以及和东吴沟通联盟的时间),而是在江陵论功行赏,大开表彰会,光是封侯就有15人之多,刘表降将文聘被任命为极其重要的江夏太守。曹操此举,是要向东吴传递这样的信息,投降没有坏处,高官厚禄多的是。这也是东吴群臣在议论对曹之策时,“投降派”那么多的原因所在。对曹操来说,不战而降江东,肯定是最理想的方案。

表彰会开完了,曹操从江陵出发,进攻目标只是刘备最后的据点夏口。这点在《曹操传》中写的很明白,“公自江陵征备”,就是打刘备,没有孙权的事。

曹操没想到孙权居然敢和刘备联合,之前他的谋臣甚至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献上袁氏兄弟头颅一样,主动干掉刘备以求自保。曹操也没想到,孙刘联军居然敢主动出击,打响第一枪。曹操更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输的那么惨,早知如此,夏口这么个无足轻重的地方不要也罢。

当然,如果说曹操对“一举平定江东”一点没有想法,也是不对的。《贾诩传》中的一段话有提到,“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这里的顺江东下,应该指的是平定东吴的意思,因为后文说的是贾诩劝曹操不要硬攻东吴,而是要犒劳官吏,安抚百姓,不战而收复江东等等。

曹操此次南下,本来的目标是荆州,最初肯定没想过一次同时平定江东。可没想到刘表病死了,刘琮投降了,几乎一战未打,就白得了荆州,作战任务大大减轻。也有可能,这个时候曹操的心理就发生了变化,既然都来南方了,还收编了荆州的水军,有没有可能“两步并成一步走”,索性顺势拿下江东。不过,这只是猜测,并没有史料支持。

当然,对曹操来说,平定江东至少是在拿下夏口之后。最好孙权害怕曹军势大,向刘琮学习,主动投降。那封著名的恐吓信,与其说是战斗檄文,倒不如说是给孙权施加压力的劝降信。

曹操并没有做好全面“渡江作战”的准备

赤壁之战前,孙权已经保有江东六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包括了今天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以及湖北的一部分(三征黄祖,取得江夏郡一部分),西起汉口(夏口)东至南京(建业),都是孙权的地盘。从后世成功的“渡江作战”来看,防守方占据的是天险优势,易守难攻,但也受制于防守战线太长,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攻击方大多是多点进攻,协同作战,让防守方顾首难顾尾。司马炎灭东吴,组织了六路齐攻。隋文帝杨广灭南陈,更是组织了八路齐攻。从当时曹操的形势看,他虽然收编了荆州的水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短板,但曹操显然没有做好全面“渡江作战”的准备,史书上都没有看到相应的记载。只靠江陵顺江东下这一路人马,根本不可能搞定整个江东。

因此,可以推断,赤壁之战前,曹操并没有全面进攻东吴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甚至东吴还在东线战场(合肥)反击了曹操。东吴的主动参战,打乱了曹操原有的部署和节奏(不过,就算此战曹操的目标不是东吴,如果他打顺了,下一个目标也一定是东吴)。站在东吴的立场上,确实实现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意图,削弱了敌人,为自己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

曹操一统天下的命确实不够好,汉高祖刘邦只用六年就实现了大一统,汉光武帝刘秀更是不到四年就实现了,曹操征战三十一年只混了个三国鼎立局面(从起兵反董卓算到曹操去世)。赤壁之败,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坎。也许曹操输就输在太过于咄咄逼人,把孙权吓着了,把孙权硬是逼上了和刘备联合抗曹的道路。事缓则圆,如果曹操明确暂时不碰孙权,孙权也许就不会主动来挑战曹操,甚至孙权真会和刘备打起来(曹操解决袁尚袁谭时就用过这一招,减缓外部压力,对手反而自斗起来)。真是有点为曹操可惜。

标签: 历史三国曹操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当中 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战国,秦国

    还不了解:战国秦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一统六国不是偶然,而是七代秦君的积累?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里诞生了无数的君主,每个朝代的君主都有贤能而知人善任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但是有一个国家,他的历代君主都佷贤能,直至灭亡出过的昏君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个国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这几代君主中 秦国为何没有出现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秦国,秦始皇

    对秦国君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在此期间没有出现一个昏君是为何呢?秦献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关键的君主,他迁都栎阳,对秦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令人奇怪的是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都没有出现昏君。而之所以如此,其实原因并不复

  • 明朝时期的天灾到底有多严重 明朝能坚持近三百年也不容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明朝,天灾

    对明代天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天灾有多严重?276年发生地震156次,能坚持这么久不容易。明代是中国一个坚挺的王朝,立国276年,离王朝极限300年还差24年。这封建王朝中比较长的寿命,即是明代生命力顽强体现,也是天子守国门的诠释。但明代也有遗憾,那遗憾就是,天灾何

  • 秦始皇兵马俑是怎么制作的 所谓活人烧制只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秦始皇,兵马俑

    还不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活人烧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所以也使得周王室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于是来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礼乐制崩坏,所以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是以争霸为主,他们对于周天子依旧有着尊重的心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

  • 楚怀王宁愿被囚禁,为何也不愿意回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春秋战国

    楚怀王宁愿被囚禁,为何也不愿意回国?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他不是不想回楚国,每次逃跑还没有多远就会被抓回来,一次两次还有心劲,时间久了心也会很累,疲惫不堪,想着还是安安静静待在秦国吧,每次狼狈的被抓回来也很丢人。再说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他没有回去自己的国家早就新立了君主,他回去了又当如何

  • 五虎上将死后,蜀国的顶梁柱还有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五虎上将死后,蜀国的顶梁柱还有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小时候听《三国》评书,只爱听前半部,因为有五虎大将和诸葛亮在,蜀国连战连胜,听得荡气回肠。到了五虎大将故去后,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独木难支,纵然妙计千条,手下却无得力干将能完美实施,结果连遭挫败,最终在三国中成为最早灭亡的一个。

  • 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为何要残害孙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春秋

    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为何要残害孙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庞涓和孙膑的故事非常有名,他们是同门师兄弟,庞涓却因为善妒,伤害了孙膑,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庞涓和孙膑本是同窗,他们师从鬼谷子,二人天分都很不错,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兵法。学成后,庞涓去了魏国,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

  • 八王之乱为什么就整垮了西晋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古代,西晋

    八王之乱为什么就整垮了西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汉景帝的削藩计划震惊了朝野,吴王刘濞担心迟早轮到自己,就想进行谋反,并联合了其他七王。很快景帝就降诏剥夺吴王的封地

  • 徽钦二宗最后的结局有多凄惨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徽钦二宗最后的结局有多凄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军南下围困北宋的都城汴梁城。当时汴梁城内有百万军民,勤王之师不下20余万。围城的金军不足8万人,其中真正的女真人也就一两万,剩下的都是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双方兵力如此悬殊,你肯定会认为,北宋官兵

  • 雍正宠臣鄂尔泰的6个儿子命运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雍正宠臣鄂尔泰的6个儿子命运分别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鄂尔泰,雍正朝新政推行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和李卫、田文镜并称“雍正帝三大宠臣”雍正元年,于康熙朝仅官至从五品“员外郎”的鄂尔泰,被雍正皇帝越级提拔为从二品“江苏布政使”,正式开启了仕途腾飞。雍正三年,鄂尔泰擢升“广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