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期为何会出现粮食产量剧增的现象?

宋朝时期为何会出现粮食产量剧增的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20 更新时间:2024/1/15 13:07:20

宋朝 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元朝的朝代,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

发生在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

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

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的计算,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

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食物的脚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食物的变迁始终伴随着人的脚步,一部食物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的缩影。

宋朝(960-1279年)农业产量激增,商业急速发展,地区间贸易扩大,饮食和饮食文化成为宋朝中国城市生活的根本特征。

北宋首都开封以其南系餐馆而著称,这些餐馆能提供原生态的淡水鱼和海鲜,大米也从南方运来。

此外还提供红肉、家禽、和小麦面条等常见的北方菜,都城迁至杭州后,餐馆具有区域特色,从远方采购食材的潮流越演越烈,能满足当地和外来商人的需求。

如著名的宋嫂鱼羹、羊饭、慈寿宫前熟肉、杂货场前甘豆汤,这只是几个例子。

宋朝公共餐饮场所之多、饮食种类之繁多、口味之精致。苏东坡有诗云:“酸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散文家戴永夏说,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王朝。

与此相适应,宋代的饮食业也比较发达。它前承历代饮食的传统精华,后启中华美食的广阔园地,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

尤其在充分发展的市肆饮食带动下,人们的日常饮食也空前丰富多样。

戴永夏先生考证,宋代人的日常饮食,主要由主食和副食组成。

就主食而言,北方人主要以麦、粟(小米)为主,南方人主要以稻为主。这三种粮食,撑起了人们延续生命、物质享受的半边天。

进入2017年,陕西考古人员近日对西安西周镐京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一个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麦碳化颗粒。

这是继陕西宝鸡周原先周遗址发现小麦以来,考古人员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区发现了小麦颗粒。

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

小麦原产于西亚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肃等地的史前遗址中曾经发现过少量碳化遗迹,但在沣镐遗址中发现大量颗粒状小麦还是第一次。

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

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小米煮饭分贫富。宋代人食用小米,主要是用它来煮饭。

由于人们贫富不均,饭也有黏有稠。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曾借住寺中,刻苦攻读,“划饘而食”。

这“划饘而食”就是把煮好后冷凝了的小米粥切成几块,饿了就取一块来吃。

家境殷实的人家,则多吃小米干饭或蒸饭。干饭是将米淘净,放进锅中,然后倒进一指深的清水,慢火焖煮 。

干饭吃起来软硬适度 ,又香又甜,再浇上鲜汤,真是难得的美食。

蒸饭是先把淘好的米下到水中煮,等水开过一会儿,再用笊篱将米捞出,放进笼屉里蒸熟 。这种蒸饭米粒松散,互不粘连,吃起来香甜爽口,比较耐饥。

麦面食品花样多。小麦是宋代北方人的又一主食。由于它在种植、产量、抗灾等方面都优于小米,所以小米的主食地位也逐渐被它取代。

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各类面食。北宋时的面食店发挥了主导作用,创制出许多前代没有的花样面食。

南宋的市肆又把北方面食与南方面食相结合,制作出更多、更精细的面食。

宋代的面食主要有:蒸饼、馒头、包子、馄饨与饺子、汤饼。

象今天在华人社会流行的“贝谷”,说是犹太人的食物,其实是和新疆馕差不多的小麦粉食物,都是以面粉为原料的主食。

蒸饼是在笼屉上蒸熟的面食。尽管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蒸饼,但宋代制作的蒸饼更加精细多样,像宿蒸饼、秤锤蒸饼、睡蒸饼等许多新的花色品种,都是宋代才出现的。

宋天圣元年,宋仁宗赵祯登基。由于“蒸”犯“祯”讳,人们遂将蒸饼改称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蒸饼。

馒头也是用蒸笼蒸熟的面食。它跟蒸饼的区别,一在形状上,蒸饼是圆形较薄,而馒头是高装圆形。二在内容上,蒸饼不包馅,馒头包有肉馅。

当时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吃馒头,差一点的吃蒸饼。

馒头虽起源于三国时代,但直到北宋初年,才成为人们的主食,馒头市场也从这时才活跃起来。

由于包的馅不同,馒头的花样也格外丰富,仅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的就有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十多个品种,而实际远不止这些。

包子跟馒头差不多,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馅的多少。

馒头馅少面多,食者以面为主。而包子馅多面少,食者以馅为主。

宋代市肆中的包子生意相当火爆。店家为了多获利润,不断推出新馅料的包子。

据《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的荤素从食店中出售的包子有水晶包儿、笋肉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七宝包儿等。

北宋时,汴京州桥夜市中梅家、鹿家的鹅鸭鸡兔肚肺包子和鳝鱼包子还名扬京师。

馄饨属小型包馅面食,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

南北朝时,馄饨就号称“天下通食”。到宋朝,人们对馄饨更加喜爱,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皆以馄饨为美食。

百姓家中制作的馄饨也多种多样,喜庆、节日、宴客等场合,馄饨都必不可少。

宋代的另一变化是饺子从馄饨中分离出来,称为“角子”或“角儿”。它跟馄饨一起,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汤饼也是宋代人常吃的面食。把和好的面擀成薄片,用刀切成比面条宽的长条,用水煮食,这便是汤饼。

汤饼与现代的面条相似,《梦粱录》中记载的杭州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等,都属于汤饼的范畴。

