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琼为什么排在二十四功臣末位?

秦琼为什么排在二十四功臣末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55 更新时间:2024/2/27 22:05:19

秦琼为什么排在二十四功臣末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自古以来,君王打下江山之后仿佛有一定律:即封赏有功之臣。在这一点上,做得可圈可点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仅像前朝历代君主一样,对于追随自己的功臣给予高官俸禄、封地封侯。

执政后期,他还特地找来画师按照真人比例大小,为他们描绘画像并用凌烟阁专门存放,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这些画像一共有二十四幅,也就是后世熟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既然是英雄榜,那就必然是有座次的,这里边肱骨众多例如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对于二十四功臣的次序问题一直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秦琼,让很多人不禁疑惑的是秦琼在隋唐时期被称为“神拳太保”,又一路追随李世民征战劳苦功高为何会排到二十四位之末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次序

根据史料的记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分为三层:一层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一层是功高王侯之臣,还有一层是其他功绩较大的功臣。

首先,位居凌烟阁首位的是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发小,亲缘上他的妹妹是太宗的长孙皇后。李世民前期征战和后期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一直全力支持着他,所以首位非他莫属。

紧跟其后的就是河间王李孝恭,他自然也是当之无愧,此人不仅是李唐的皇亲,就连大唐的江山可以说一半都是他打下的,排名第二也是理所应当。

排名第三的是著名的谋臣杜如晦,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和房玄龄一起帮李世民策划的,此二人是唐太宗时期重要的左右丞相,有一个成语的典故就来源于他们“房谋杜断”,帮助李世民开创了盛世“贞观之治”。

紧接着,就是魏征与房玄龄,魏征虽然是玄武门之变后才开始追随李世民的,但因其像一面镜子一样光明磊落、敢于进谏,也只有他敢直接指出李世民的错误。

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太宗不仅不介怀他之前是太子幕僚,反而对其非常信任并委以重任。功臣榜再往后面,依次就是高士廉、尉迟敬德(第七位)等人了。

同为战场猛将秦琼排位落差巨大

说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就会愤懑不平了,如果说居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之后无可挑剔,但是尉迟敬德也不善谋略,只擅长战场厮杀,为何都能排到第七,秦琼为什么却排在最后呢?

先来说一下尉迟敬德和秦琼的问题,尉迟敬德确实和秦琼一样都是能与前敌拼杀的猛将,二人虽然都不善于谋略和排兵布阵,但却都是为数不多的将才。

那么,尉迟恭为何能领先秦琼一步呢?主要是尉迟敬德赶上好时机,立下三大功劳。其一,就是李世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遭到王世充率几万精兵偷袭,王世充麾下大将单雄信想要活捉李世民。

幸运的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打败单雄信护送李世民逃走,对他有救命之恩。其二,就是玄武门之变事件之中,尉迟敬德一直都是积极派,他和长孙无忌一起建议李世民提前下手,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同时,在事变中一箭射杀齐王李元吉,并极力建议唐高祖李渊让太子党手下的人马听从秦王的李世民处置,可以说玄武门事变中,论功封赏中他和长孙无忌并居首功。

其三,就是尉迟恭后期参加了对突厥的战争,继续为大唐开疆拓土,所以同样是战场猛将秦琼因与其经历不同而居后位,反观秦琼则不同。

秦琼位居末位终究是何缘由

其一,玄武门之变是否参与至今存疑。目前,对于秦琼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依旧争论不休,唐朝及以后史书众多却只有《旧唐书》能查到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痕迹,也不过只言片语,并没有详细描述是否做出什么贡献。

根据各种情况推断,可能他参加了但是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能查的也仅仅是玄武门之变封赏尉迟敬德1300户而秦琼只有700户。亦或者,秦琼并没有像电视剧中讲的那样,他是因为李世民才来投吧。

当时,李世民还是皇子,真正的掌权者是李渊,秦琼最初的目的是奔着李渊而来,加之李渊对他恩遇有加,所以他并不愿意参与到恩人亲子互相残杀的事情。

其二,后期伤病缠身英年早逝。和多数武将一样,秦琼常年征战沙场且作战勇猛,常常冲锋陷阵,流血受伤自然免不了,久病成疾导致他后期没有再出战过,自唐统一之后就没有其功绩可寻。

总的来说,秦琼的战功主要是在前期,但是李世民画二十四功臣像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这个时候秦琼早已去世了。要论对唐朝的功绩秦琼时间比较短是占一定劣势的,自然已逝之人也是不会对所谓的名次有意见的。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李世民在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是先从所有的大臣中挑选功勋卓著的,再按照他们现有的官职依次排列,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秦琼的官职无疑是最低的。

