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唐代“官”“吏”殊途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人设的失败

从唐代“官”“吏”殊途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人设的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385 更新时间:2024/3/9 0:34:50

连一部剧都不能好好看,人生真的太难了。

前几篇文章中我从各个角度吹了几波《长安十二时辰》,有读者说剧方给我打钱了,纵横想说,如果剧方看到我写的文章,请自觉打赏,主动一点也许会更好。

鉴于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剧方的劳务费,所以现在来挑点毛病。

今天从唐代“官”“吏”殊途的角度来讲讲《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人设究竟有失败。

《长安十二时辰》中官居四品的东宫右卫率姚汝能到底什么来头?

在开播之初,就感觉姚汝能的人设跟剧情有点格格不入,在剧中,姚汝能是太子派往靖安司协助李泌办案的东宫右卫率,官阶在四品,要知道李泌作为靖安司司丞也只有五品,而右相林九郎和何监也不过三品官员,由此可见,姚汝能的官位那是相当大的。

按照剧中给定的原因,姚汝能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高官,那是因为祖上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

在历史上,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和宋璟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是开元盛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但是姚崇的后人并不长脸,大概是参与了结党营私的事情,最后导致姚家一落千丈。

正如姚汝能在剧中所讲:“我们姚家的事,在长安就是一个笑话”。

剧中以此为背景,将姚汝能作为姚家剩下的姚家唯一的独苗,想要活下来,还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那种人设。太子李亨看重姚崇的为人,善待他的后人姚汝能,让他一直在东宫陪读,是太子和李必的“发小”。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刚刚播出的三集剧情中,姚汝能竟然黑化,成了林九郎的暗桩(卧底)。

再仔细回想,林九郎口中经常说的“三女传来消息”,这个“三女”不就是“汝”嘛!这样一说似乎就明白了,原来姚汝能早就投靠了林九郎,这倒是也符合反恐悬疑剧一波三折的调调。

原著中的姚汝能是一个想要成为张小敬一样的男人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原著是一部十分贴近历史,逻辑十分缜密的小说,其中的人物设定大多都是有历史原型的,随意改变人设会引起极大的逻辑混乱,所以在剧中,几乎有历史原型的人物最终结局都和历史结局一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然而,姚汝能的人设却被大肆修改了,原著中姚汝能是:京畿岐州人氏,家中世代都是捕盗之吏,父亲、伯父先后死于贼事。后来朝廷垂恩,破格把他拔擢到长安为吏。所以他临行前发下过誓言,一定要在长安城做个让恶人闻风丧胆的干吏,才不辱家门。

虽然都是想要建功立业,但并非像影视剧中那样有故事,在原著中,姚汝能只不过是一个干了捕吏只有三个月零八天的新人,刚刚加入靖安司没有多久,他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像张小敬一样的不良帅,说不定未来也能当上不良帅甚至县尉,这样也就祖上冒青烟了。

姚汝能在剧中的存在感也没有这么强,他其实与崔器差不多,都是靖安司的小吏,为了实现长安梦的小人物之一。

实际上,影视剧中之所以要大改姚汝能的人设,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权斗”剧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姚汝能的历史原型压根就是以野史为基础编纂的,所以有更多的创造空间。

在真正的历史上姚汝能是一个连生平事迹都不详的官员,唯一记录的一点就是曾担任过华阴县尉,很明显马伯庸老师在原著中的描写应该是符合历史原型的,姚汝能最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当上了县尉。

在剧中,姚汝能也说过,要写一本小说拿到黑市上卖,这本小说就是历史记载中唯一出现“张小敬”这三个字的《安禄山事迹》。

关于姚汝能人设的改变,有记者曾经访问过姚汝能的演员芦芳生,芦芳生得知跟他对手戏的演员是易烊千玺后,十分紧张跟导演说了一句:“人家17,我40!这年龄差都能演父子了。”

导演说:“没事,我给你改改人设,让你变成是看着李必和太子长大的大哥,但最后也只差七八岁。”

这一改,估计是改出了硬伤,以一个朝廷四品官员跟在一个都尉的后面办案,这其实才是扯淡。

在唐代,正是“官”“吏”分流的开始。

胥吏在古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我们喜欢把古代官府中的人统称为官吏,实际上“官”“吏”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在标题中都是打了引号的。

所谓的“吏”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

通常来说,吏就是政府中实际做事情的办事人员,他们不像官员有决策权和管理权,叶炜总结说“通常所谓胥吏,由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等共同构成”。

