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66 更新时间:2024/3/11 13:00:29

《水浒传》里的宋江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其实真实的宋江,那可比小说中的宋公明哥哥好多了,非常的硬气。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虽然梁山好汉起义是《水浒传》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但是这件事也是历史上的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梁山好汉的历史原型就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爆发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当时是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皇帝,艺术爱好广泛,善于书法绘画,独创的瘦金体书法至今影响都很深远。

可是宋徽宗聪明是很聪明,也很有才华,但他就是不务正业,玩艺术的水平绝对超一流没得说,治国水平相比于他的艺术水平来说那就是九牛一毛了。所以在宋徽宗统治时期奸臣蔡京、童贯等人当道,苛捐杂税弄得是民不聊生,这也就先后爆发了北方的宋江起义和南方的方腊起义。

在宣和元年这一年,北宋朝廷为了满足宋徽宗对艺术的追求,玩艺术毕竟比较费钱,再加上官员们的贪墨,因此苛捐杂税越来越重,尤其是山东郓城梁山一带。

梁山有一个地理优势,那就是八百里水泊梁山,这里有着一条大湖,水资源丰富,当地的百姓都以捕鱼采藕为生。北宋朝廷为了收税,在这一年强行宣布将梁山泊收归“国有”,当地的渔民凡是捕鱼采藕都必须按船只数量缴纳赋税,说白了就是朝廷想从渔民手中讹点钱走。

本来这些渔民就不是很富有,每天忙碌的打一天鱼也就勉强混口饭吃,现在北宋朝廷居然连打鱼都要额外增加税负,再加上平时交的税负,这税就太重了,基本上等于渔民们在替朝廷白干活了,因此北宋朝廷在梁山泊一带增加的税负就等于断了渔民的活路。

于是北宋朝廷在梁山泊一带加收打鱼税引起了当地民众强烈的不满,宋江就是当地渔民不堪忍受北宋朝廷如此剥削的代表人物,他就联络了当地三十多名渔民开始反抗北宋朝廷。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之初只联络了梁山泊一带不堪忍受朝廷剥削的渔民三十六人一同义结金兰宣布起义,并不是小说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因此实际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的首领共是三十六人。

这三十六人分别是宋江、吴加亮(对应小说中的吴用)、李进义(对应小说中的卢俊义)、关胜、阮小七、刘唐、张清、燕青、孙立、张顺、张岑(对应小说中的张横)、阮通(对应小说中的阮小五)、鲁智深、武松、呼延绰(对应小说中的呼延灼)、李海(对应小说中的李俊)、史斌(对应小说中的史进)、花荣、秦明、李逵、柴进、雷横、戴宗、索超、阮进(对应小说中的阮小二)、杨志、王雄(对应小说中的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对应小说中的穆弘)、石秀、晁盖、徐宁、李应。

看一看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三十六名首领名单,其实和小说中是大致相似,算是大同小异。由于宋江起义时三十六人都是梁山泊出去的渔民,因此在梁山一带一直流传着一句儿歌: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和声势并不浩大,因为在《宋史·侯蒙传》中有记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这是亳州知州侯蒙当时给宋徽宗上书的建议,他建议宋徽宗招安宋江用其对付方腊,而在他的上书中提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地区,官府对其束手无策,可见宋江的义军规模应该并不大。

即便宋江不太可能真的以这三十六人横行山东抵抗朝廷军队,但是他的义军人数应该也不会太多,估计他的义军人数在几百人或者几千人之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

正是由于宋江的义军人数并不多,所以他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术,他在梁山泊宣布起义之后,并没有一直据守梁山泊,而是很快就率领义军攻打山东各地州县,但从不与朝廷军队正面交手,只是突袭州县的府衙机构,并劫掠官银,开仓放粮接济民众,因此宋江的义军所到之处还是比较受百姓拥护。

但是宋江由于义军人数规模不多,所以他采取的是灵活的游击战术,并不贪图攻占城镇,攻克一处之后,只要听闻朝廷正规军赶过来,宋江立刻就带人撤离,可以说宋江把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他很轻松地就率领义军先后攻陷了山东十余个州县。

历史上的宋江与小说中一天到晚盼招安的宋公明哥哥不一样,当时侯蒙向宋徽宗建议招安宋江义军时,宋徽宗采纳了侯蒙的建议,派人招安宋江,却遭到了宋江严词拒绝,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宋江比小说中的宋公明哥哥可硬气多了。

历史上的宋江确实参与过征讨方腊

虽然历史上的宋江比小说中更加硬气,不过最终也难逃招安的命运。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宋江乘船突袭海州(现今江苏连云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宋江的义军船只被毁,退路被切断,兵力还损失很严重的情况下,宋江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得率众向张叔夜投降。

