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之变后,孙太后为何同意让朱祁钰当皇帝?

土木之变后,孙太后为何同意让朱祁钰当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81 更新时间:2024/1/29 21:27:27

虽然说朱祁镇朱祁钰都是朱瞻基的儿子,但是只有朱祁镇是孙太后之子,朱祁钰却不是,然而土木之变中,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明朝失去了皇帝,虽然朱祁镇没死,可是人却不在大明,所以明朝还是需要一个新皇帝的。而为何孙太后会统一让朱祁钰当皇帝呢?朱瞻基还有没有别的儿子,朱祁钰为何是具有当皇帝的资格的呢?

明代的朝贡政策,一向以赔本赚吆喝著称,凡是向明朝称臣纳贡的番邦各国,都能以极低的朝贡成本获取明王朝丰厚的赏赐,在利益的驱动下,番邦各国对于朝贡,都显得异常的积极踊跃。

土木堡之变的导火索恰恰就出在朝贡之事上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日渐强盛的蒙古瓦剌国,派遣所谓3000人的大规模贡使团,来向明王朝朝贡,意图尽可能的多捞赏赐,这简直就是把明朝当成人傻钱多速来的二愣子国了。

宦官王振核查贡使人数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实际居然只有2000人,还有1000人是虚报名额,然后以朝贡之名交易给明朝的马匹,也存在诸多劣质情况,于是王振只按照2000人的标准发放朝廷赏赐,另外要求按照约定价格的八折购买马匹,这下可把瓦剌太师也先激怒了。

同年七月,瓦剌国集结全部精锐,兵分四路向明朝发动军事进攻,其中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主力,突破长城防线,围攻明朝边防重镇大同,在烽烟四起的边境局势下,明英宗充分继承了明朝历代皇帝御驾亲征的光荣传统,以号称五十万大军前去迎敌,结果众所周知,明军惨败几近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1.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郕王主持大局确定战略方针

土木堡之役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震惊朝野,要知道明英宗这次御驾亲征,京师几乎全部的高级武将、以及各部重臣都去陪同随驾,结果在乱战之中让蒙古瓦剌杀的所剩寥寥,军政各部顿时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名将贤臣惨遭屠戮,皇帝被俘虏这么简单,这次御驾亲征瓦剌,负责京城防务的精锐部队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倾巢而出,结果三大营十几万将士在土木堡损失殆尽,而北京城仅剩不足十万二三线军队,战斗力不堪与瓦剌一战,这时候北京的安全岌岌可危,而此时瓦剌兵锋正盛,进逼京城不过是时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很有可能重蹈北宋“靖康之难”的覆辙,满朝文武,皇室宗亲都会被瓦剌一波给团灭了。

这时候,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剩余的朝中大臣商议对策,翰林侍讲徐珵抛出了著名的“迁都论”,理由很奇葩,徐珵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星象有变,说明大明天命已去,要赶紧迁都南京避祸。

南迁这种事,本身当时不少群臣也心有所想,但是都怕背负畏战逃亡的千古骂名,谁也不敢提出来,所以当徐珵提出来之后,顿时引发不小的骚动。

不过虽然明朝兵部尚书邝野出征身亡,幸运的是留下了兵部侍郎于谦,于谦厉声呵斥道:凡是提议迁都南京的人,可以直接拉出去斩了,这下吼住了全场,本身提议迁都就是个背负骂名的差事,于谦这么一说,谁也不敢硬着去顶这个骂名,最终郕王一锤定音,确定了坚守北京城的战略方针。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问题是朱祁钰为什么要做皇帝,而不是继续监国?

皇帝朱祁镇与郕王朱祁钰是明宣宗仅有的两个儿子,两人年龄相仿,自幼感情颇深,原本按照明代祖制,皇子年满十五岁之后,就必须要离开京城前往封地,由于朱棣“靖难”夺位的缘故,明朝对于藩王防范及其严格,没有宣召的情况下,藩王是绝对不允许离开自己封地的,崇祯年间,清军进逼北京城,唐王朱聿键违反制度,私自组织数千人北上勤王,结果直接被崇祯皇帝废为庶人,并且关进了凤阳监狱。

但是朱祁钰被册封为郕王之后,因为与皇帝朱祁镇兄弟情深的缘故,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前去封地,当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的时候,信任的安排自己朱祁钰监国,全权负责朝政事务。

既然监国已经可以总领朝纲,那么土木堡之变后,郕王为什么不继续监国,而是非要被推上帝位呢?

