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瞭望 | 甲骨文最后的宝藏面世

瞭望 | 甲骨文最后的宝藏面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568 更新时间:2024/3/8 8:03:09

甲骨文正实现有人做、有传承,但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文字、史学的研究相对成熟,思想文化研究还不够,而这恰恰可能是探源中华文明重要的“另一条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欧露

直到2023年2月8日下午3点42分,抱起《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谢伯殳卷”,韩宇娇才意识到,“书真出了”。

“够沉。”这位故宫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感叹。

近30厘米厚的6册大八开,是“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系列的头两卷,也是这一世界最大一批未经整理的甲骨的首次面世。

这批总计21395片殷墟甲骨,由故宫博物院藏,数量居世界第三,绝大部分从未整理刊布,被称为“甲骨文最后的宝藏”。

作为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字体系的代表,这些3000多年前晚商先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天书”,关系着对中华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发现120多年来,众多认知随着甲骨文的整理、公开、研究,颠覆重构。

有人说,甲骨文是研究中华民族早期社会、思想的钥匙。

历时9年,已知的最后一把钥匙,正递到眼前。

当2013年10月故宫成立研究院、下设古文献研究所,开始着手这批甲骨文的立项整理时,时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的素却心里没底。

这批珍贵甲骨一直未能整理出版,他归为两方面原因:一是故宫长期定位为艺术博物馆,古文字藏品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二是故宫的古文字大家,如马衡、唐兰、罗福颐等先生,很早就已去世,古文字人才断档。

这位做了一辈子出土文献整理的古史大家,时常向人解释“文献”一词的含义。其最早出于《论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献就是贤才。文化传承靠的是人,人没了,就传不下去了。”王素说,世传古文《论语》已亡,可据他考证,古文《论语》其实很长时间一直都存在,“亡的是什么呢?没有人传承就称为亡了。”

“甲骨学之所以被称为‘绝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断档。故宫缺少人才培养途径,高级人才调动也面临诸多困难。”王素不断呼吁,“要有文,还要有献。”

随着国家对古文字等领域的重视,2013年8月故宫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年后开始招聘甲骨学专业博士后,甲骨整理出版在古文献研究所领导下全面展开。

项目设编目、摄影、拓片、摹文、释文五个组。大到半臂长、小到指甲盖的甲骨,先被清点、编号,由原收藏家的布包、屉板挪入排酸排硫的文物袋。随后照相、制作拓片和摹文。以上资料集齐后,作释文、著录、定名、题解。

2014年,古文字专业毕业的见骅进入故宫器物部,跟随编目组组长方斌、卢岩在库房整理甲骨实物。碎片占了这批甲骨的近一半,最小的“比米粒大点”。怕碰坏甲骨,见骅不敢用工具,再小的“碎渣”也要一个一个用手拈出、清点。过小的甲骨算不算一片?不同认识可能导致统计和前人存在出入。因此不仅要数,每个数字如何得来都要详细记录。精细同样体现在影像采集中,用光、角度都要一丝不苟。

同样在这年“进宫”的历史文献专业博士陈鹏宇,被分配至拓片组。开始一年多,他连甲骨的影子都没见到,而要先用扇子骨、硬币等习拓、练手。

拓片组组长郭玉海要求,亚克力板上放六枚同样的硬币,拓出的六张拓片都达到标准,色泽、神采一致,才算合格。

一枚长城纪念币,刚拓时,陈鹏宇只看到城墙和山峦,渐渐他注意到城墙脚下树丛的纹理,远处烽火台侧面的小窗,甚至窗下的砖缝。“越拓观察越细。”

有数十年金石传拓经验的郭玉海对传拓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眼力、手法是第一位,材料也要甄选,宣纸要特别定制,以达到合适厚度,裹拓包的布必须是一种名为电力纺的绸布,棕刷先在砂纸上反复打磨,直到刷毛没有倒刺。拓片不光需字形清晰,更要注重全面反映甲骨形态,要能看出甲骨的质地、纹理,边缘的状态,“文字的神采”。

摹文主要为提取文字信息,但只摹得像还不够。“作为成熟文字,甲骨文书写已达到很高水平,是最早的书法形态。”摹文组组长焦东华认为,摹写的核心就是再现甲骨文字形结构、刀笔气韵乃至“神采”。

有的刀刻中间饱满、两头锐利,有的中锋挺拔遒劲、收笔“悬针”。在他看来,好的摹写应精准刻画点画与结构,注重整体章法的前后呼应。手不能抖,每一个笔画都要一气呵成,换口气都可能让“那种壮迈的感觉”没了。焦东华带领组员李延彦等练了近两年,一片有时要摹十几遍才合格。

不同分期的甲骨文书写风格不一,焦东华“一眼就能看出”哪两片甲骨的刀刻手法是“一脉的”。“甲骨刀刻也有传承关系。”

作为首位故宫甲骨学博士后,杨杨和师妹韩宇娇参与了释文组,拟定释文,著录定名,汇集材料,编辑成书。杨杨记得组长韦心滢告诉他,不能让书一出版就落伍,要时刻关注学术界最新成果。直到现在,刷学术网站,都是这位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睡前的规定动作。