“吏”作为一个群体,其内部也有极大的异质性。如果展开来说,吏也分为中央的吏员和地方的吏员,上至中央六部的书员,下至县衙的书吏都属于“吏”这个群体。

在实际当中,基层政府中,往往将书吏与差役常常合为一体,也称为吏,元人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说:“夫吏,古之胥也,史也,上应天文,曰土公之星,下书史牒,曰刀笔之吏。”也就是将胥和吏当作一回事,后世往往合称为胥吏。

在现在文献中也通常用“胥吏”一词将古代的各种非官员,且为政府办事人员概而论之。

在古代一直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在县级行政机构中,往往只有县令、县尉、县丞等人是政府派驻的官员,其管理的好几百人的队伍,都可以称为胥吏,胥吏也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主要枢纽,在老百姓的眼里,官吏其实都一样,都是官府的人。

正常来说,胥吏平时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古代县衙分为前后两院,前面是升堂办公的地方,后院则是内宅,胥吏作为县衙的办事人员,也要住在衙门里面。《水浒传》中杨雄之所以经常不回家,导致潘巧云出轨,就是因为要经常在衙门里。

在剧中,靖安司办案的人员大多都是胥吏,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看这些刀笔吏平时的工作量就能看出来是十分巨大的,说加班就加班,即使是放假看灯,一个号令就全部回靖安司办差了。

当中有一名书吏,因为当一个刀笔吏逛街买不起好的胭脂水粉被媳妇各种喷,说了一句,我要努力工作才能配的上你,本来都打算和老婆离开长安了,听从望楼传信的号令回靖安司不久就挂了,想想都惨。

可以说,在古代的时候,老百姓眼里的胥吏是凶恶的,但是在官府中,却是最下层的。

中国古代“官吏殊途”制度下官员与胥吏的巨大沟壑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为何会犯十恶不赦的死罪,就是因为张小敬作为不良帅,杀死了自己的上司万年县的县尉,下杀上,吏杀官,那可是不义之罪,唐律中不得赦宥的十恶之一。

所谓十恶,就是封建时期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将道德因素加入刑法当中,犯有十恶之罪的人,不得赦免。

县尉不过一个八九品的官员,胥吏杀害上司官员就是十恶之一,由此可见官员和胥吏之间身份地位之间相差多少。

胥吏在古代各个时期也不尽相同,在秦汉时期,基本是官吏相通的,刘邦起义的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以胥吏出身,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萧何:“于秦时为刀笔之吏”。

吏可以成为相国,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这跟秦朝时期注重法治有关,秦朝的以国基础是重法典,重酷刑,往往就需要吏来完成,所以秦朝时期吏的地位很强。

在西汉建立后,依然如此,在汉武帝时期江充就被称为“酷吏”,一个吏出身的人,竟然能够受到皇帝的重用,并且能够陷害太子,这在后世应该也是不敢想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九品中正制逐渐盛行,《晋书·刘毅列传》中评价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止是官员阶级固化,更别提被排挤在九品中正制外的胥吏了,胥吏的地位急剧下降,官员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隋唐实行科举取士是中国官僚制度的重大进步,然而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实则再一次将胥吏排除在外,也是中国古代首次从制度上明确了官吏之间是不同的。

通过科举取士的官员更加瞧不起胥吏,在《唐会要》中记载唐代明文规定:“流外出身人今后勿授刺史、县令、录事参军。“所谓的“流外”,就是在朝廷正式官僚体系外的人,胥吏自然不在列。

但是唐代时期,科举取士并未完全成熟,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的官职留给胥吏,胥吏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能够成为较为低品的官职,比如缉捕出身的胥吏终身的梦想就是成为县尉。

前面已经提到,姚汝能在历史上的记载就是华阴县尉,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作为捕吏出身,梦想成为不良帅,再成为县尉,估计是一个很不好走的路。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曾经重要了一批干吏,这批人中就有人后来成为高官,除此之外,大部分能够成为县尉、县丞就很不错了。

到宋代时,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赵宋政权又特别强调以文治国,大举扩大科举取士人数,以致科举入仕的官员太多,很多县尉都得是科举出身,即使不是科举出身,也得是军人以军功专业,以胥吏身份成为县尉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

从宋代之后,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作为小吏甚至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吏做了一辈子可能也成不了官,没有晋升的渠道,可见“官”“吏”殊途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总结:

在唐朝时期是官吏分途的重要时期,以科举取士为根本,中国官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吏”分途也成为可能。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中姚汝能假如真的是四品东宫右卫率,在唐代要是能正常跟张小敬说句话,都算我输!