这个要从当时的严峻局势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京师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先率瓦剌大军马上就要直逼北京城,明朝上下此时深深的感受到了灭国的危险,郕王朱祁钰虽然以监国身份总领朝纲,但是毕竟不是皇帝,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因此在很多方面也颇受各种礼制的制约,而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时不我待,急需一个人能够政令无阻高效的指挥全局,而当时皇子年幼,最佳的人选无疑只剩下郕王朱祁钰了。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也先意图挟皇帝以令明朝上下,如果这样的话,局面就会变得十分棘手,如果明英宗在被威逼的情况下发出某些圣旨,那么明朝政府是执行还是不执行?又或者明英宗被挟持到北京城下,城门是开还是不开?如果不执行或者不开城门,谁又能承担致使皇帝被撕票这么大的罪名?

郕王监国的命令与被绑架皇帝的诏令,明朝政府究竟该如何遵从?

法理上讲皇帝才是国家最高领导,但是现在的情况,如果遵循皇帝的诏令,明显是自寻死路。

所以这个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被绑架的皇帝失去法理性,重新另立新皇帝,这样才能够实现政令高度统一,避免朝臣执行层面的被动局面,并且有效的挫败也先的阴谋意图。

而在这个国家存亡一线的危局当中,三岁的太子,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因此明朝群臣集体力谏皇太后,以国家社稷为重,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2.立郕王为帝,孙太后两套方案流产之后的无奈之举

明英宗与郕王虽为亲兄弟,但是毕竟是同父异母,孙太后作为明英宗的亲生母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皇位旁落的,所以孙太后当时其实心中理想的方案有两个:

1.是花费金银财宝想瓦剌人赎回被俘虏的明英宗。

2.是由太子朱见深继位,郕王朱祁钰负责监国辅佐。

当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孙太后第一时间敕令朱祁钰,让其暂时总领百官,负责朝政事务,这个敕令的背后非常有深意,要知道原本郕王朱祁钰就已经是监国总领朝纲,而这时候为什么又要特意重申一下呢?

其实重点在于“暂时”一词上,孙太后的意思很明确,皇帝还是会回来的,郕王你不要有非分之想,只是暂时让你负责国家大事而已。

随后孙太后命人送了大量金银财宝给瓦剌太师也先作为赎金,也先虽然收下了赎金,但是并没有释放明英宗,很显然也先的胃口可不仅仅是一些金银财宝能够满足的,所以孙太后的第一个如意算盘宣告失败了。

紧接着孙太后开始推出第二个方案,宣布册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东宫太子,让郕王负责辅佐太子,代理国事,孙太后希望郕王朱祁钰担负国家重任,带领明朝上下成功渡过这次危机,但是也仅仅担任监国就好,如果皇帝能够回来,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皇帝不能够回来,等渡过这次危机,再让太子继承皇帝位,这也不失为孙太后心中最好的选择之一。

但是孙太后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了,面对当前极为紧迫的危机局势,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深知主少国疑,权利争斗的危害性,于是集体强烈上奏要求尽快稳定大局,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最终孙太后无奈之下,只能遵循群臣的提议,同意立朱祁钰为皇帝。

廷臣合辞诸于孙太后曰: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3.掌握册立皇帝决定权的孙太后,为什么不得不遵循朝臣之意立郕王为帝?

有明一代,后宫虽然素来有“不预一发之政”“未曾预闻一政”的赞誉,但是其实并不是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明宣宗驾崩的时候,当时太子年幼,所以在遗诏中还特意要求,凡是国家事务,一定要先奏请皇太后、皇后,然后才可以施行。而土木堡之变的皇位继承事件中,孙太后在其中参与并起到的作用就不小。

可是身居高位的孙太后,心不甘情不愿,却为何还是得遵照群臣奏请,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呢?