左:故宫博物院藏晚商时期占卜田猎与凶疾梦幻的涂朱牛肩胛骨刻辞(文物号:新180887正面);右:故宫博物院藏晚商时期占卜天气遇到彩虹的涂朱牛肩胛骨刻辞(文物号:新180887反面) 受访者供图

韩宇娇用“米”来形容他们整理的材料——做殷商史、甲骨学研究这些“大宴”,离不开的米。

米充足高质,饭才能做好。

将甲骨上凝缩的线条还原回3000多年前一个王朝的国家制度、思维方式、信仰追求,研究对象早已不局限于文字,甲骨上的所有信息都被置于“放大镜”下。

缀合需要原大照片和拓本,做甲骨形态学研究需要甲骨上各种形态的放大照片。钻凿痕迹是研究甲骨整治、占卜制度的重要资料,甲骨文书法则有赖于甲骨文的刀刻痕。

这意味着,整理要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文物信息,“蚂蚁腿”大小的残笔要记,一道裂、一个缺,都要记。

整理组制定了“三符合”原则:一是符合文物保管特色,尤其体现在尊重原状,按藏家整理;二是符合文献整理规范,即为甲骨定名、设置题解、释文显示原状;三是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将一片甲骨的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

“文献在原件上的原状,怎么排列,怎么残缺,都包含着大量信息。”王素说。为此他们既制作了按条移录的释文,又附上反映原状的释文。

全面梳理一片甲骨曾被哪些书著录,需要整理者有大量的材料储备。关注旧书市场早成了杨杨的习惯。拉开他的办公室门,第一步但凡迈大一点,就会撞上书柜,要马上收腹、侧身,平移三步右转,才能到达那张被4个两米高书柜包围的办公桌。书柜里大部分是甲骨著录书。

有线索称,马衡卷一片甲骨曾被甲骨学家胡厚宣一本不常见的甲骨著录书著录。为了核验,那本书的纸质版他找了两年。

尽可能保留的信息,不仅在甲骨本身。

故宫院藏甲骨一大部分来自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他将其分装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箱。“藏家整理体现着他们的思想,我们对明义士的很多分类并不懂,需要研究,保存收藏原状就非常重要。”王素说。

为此,编目组将甲骨打散整理保护的同时,保持了编目的可逆性,可重溯回藏家分类等原始信息。

客观,也是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

“整理是整理,研究是研究”,是王素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换句话说,个人研究不能带入整理。

看到“热乎乎”的新材料,说不心痒是假的。杨杨和韩宇娇最初的释文手稿远比书厚,猜测、发现,“能想到的都写了”。但王素告诉年轻人,我们是向学术界客观地提供材料,给别人去做研究。手稿又从厚变薄。

“整理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材料的公布。甲骨不只是故宫自己的文物,而是学术公器,不能把材料独占。”采访中,韩宇娇多次提到“克制”。

将她招进故宫的老师王素已经退休,但很多东西留了下来。

韩宇娇对古籍整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理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整体规划和理论指导”。先生们的博识、宽广也让她震动。“做历史研究不能只限一隅,要能有宏观的视角。”

杨杨笔头快,先生们却要求严谨,即使文献的引用也不能有误。有时他核对文献出处的时间比写文章还长,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王素经常挑灯到深夜一两点,这一点,韩宇娇、杨杨也“继承”了。

杨杨记得,相关部门做过统计,全国古文字研究队伍400余人,其中专业甲骨学者百余人。按经验,他们是这类著录书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读者。

整理组却有自己的“野心”——把读者圈扩大那么一点,让不懂的人也能看想看。虽然他们清楚,相比专业研究者,让不懂的人懂才难。

以往的甲骨著录书通常将照片、拓本和摹本、释文及注释信息等分册放置。读者阅览一片甲骨要摊开三册书。这个惯例被打破,整理组将同一片甲骨所有相关内容放在同一页,方便了阅读。

以往的整理,不为甲骨命名,只用编号,不利于查找。这个惯例也被打破,他们不仅第一次为甲骨定名,还第一次让这类书有了目录。定名规则几易其稿,由繁化简,目标是“有推广价值”。

还有第一次设置题解,让读者不用看图版和释文就能了解本版甲骨的情况。第一次对较小甲骨的照片进行放大,便于观察细微。甚至在某版设计中,他们专门画上箭头提示释读顺序,注明“先从下往上读,再从右往左读”。

“方便读者使用”,被写进全书的总序。

“很多材料不做甲骨的人也要用,拿着书看不懂,那不行。”王素说,“要编一本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看得懂的书,让更多人用起来。”

杨杨的“最高设想”则是,只要有一本传下去,后世可以通过这书尽量多地获得对甲骨文的认识,认识3000多年前那个王朝,认识我们的来处。

只是在此之前的准备,是那么琐碎。

这些和古籍文献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教排版工怎么排图、造字。甲骨文对出版社编辑也是“天书”,他们就自己校对——“凡是印纸上的都要看”,页码对不对得上、甲骨文是不是摆正了,若没有就要标注“以某个笔画为正方向转多少度”。

