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其实,那位老人并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背景的前朝人物——明朝崇祯皇帝儿子朱慈焕。朱慈焕在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12岁,崇祯帝把他交给王太监藏匿民间,王太监却把他交给李自成,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
李自成命一个毛姓将军看守朱慈焕,李自成兵败后,毛将军带着他出奔到河南种田,流离颠沛。十三岁时,毛将军听说清兵正在缉捕流寇余党,于是抛下他,自己逃亡了。从此,朱慈焕便开始了乱世飘零。
后来,朱慈焕到了先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曾任明朝谏官,王乡绅见他气质特别,就收留了他,作为其养子,给他改名王士元。
王乡绅死后,王家人不愿继续收留他,朱慈焕便被赶了出去,再度开始了流浪的生涯。几度周折,朱慈焕落户了浙江,也成了家立了业,结婚之后,他以教书为生,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毕竟活过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有了孙子,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康熙即位后积极争取民心。(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可是,等到朱慈焕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康熙的一个举动,让他晚节不保。在康熙的统治下,清朝的局面日益稳定,不再惧怕反贼了,于是,为了争取民心,康熙开始祭祀前朝,承认前朝的正统,在明皇陵多次三叩九拜。消息传到了朱慈焕的耳里,朱慈焕真的以为康熙已经不会对他们皇室后裔下手了,就把自己的身份给透露了出去。
这一下,朱慈焕的末日到了,清朝官吏很快把他一家都给抓了起来,朱慈焕还在康熙面前接受审问,朱慈焕这样辩护道: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 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康熙知道教书老人的身份后,痛下杀手。(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但这番慷慨陈词没有打动康熙,结果,朱慈焕一家人被满门抄斩,朱慈焕更是被凌迟500余刀而死。当有人质疑一个隐居乡下的垂垂老者何以能谋反时,康熙随口说出那句令人哭笑不得的名言:
“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这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吧。据统计,自顺治至雍正中期,清帝国内部打着“朱三太子”之名起义、谋反或行骗的事件,至少发生了20起;其中最大的几起,都发生在康熙朝,康熙对“朱三太子”的记忆太深刻了,这也难怪真的“朱三太子朱慈焕”落网后,即使他已是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康熙仍不放过,将其满门抄斩。
参考资料:《南明史》《明史.列传第八.诸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