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曹操故意放弃江陵就是扔根骨头让孙、刘去争抢,制造矛盾,分化联盟。所以“操闻权以土地资备,方作书,投笔于地。”[⑧]可见此事件对曹操的震惊,这意味着曹操对孙、刘的分化政策暂时失败。但是,曹操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并没有被暂时的不利所迷惑,孙权和刘备都是当世英杰,哪是当年袁绍的诸子能够比拟的,和他们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斗智斗勇的过程。
三国淮南地图
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孙权在淮南多次交战。总体上讲,孙权居于劣势。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亲自攻打合肥,不克。次年,曹操命将军张喜救援,孙权退走。十六年七月至十七年正月,曹操击败马超、韩遂等,进一步稳固后方,再次把注意力对准了南方。十七年十月,曹操再次东征孙权。同年,孙权做濡须口坞城设防。十八年正月,曹操进抵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虏都督公孙阳。十九年五月,孙权攻下皖城,拔除了曹操在江北的一个据点。七月,曹操再次东出,至合肥而还。(同年,刘备定蜀。)二十年八月,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进围合肥,被张辽击破,孙权狼狈逃回。二十一年十月,曹操再次集结大军南下,于次年正月抵居巢,与孙权交战。孙权虽然获得一些出击战斗的小胜,但总体形势对孙权不利。于是孙权遣使请降,曹操接受后引军北返。
建安十四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曹操四次东出,其中十八年、二十二年两次攻打濡须口发生大规模作战,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曹操“四越巢湖”。[⑨]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内,曹操在关中、汉中以及淮南方向都连续用兵,却在荆襄方向保持防御,始终没从这个方向南下。固然有东、西攻而中路守的因素,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急之则相持,缓而后争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