宋江投降后其所部被编入宋朝官军的部队序列中,宋江也就从义军首领变成了朝廷将领,据《宋史》记载: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这个记载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宋江在接受招安之后,确实跟随童贯到南方讨伐过方腊,下面再说一说方腊起义的事情。

方腊起义比宋江起义晚了一年多,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率领江南地区一些不堪受北宋贪官朱勔制定的花石纲民众揭竿而起,但是别看方腊起义比宋江晚,起义规模却远比宋江大得多。

据《宋史》记载方腊起义攻克了江南地区六州五十二县,义军人数多达十余万人,所以与宋江起义相比,方腊起义的规模和义军人数要比宋江大得多。因此方腊起义的战斗形式也与宋江不同,宋江是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方腊则是占据城市与北宋朝廷正面对抗。

不过由于方腊起义规模大,影响力强,义军人数多,所以北宋朝廷对他也是非常的重视,为了平定方腊起义,北宋朝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宋徽宗甚至都把当时防御西夏和大辽的北宋最精锐的边军部队调到南方平叛,可以说对方腊的重视程度都与宋江不同。

而方腊也在北宋朝廷的重点围剿之下,在宣和三年四月份就被朝廷官军活捉,方腊本人被宋徽宗亲自下旨凌迟处死。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纳闷,史料中明明记载宋江是宣和三年五月份被张叔夜伏击打败才投降,这时候方腊已经被北宋朝廷抓住了,那宋江怎么去平定方腊呢?

其实方腊本人被抓并不代表着方腊起义被彻底平定,据史料记载,方腊本人被凌迟处死之后,他的部下吕师襄和俞道安还继续领导义军起义,方腊余部的起义一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份才彻底被平息。

所以历史上的宋江在海州被迫投降北宋朝廷之后,很快就被北宋朝廷顺道调派到浙江一带参与平定方腊起义余部的战斗,因此史料中才会有记载宋江以朝廷将领身份参与平定方腊起义。

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与方腊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正面对决,宋江接受招安后平定的只是方腊余部的义军力量。

历史上的宋江接受招安并不是他最后的结局

如果以为历史上的宋江最后也和小说中一样,接受招安当了北宋朝廷的忠臣,那可就错了,因为历史上的宋江在投降之后不久,很快又率领所部爆发了二次起义。

历史上的宋江在投降朝廷之后,跟随童贯去平定方腊起义的余部,在这个过程中,宋江由于是贼寇接受招安的将领,在官军中备受排斥,尤其是童贯的心腹部将辛兴宗非常瞧不起和排斥宋江,他不仅抢占宋江的军功,还经常当众出言羞辱宋江,因此在北宋朝廷内部受到歧视和排挤的宋江又萌发了二次起义的心理。

根据北宋名将折可存的墓志铭记载,宋江在投降之后复叛,折可存在参与平定方腊起义之后,就立刻马不停蹄又继续参与平定宋江的二次起义,最终也是折可存把宋江二次起义给平定下去。

宋江的二次起义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很快就被折可存打败,他本人也被折可存所部军队活捉,这一次被抓住的宋江没能再被赦免,宋徽宗下旨将宋江枭首示众,就这样宋江起义彻底被平复下去,宋江本人也被北宋朝廷所杀。

虽然宋江起义的规模和影响远不及方腊起义,但是宋江起义的后续可远比方腊起义要精彩得多。

宋江二次起义虽然本人被杀,但别忘了他还有三十多位好兄弟。在北宋被金国攻灭之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南逃建立了南宋政权,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曾经跟随宋江起义的三十六人之一的史斌在陕西汉中发动起义反宋,只不过这回史斌反的是南宋了。

史斌也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排名第二十三位好汉的九纹龙史进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史斌比小说中的史进厉害多了,史斌在宣布起义之后不久,他就干了宋江都不敢干的事,他在汉中建元称帝了。

当时的局势是金国占领了中原地区,北宋被攻灭,各地都是纷乱不已,史斌趁乱起义并称帝。史斌一面打出要反攻南宋,一面打出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口号,于是一时之间获得了不少响应者,声势一度非常浩大。

虽然宋高宗很怕金人,但是他对内部起义军却绝不手软,南宋在南方立稳脚跟之后,他立刻就调南宋的精锐部队去平定史斌的起义。在南宋的大力打击下,史斌最终被宋名将吴玠击败,史斌本人在鸣犊镇被吴玠的军队生擒,随即宋高宗下诏将史斌就地枭首示众。