这个要从明代选妃制度说起。明代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与外戚篡权的事情发生,所以一般都是从民间小户人家里选妃,所以这些妃子一般都出身低微,家族势力弱小,所以通常外戚形成不了足够的势力,缺乏足够的干政力量。

由于外戚势微,孙太后自身缺少足够的政治干预力量,再者由于明代禁止后妃干政,祖制了各种规章加以制约,而且在朝臣们集体支持拥护下,郕王朱祁钰已经开始逐步的掌握了实际权力,面对这一情况,孙太后其实也是无能无力的,虽然名义上在皇位继承权上有最终决定权,但是实际上不得不依从朝中大臣的既成意见,立朱祁钰为皇帝。

结 语

按照明代皇位: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承法,郕王朱祁钰原本是无法继任皇帝之位的,但是由于明朝当时面临的巨大危机局面,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处理国政的君主,所以在满朝大臣的干预下,孙太后试图阻止郕王登基的目的未能达成,最终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助送下,一步步的登上了皇帝之位,并且成功的挽救了大明江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含图含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明朝的这个皇帝顺序表其实不算难,明朝一共有十七位皇帝上位过,但是实际是有十六位皇帝,因为有一位皇帝退位后又复辟了,所以只有十六位,这个下面会仔细的说,这个明朝皇帝顺序列表小编先给大家奉上,然后在看看这个皇帝的简介,又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看看大明朝都有哪些皇帝吧!明朝皇帝顺序:明太祖(朱元璋)-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何偏爱竹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句子,意思是宁愿没有肉吃,也不愿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实际上古代很多文人都十分偏爱竹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竹子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都是文人喜爱的对象。竹自古以来就有彰显气节、正直的含义,因为竹子本身就长的十分挺拔、笔直,而且

  • 朱祁镇归来孙皇后为何不让朱祁钰还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土木堡之变后,京城告急,瓦刺还打算以朱祁镇为筹码向明朝要好处。但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后来孙太后答应让朱祁钰即位,算是解救了明朝危机。谁知朱祁镇几年后竟平安归来,这下就比较尴尬了,朱祁钰到底要不要还位给自己的哥哥呢?虽然朱祁镇是孙皇后的亲儿子,但孙皇后并没有让朱祁钰主动还位,这又是为什么?下面就来讲讲这

  • 朱祁镇有什么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明英宗朱祁镇其实也很有争议的一个人,他又叫明英宗然后好像他差点把明朝搞得快灭亡了,然后又两次登上皇位,这看起来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那么有的人得问了,这个朱祁镇到底有历史功绩,让后人经常性提起他,真正的历史上朱祁镇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算好皇帝还是算昏君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大明

  • 魏延的南郑侯地位有多高?在蜀国处于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少人可能都小看了魏延在蜀国的实际地位。诸葛亮在准备北伐期间,魏延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来曹魏派出三路大军进攻汉中,魏延临危受命领兵攻击凉州,期间遇到了费瑶,郭淮大军,并且将其击败。立下大功的魏延再次升官,成为前将军,并且封南郑侯。那魏延的南郑侯爵位在蜀国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这其中的奥秘恐

  • 夺门之变三大功臣下场如何?只有一人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被认为是夺门之变的三大功臣,他们策划了朱祁镇复位一事。朱祁镇平安回归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后来朱祁钰身体抱恙,石亨为了立功暗中联系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希望能让朱祁镇复位。计划成功后,这三人也是受到了朱祁镇赐予的奖励,但他们只是风光一时,最后的下场只有一人勉强善终。一起

  • 明宣宗弑父为何还被赞颂他是一位好皇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近期《大明风华》这部剧又带动了一次大家对于明朝历史的一定了解。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时期的第五位皇帝,天资英畅,敬礼大臣,谨慎用人,勤恤民隐,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国方针,竟治理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好皇帝了。朱瞻

  • 朱见深是谁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在看电视剧《大明风华》很多网友特别的有意思,总是拿电视剧里面的事情来说说这个真正历史上的事情,话说这个朱见深啊有的人竟然说是蒙古人的孩子,这个就有点瞎扯了啊,其实朱见深就是朱祁镇的孩子啊,是朱祁镇和孝肃周皇后生的,那么具体是什么情况,下面接着看看吧!朱见深是:朱祁镇和孝肃周皇后孩子。朱见深简介明

  • 前赵和后赵的关系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被称为“前赵”和“后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前赵和后赵的关系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前赵和后赵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前赵和后赵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前赵是由石勒建立的,其首都设在邺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而后赵则

  • 阿德里安堡战役罗马真的派出35000人吗?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阿德里安堡战役是欧洲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16世纪初的德国。这场战役中,双方兵力对比悬殊,但最终以瑞典军队的胜利而告终。在152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派遣了一支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率领的军队前往德国,以夺回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然而,当瑞典军队到达阿德里安堡时,他们发现这座城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