家家飘出稻米香。我国南方气温较高,雨量比较充沛,适宜水稻生长,因此水稻的种植比较普遍,稻米自然成了南方人的主食。

宋人烹煮米饭,比较讲究稻米的品种与质量,因而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培育出不少色、香、味俱佳的水稻新品种。用它们煮饭,都别具风味。

如广东的丝苗米、齐眉稻,都是十分名贵的品种,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煮出的米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

陕西的香禾、福建的过山香,开花时节就香气袭人,煮成米饭更四处飘香,向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一亩稻熟十里香”之誉。

而湖南长沙的香稻,更是名闻遐迩,宋代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称此稻“上风闻之,五里闻香,屋内存之,满室生香”。

除煮饭外,宋人还常把糯米(带黏性的稻米)磨成米粉,制成带黏性的食品,如黏糕、圆子等。

其中圆子在宋代最为流行。这种圆子又称团子、元子,有许多不同品种。

《梦粱录》中记载的杭州城的荤素从食店出售的圆子,就有山药圆子、真珠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豆团、麻团、糍团等品种。

各种圆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因此颇受欢迎。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在《圆子》诗中,就对其赞美道:“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主食承载着数千万年来,人类赖以生息的生命本源,生存基础和条件,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亲情爱情友情。

难怪有人说长江以南大量种植稻谷,稻谷特殊的种植方式和生长环境,造就了委婉和美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讲求的是与人为伍,团队精神。

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千百年来的种植方式和收获环境,单打独斗,强调个人处事,呈现个人的力量,独显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时势造英雄,可见主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和筋骨,主食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独枝或奇葩。

标签: 现象时期

更多文章

  • 董卓依靠强兵强势入主洛阳后,他如何开启残暴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洛阳,依靠,开启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董卓究竟有多么残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在“角斗”中同归于尽,地方割据势力董卓依靠强兵强势入主洛阳,开启了他

  • 虞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虞卿,名信,卿是他的官职,舜帝后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虞卿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宰相,在长平之战时劝赵王合纵,战后反对赵孝成王割地予秦,还曾放弃相位主动救助魏齐。那虞卿是如何游说赵孝成王与救助魏齐的呢一,力劝赵王虞卿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说客,曾经多次游说

  • 历史上真实的萧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真实,究竟,怎样

    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辽国的萧太后,那可是辽国历史上十分传奇的女性,影视剧中萧太后的形象都是十分强悍的,影视剧大多数是为了夸大形象,所以并不能太当真,这样使得对于历史上

  • 萧太后是如何成功掌权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功,太后,真相

    萧太后,辽朝皇后,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解萧绰是契丹贵族出身,她的父亲萧思温是开国皇后述律平的族侄,生母是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因此萧绰出身高贵。萧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从小就表现不俗。她聪明伶俐,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反而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萧思温没有儿

  • 智氏的策略:朋友是用来出卖的,韩式、魏氏就是垫脚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智氏在伐郑之后,权力越发的强悍,一家独大,其他的卿大夫只能看智氏的脸色行事,智氏也就看到了代替晋国的希望,当然智氏的家臣们也看到了开国功臣的美好前景,一个个纷纷献计献策,力图帮助自己的主家获得更大的权利,自己也能有个好的前程。智氏谋臣絺疵就向智瑶建议:以越国强盛为借口,借用其

  • 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与《山海经》记载吻合,世人震惊之余开始正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些每个中国人都比较熟知的启蒙故事,均出自《山海经》。由于《山海经》记载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千百年来人们只把它当作一本神话书来读。很多学者对山海经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即使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司马迁看了山海经后,也说道:“此书,荒远滑稽,不可作历史参考之物”

  •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疆域如此小,到底凭什么能够扬名内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单论国土大小,魏国的疆域实在算不上多大,比不上其他所有战国七雄,甚至连一些“小国家”都不如。1.魏国的艰难前进之路[var1]其实早在战国初期,魏国曾经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只是它有点短暂。之后的魏国由于各种原因,国土面积收缩严重,特别是周围的秦国、赵国崛起之后。战国中后期,纵横学说逐渐盛行,那些“纵

  • 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出土唐代墓志铭,距今1270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3月20日,考古人员在解剖城墙的过程中发现6座唐代墓葬,实证了商丘“城摞城”现象。四天之后,在清理墓葬的过程中,又发现有确切时间记载并且字迹清晰的墓志砖,为明确城墙相叠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证。[var1]3月24日下午,在宋国故城南墙北坡处,考古人员正在对墓葬群进行清理,在清理第五座墓

  • 被刻意隐藏的档案!《山海经》记载的不是神话?远古文明真实存在的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929年,在四川省的一个偏僻的小镇发现了一处震惊世人的遗址,后来这个遗址被称作“三星堆”。在它被发现以前,大部分人都认为咱们中国的历史最多也就追溯到3600年前的商朝文化,在商朝之前的夏朝,或者是三皇五帝时期,都因为没有发现具体的遗迹,多数都被定性为“神话时期”。后来,随着三星堆的发现,人们开

  • 秦楚之争时,韩信是如何加入项梁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随后,以楚国为中心,淮北、会稽、沛县等地方都开始纷纷起义。两三个月内,天下就成了大乱的状态。人人都以张楚为号召,复楚反秦。[var1]当时,秦楚之间的抗争,主要集中在泗水郡以西,东海郡在泗水郡以东,是濒临东海的边郡,局势相对来说比较平静。而这块平静之地就是韩信的家乡,那韩信当时为什么会带兵打仗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