其实宋江起义的后续除了史斌如此精彩之外,他的起义军三十六人之一的解珍、解宝兄弟也曾在北宋灭亡,金国侵占中原之际,在山东兴起义军,既反宋也反金,只不过很快就被平定下去。

所以宋江起义虽然规模和影响并不大,但持续时间长,后续也比较多,比方腊起义更加精彩。

写在最后

其实宋朝历史上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大大小小多达数百次,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而已,规模和影响并不算很大。

而方腊起义则算是宋朝历史上农民起义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方腊占据州县,改元纪年,还设置了文武百官,完全是另立了朝廷,因此才会吓得宋徽宗调最精锐的边军平叛,方腊起义对北宋朝廷的打击很沉重,为北宋后来被金人入侵制造了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宋江不过是被《水浒传》小说过度渲染了,方腊与宋江的差距就是一部《水浒传》渲染包装而已。

不过北宋末年朝廷确实剥削百姓过度,这才激起了民变四起,宋江和方腊都是其中的代表者,他们都代表了穷苦人民不惧统治者的欺压和剥削的反抗精神,所以历史上的宋江要比小说中的宋公明哥哥硬气厉害得多。

标签: 真实宋江起义结局

更多文章

  •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对联,城头,年少

    城头老兵出一对联,年少的欧阳修是如何对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

  • 李隆基杀了太平公主全家后 李隆基为什么非要留下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公主,太平,儿子

    对李隆基杀姑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武则天四个亲生儿子中最小的,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与李隆基父亲李旦是亲兄妹关系,说起来,李隆基还叫要太平公主为姑姑。李隆基能成为武则天之后的第三任皇帝,除了运气好,这也和李隆基超强的能力

  • 同样都是武则天的孩子 武则天为何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区别,孩子,同样

    还不知道:武则天子女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对儿子很残忍的武则天,为何却对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非常的宠溺呢?武则天如此重女轻男的背后,其实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众所周知武则天一生都比较贪恋权力,她虽然生育了四男两女六个孩子,但同时她因为自己追逐权

  • 李隆基登基前后变化之大 李隆基是个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登基,变化,昏君

    对唐朝李隆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你印象中的李隆基是怎么样的呢?李隆基前期和后期完全判若两人,这和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十分相似。三人都是少年以藩王身份即位,即位初期都励精图治,任用贤才;把原本千疮百孔的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乐,出现大治。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顶峰,

  • 贺知章和李白怎么认识的呢?两人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认识,关系,李白

    贺知章和李白怎么认识的呢?两人关系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贺知章和李白怎么认识的呢?古代虽然未见其人,但是能拜读到某人的作品啊,出名的诗人的文学作品都是流传得很快的。再者,二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喝酒,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也是酒仙一枚。天

  • 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去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爆发,安史之乱,李白

    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去了哪里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李白五十七岁的时候,在永王的军营中,做了一组永王东巡歌,来表达建功效国之情。永王因为擅自领军东巡,而致使了征剿,失败了。李白就入狱后被营救出来,做了宋若思的幕僚,给他写了文表,还跟着他一起去了武昌。李若思很重视李白,并

  • 李白出名以后为什么很少提及他的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出名,父亲,李白

    李白出名以后为什么很少提及他的父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李白的父亲叫李客,大概因为姓李,当地人因他是外来客,便叫他李客。李白出名以后很少提及他的父亲,李客其生平事迹也没有准确的史记记载。据后来的史学家研究,李白的父亲很可能与李渊是一个祖先。李客始终过着隐逸生活。从李白后来的诗

  • 李白诗作中所说的低头所思的故乡到底是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低头,故乡,诗作

    李白诗作中所说的低头所思的故乡到底是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诗仙李白,也没能逃脱这条人间”定律”。李白吸引人的轶事,除了他的几段婚姻、在长安城的生活,便还有一条——低头所思的故乡到底是哪里?李白到底在哪出生?这个问题困扰了几百年以来的众多学者。蜀中说、条支说、西域焉耆碎叶说

  • 柳永为什么说是"奉旨填词"?在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填词,说是

    柳永为什么说是“奉旨填词”?在是真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可放眼整个古代,“奉旨填词”名气最大的,只有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李白也经常奉旨作诗,比如著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共三首,不一一列举了。这三首诗,就是唐玄宗下

  • 李白非常喜爱喝酒,那么他喝过的酒有哪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非常,李白

    李白非常喜爱喝酒,那么他喝过的酒有哪些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1、桂花酒出处: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尧没三千岁,青松古庙存。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日色促归人,连歌倒芳樽。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李白在上古五皇之一的“尧”逝世三千年后,来到了这座古庙,缅怀先人。在这里李白所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