一版纸本校样近半米高,韩宇娇趴在后面,看不到人。每晚6点,故宫断电,会将她的工作短暂打断,她把A3纸大小的校样装进帆布包,回家吃完饭,歇上几分钟,接着看。校样不能外流,杨杨就留给闺女画画,“总也用不完”。

两卷校对进行了3年11个月。2019年1月交出版社初稿,杨杨还一头黑发,2022年12月印制完成,华发已生。

这个庞大工程,参与者17人。完成一页,最少需要三个人分别投入八小时,全部甲骨整理完预计60卷册,杨杨算过,可能还要12年。

让他们高兴的是,基于这些“米”,研究已经展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认为,两卷收录的甲骨内容丰富、不乏精品,一些卜辞“弥足珍贵”。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拿到书不到十天,已缀合近20块甲骨残片。

“整理出来只是初步,还要继续做研究。”王素认为,甲骨文正实现有人做、有传承,但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文字、史学的研究相对成熟,思想文化研究远远不够,而这恰恰可能是探源中华文明重要的“另一条路”。

刚到手的两卷书韩宇娇还没来得及拆封,下一卷的编辑即已动。傍晚六点,故宫断电,她起身、锁门,依旧背着那个装满资料的大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寻找遗失的殷商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规模一点不比现代乐队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殷墟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展现了商朝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辉煌的文明成就,尤其是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瓷器等文物中记载的

  •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的历史简介,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夏朝,为什么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

    文史书自赏编辑史书自赏«——【·前言·】——»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文明社会,开创了中国王朝制度的历史先河,夏朝虽然历史悠久,但其起源和真实性却一直备受争议。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夏朝的起源·】

  •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纣王一生残暴不仁,除了流连于各种花丛中,即使是天上的神仙女娲娘娘都不放过。而纣王虽然是帝王,可终归是个凡人,一个犯人亵渎了神灵,女娲娘娘自然是不会放过纣王的。于是女娲就想出了一个美人计,让九尾狐进入苏妲己的身体进入宫里,没想纣王一眼就看中了苏妲己。再跟纣王相处的过程中,妲己仅凭自己的美貌就可以夜夜待

  • 翦商:作别血腥野蛮,开启文明新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即将告别了”,被誉为“天才历史学者”的46岁青年学者李硕,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身患绝症,引发无尽惋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是李硕的代表作,也是原计划的“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该书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 百年金章重燃战火、百年传奇再启盛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2023年3月25日“百年金章·百年传奇”打金章巡回赛(2023年打金章擂台赛暨川渝武术精英赛)在成都市武侯区正式启动,3-10月的8个月时间里,该项赛事将在四川和重庆的多个赛区以“擂台赛”的方式进行10场比赛并决出“金章王”。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武侯区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创新开展非

  • 冷历史大揭秘:商纣淫乱主要是女娲使坏?还连累苏妲己背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苏妲己就不得不说到《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妲己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角色。虽被后世翻拍成了各大电影电视剧,但内容大多相同,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昆仑山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仙岛通天教主为代表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的封神故事。每一部《封神演义》中都包含了

  • 谁说秦武王无能暴君?都被《芈月传》忽悠了,看看秦武王左右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可否认,秦武王在位期间,更重武力,因为当时的秦国已经国力昌盛为诸侯之冠,兵精粮足不开疆拓土留着做什么呢?难道一个作为一个君王开疆拓土还有错?而且秦武王在位期间,也并没穷兵黩武啊!来看看,秦王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点从他的手下就看得出来,秦王荡的右丞相是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左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

  • 一口气看完战国七雄之楚国820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楚国历史,战国七雄中楚国排第几,战国七雄楚国称霸了么

    约公元前1042年,熊绎的曾祖父鬻熊、因侍奉周文王有功,而被周成王分封在,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南方蛮荒之地,并赐给他子爵爵位,于是,熊绎来到南方的丹阳封地后,正式建立楚国,但熊绎在建国之初,楚国十分贫弱,就连祭祀用的牛,都是从邻国鄀国盗来的,后经过楚国数代君主的努力,楚国由一个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发展成为

  • 1800年后,曹操被发现出轨?陵墓中的2具女尸,都不是其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墓中发现有两女性遗骸,但被学者指出,从年龄判断,似乎都不是卞夫人。(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曾在遗嘱中要求跟卞夫人合葬,但两具女尸粗估一名是50岁上下,一名则大约为20岁,而卞夫人过世时已经70岁了,那么这两具女性遗骨究竟是谁?这百分百确定是曹操陵墓吗?据历史专

  • 秦国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在战国初期沦落为一个老弱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三良,春秋时期的秦国历史简介,秦国十大漂亮美女

    [var1]秦国的四代乱政始于秦厉共公去世。秦厉共公实际上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于公元前476年继承父亲秦悼公的君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厉共公的生平。厉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国前来秦国进贡。厉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国前来秦国进贡。厉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义渠前来秦国进贡,绵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