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曹植不仅擅长写赋,也善于写诗,他留下是作品中,除了赋之外,有诗一百多篇,其中有一篇很热血,写出了军人的伟大,这便是《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诗的大意是说:游侠男儿,为了报效国家,从小就离开家乡,苦练骑马射箭的本领,胜过猿猴,赛过豹子和螭龙,在边疆西北地危难之时,他勇往直前,打败匈奴和鲜卑。军人就是这样啊,一旦上了战场,就把命抛弃了,父母、老婆和孩子都顾不上了,只能奔赴国难,视死如归。
从“白马饰金羁”到“幽并游侠儿”四句,交代了骑着白马的少年,他是幽州并州一带的游侠,他为什么要往西北去呢?
紧接着“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说出了开始部分游侠西北驰的原因,原来是因为边城战事紧急,敌人多次进犯,告急的书信来了,所以他们又要上战场杀敌了。既要打败匈奴,还要赶走鲜卑。
最后八句,直言战士的危险,他们在锋刃之中战斗,随时会死掉,哪里还有性命?当兵的人都知道,上了战场都是死人,回来的才是活人。
然而军人更无奈的是,他们无法对父母尽孝,更不能留恋妻儿,只要上了军人名册,就不能再想着家人,只能为国家战斗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死的时候,才能回家(尸体和灵魂)。
成语“视死如归”就来源于最后一句。
这首诗是曹植早年的作品,能写出如此慷慨豪迈的作品,得益于他的经历。曹植早年也曾随父征战,一直到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绍,平定北方,曹植的生活才算稳定,之前他一直都是跟随曹操的军队。
稳定并不意味着不用随军,此后他跟着曹操东征管承(14岁);北征柳城(15死)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南征刘表(16岁),战于赤壁等等。18岁以后,开始和曹丕有立嗣之争,直到28岁曹丕确定为魏王,最后忧郁去世。
不管怎么说,曹植这首诗写出了军人的伟大,所以能流芳千古,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