无论是尉迟敬德的开府仪同三司,还是程咬金的左领军大将军,都比秦琼最终的徐州都督更高,在此情况下,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排在秦琼前面了。

其三,太平盛世文臣地位较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在建朝初期定下的,而是太宗继位后的和平时期为了感念一路追随他的肱骨之臣而定的。

不仅是唐朝,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在天下安定、四海升平之后,都会把重心放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贞观十七年,正处于贞观之治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唐朝正致力于文教复兴和完善科举制度。

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实属正常。所以我们看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在前列的大多是文臣,他们为李世民得到江山出谋划策费尽心血,所以像尉迟敬德多次立功也仅排在第七位。

其实,后世对于秦琼的了解大多是源于一些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等,因为包含描写的手法问题,会把秦琼的形象高度神化。

其中,流传颇广的贾家楼四十六友中秦叔宝名列第二,二十四功臣中多人都位居其后,显然话本和正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会造成争议。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后期念旧时做的,其中主观成分一定是有的,虽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虽然位居末位,但是他去世之后,太宗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示表彰,并准许陪葬于召陵。

由此可见,太宗还是认可秦琼对唐朝所做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作为后世之人也应正确地看待其功绩,不被演义中的形象麻痹,能够客观的看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历史古代唐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墉是什么出身?他在清朝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刘墉,清朝

    刘墉在清代历史上名气很大,甚至超过了其父刘统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几乎没有人敢不听从他的话语。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清朝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一个胆大包天的大臣,此人名为刘墉,他是唯一敢捉弄皇帝取乐的清朝大臣,若不

  • 王子颓:周庄王姬佗庶子,曾发动子颓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王子颓,周朝

    王子颓(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73年),姬姓,名颓,周庄王姬佗庶子,周釐王姬胡齐之弟,周惠王姬阆的叔父。深得其父周庄王的宠爱。公元前675年,王子颓联合蔿国等五位大夫发动叛乱,驱逐周惠王,自立为周天子。公元前673年,郑、虢二国联军攻进周朝都城,杀死王子颓和五大夫,周惠王复位,史称此次事件为王子颓

  • 上官婉儿为什么死心塌地追随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上官婉儿为什么死心塌地追随女皇?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朝被公认为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历史上都屈指可数,在文化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也是一个女权被释放并且女权地位至高无上的时代。除了我们熟悉的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有许多从后宫走向政坛的女人,例如武则天身边一个比较厉害的女

  • 秦大士中状元后被乾隆刁难,他是如何巧言化解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秦大士,清朝

    秦大士,字鲁一,又字鉴泉,号磵泉,又号秋田老人,清朝乾隆时期状元,官至侍读学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隆十七年,38岁的秦大士和其它举人进士一起,来到了宫里参加殿试。终于有了光宗耀祖的机会,可是这位新晋举人的心里却特别紧张,他不知道一向以率性著称的乾隆皇帝,会不会出一些自己

  • 李世民晚年要拔刀自杀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晚年要拔刀自杀是什么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太极宫两仪殿召开御前会议。会议结束前夕,唐太宗屏退左右,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位重臣。就在四人纳闷皇帝为何留下自己时,让他们傻眼了一幕发生了。唐太宗说道:“各位,实不相瞒,我实

  • 李显被武则天废黜,为何还能重登上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显被武则天废黜,为何还能重登上皇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宗李显废立事件先后跨越21年,对唐朝历史影响很大。李显被废时,武则天完全掌控朝政,复位时,武则天黯然离场。因此,它是一个时代的开启、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一个皇帝如果被废位,那么他失去的不仅仅是政治生命,就连自

  • 82岁的武则天退位后,为何没人杀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82岁的武则天退位后,为何没人杀她?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大小小400余哥皇帝,武则天则是最特殊的一人,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他是空前绝后的存在,他的侧面加强了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上对女性的观点,但是他的一生也是矛盾的,史学家对他的评论也是褒贬不

  • 李世民为什么选懦弱的李治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为什么选懦弱的李治继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如此一个积极反省自己,善于学习的君主,却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在一众皇子中并不出色的李治,太宗的做法是否有其道理?才华横溢,受到喜爱唐太宗

  • 武则天为何偏爱东都洛阳?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武则天,唐朝

    众所周知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那她为何偏爱东都洛阳?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

  • 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皇帝 朱允炆削藩真的错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朱允炆

    对明代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进行削藩有错吗?朱允炆的身份继承人,算是明代嫡长子制度的实操代表。朱标的原配常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朱允炆是吕氏生的庶次子。但正常来说是朱雄英继位,然后是朱允熥。长子夭折,常氏死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