标签:

更多文章

  • 为力挺此人,杜牧不惜与白居易为敌,一首千古名作证明自己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牧和白居易关系,题乌江亭唐杜牧,叹花杜牧

    杜牧当年写过一首名叫《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的七律,在诗中他写道“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说白居易是个有眼无珠的人,这样的痛批不可谓不犀利了。那么杜牧为何会如此为难比自己年长31岁的前辈呢?为了好友张祜。张祜是杜牧好友,在当时名气虽不如杜牧白居易,但却颇有才华,杜牧形容他是“谁人得似张

  • 韩愈因磕碜被封杀;王艮殿试第一因难看无缘状元:以貌取人要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艮谢缙,江西吉安王艮,韩愈为何被贬至蓝关

    来看个段子。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男的长得丑,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父母:“必须嫁!”女儿:“我不活了……”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

  • 玄武门之变后,5人被封为一等公,其中一人暴露了李世民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怎会允许玄武门之变这等兄弟相残之事影响自己名留青史的光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册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5人一等功,这前4人众所周知,是李世民实实在在的心腹,可侯君集又是何人?是什么让他一跃成为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实侯君集在玄武门的所作所为,史

  • 五胡乱华:八王死尽晋随亡,滚滚胡尘覆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八王乱纪录片全集,五胡乱华赵王之死,八王回朝

    司马越以为不能逞志,累及故人,且内外交迫,进退两难,不觉忧愤成疾,遂致不起。临死时召入王衍嘱以后事。王衍秘不发丧,但将司马越尸体棺殓载诸车上,拟即还葬东海。大众推王衍为元帅,王衍不敢受,让诸襄阳王司马范。司马范系楚王司马玮之子,亦辞不肯就,于是同奉司马越丧,自项城启行,径向东海进发。大敌当前,还想从

  • 王齊洲主編:《補三國兩晉南北朝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第一册目錄凡例 列異傳(曹丕) 謎語 笑林 汲塚穆天子傳 博物志 張公雜記 雜記 東方朔神異經注 異物評 列異傳(張華) 異林穆天子傳注 山海經注山海圖經山海經圖贊 山海經音搜神記 志怪(曹毗) 西京雜記群英論 語林 郭子 志怪書(祖台之) 第一册凡例 《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

  • 一口气看完五胡十六国之后秦33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统一六国现状,一口气看完五胡十六国135年历史,秦统一六国前的历史状态

    今天要讲的后秦就是十六国之一,建立于公元384年,亡于公元417年,国祚33年,传3世3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后秦的历史。公元384年,前秦刚刚经历淝水之战的失败,元气大伤,原本依附于前秦的羌族军阀姚苌趁机自立,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5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奔五将山,被姚苌派遣的吴忠

  • 任见: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竞谋太子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任见: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竞谋太子位【原创】第二十三章 押宝雉奴…………深宫之内,令人心惊肉跳的密会,男女双方都经历着激动和危险的乐趣。他们紧紧地握着手,武媚娘悄悄地对李治说:“在马球场,虽然在打球,眼睛一直在追踪你……”李治不知说什么好。武媚娘又甜蜜地道:“马球比赛后数日,妾身还在兴奋,整夜都处于

  • 元稹去世8年,白居易因思念好友写了首诗,太深情感动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一封信是什么,白居易和元稹是怎么相遇的,白居易与元稹的兄弟情

    在元和初年,元稹因为得罪权贵遭到陷害而被贬为通州司马,而也是在那年8月份,白居易同样因为遭受到诬陷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可以说这两位的命运简直是如出一辙,他们完全可以在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谓是难兄难弟。当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传出时,元稹正在病中,于是他起身做起为朋友写了一首《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生

  • 隋唐五位受伤最重的英雄中,罗成只能排在第四位,位列榜首的就不用说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裴元庆第五(痛苦指数:8.5)裴元庆是当时的三功臣,裴仁基的小儿子,裴翠云的弟弟,程咬金的小舅子。他还有神通,可以手持一对三百斤的亮银锤,骑在一只没有角的独角兽上。据说他是哪吒转世。当时他跟随裴仁基攻打瓦旺山时被徐茂公击败。四明山之战连隋朝无敌大将宇文成都打伤了(不过当时宇文成都累了),其他人拿李元

  • 一生爱而不得的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长恨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居易长恨歌的简短感悟,长恨此身非吾身,长恨春归

    文/麦大人01大唐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不仅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万邦来朝。而大唐文化更是远播四海,照耀东西,唐诗成为世界第一流行文化。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大唐文化的南北两极,那么白居易就是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李白占据唐诗的高度,杜甫拓展唐诗的深度,白居易则延伸唐诗的广度。与李杜相比,白居易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