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太子李建成(1)、太宗李世民(2)
卫王李玄霸(3)、巢王李元吉(4)
楚王李智云(5)、荆王李元景(6)
汉王李元昌(7)、酆王李元亨(8)
周王李元方(9)、徐王李元礼(10)
韩王李元嘉(11)、彭王李元则(12)
郑王李元懿(13)、霍王李元轨(14)
虢王李凤(15)、道王李元庆(16)
邓王李元裕(17)、舒王李元名(18)
鲁王李灵夔(19)、江王李元祥(20)
密王李元晓(21)、滕王李元婴(22)
李渊的儿子很多,优劣各异,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他们留在史册中的人生故事。
一、开国三子,相煎太急
隋末烽烟,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617年),仅生有5子,其中长子李建成29岁,次子李世民19岁,三子李玄霸已去世3年,四子李元吉15岁,五子李智云14岁。
开国三子指的正是:李建成(1)、李世民(2)、李元吉(4)。
其余两人不在此列的原因,李玄霸(3)就不用说了,而李智云(5)则是被长兄丢弃,然后受李渊起兵牵累,被隋朝官吏逮捕,押送长安后被阴世师处死,所以这二子都没有参与开国征战。
1、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589-626)是唐高祖李渊长子,生母是窦皇后,也是后来的大唐开国太子。
在李氏诸兄弟中,李建成的年龄比弟弟们大很多,就连老二李世民都比他小了10岁。
所以,李渊起初任太原留守时,身边只带了李世民,其他家眷就交由李建成带领,在南边更安全的河东居住,并且让他秘密结交当地的豪杰异士。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隋王朝已然衰象毕露,李渊在太原开始加快起兵步伐,于是在当年三月召李建成前往太原汇合。
同年六月,李建成带着四弟李元吉到达太原,之后开始与其他骨干一道劝李渊起兵,并协助筹划军务。
正式起兵后,李建成率军攻略西河,从征长安,屡立战功,协助李渊夺取关中基业。
占据长安后,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义宁,自己则进封唐王,而李建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唐王世子。
义宁二年(618年),李建成进封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十万兵马向东挺进,伺机夺取洛阳,但未成功。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紧接着,隋恭帝杨侑让位李渊,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武德二年(619年),李家发祥地太原遭刘武周进犯,大唐各路援兵均被击败,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4)也被吓破胆,弃城而走,连夜逃回长安,惊得李渊都想要放弃山西的地盘。
危急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坚持主战,并最终挂帅替自己的四弟收拾残局。
武德三年(620年),在李世民连番的犀利攻势下,刘武周屡战屡败,最终全盘崩溃,逃往突厥后被杀。
紧接着在同年七月,李世民东征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几番交手后王世充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坚守不出,并向河北窦建德求援。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亲率十余万人前来救场,结果在虎牢关被李世民以少胜多,不但全军溃败,本人也被活擒。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原本不利的局势因为李世民的大胜变成了一次性扫清山东强敌。
班师回朝后,李世民因功受封天策上将,声威无人可匹,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惮。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起兵叛乱,攻城掠地,基本恢复了窦建德的旧土。李世民自请率军征讨,于同年三月扫平叛乱,刘黑闼狼狈逃往突厥。
数月后刘黑闼卷土重来,引突厥作乱山东,又被想刷军功的李建成剿灭。
如果说大唐立国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表现还算平分秋色,那么到了立国后,李世民就彻底将李建成甩没影了。
当太子的人往往最是敏感,毕竟巅峰的权力是不能与任何人分享的,所以李建成必须要把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弟”打落尘埃。
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开始谋算秦王李世民。他们一边招揽死士,扩充势力,一边勾结后宫和皇帝近臣,一边不断诋毁抹黑李世民,致使李渊开始疏远李世民。
武德七年(624年),作为反制手段,秦王府制造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但此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李渊居中调停,流放了双方的重要幕僚,各打五十大板。
之后,李世民去东宫赴宴,酒中被下毒,回来后吐血数升,险些丧命。李渊知道后,再次出面调停,勒令东宫不准再请秦王饮酒。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旧唐书》
可见,当时双方已经是手段尽出,势同水火,不死不休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北伐突厥为借口,不断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设计将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要谋士逐出秦王府,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这些事情的发生,李渊都是默许的,其中意味不可谓不险恶。
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劝说李渊处死李世民,但遭到李渊否决。于是二人准备趁着李世民送行北伐部队时,将其伏杀,来个先斩后奏。
好在有人向李世民告密,生死关头,李世民决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让位。
同年9月,李渊退居深宫,李世民登基称帝,兄弟三人的斗争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决出胜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要我说,兄弟相杀都是形势所迫,而造成这种形势的正是李渊这个不称职的父亲。
作为大唐开国的头号功臣,李世民不甘心被人鸟尽弓藏是理所当然的,而李渊又想用人打天下,又在事后偏袒太子玩制衡的做法,对付庸人还行,但是对付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就只能活该被反噬了。
3、巢剌王李元吉
李元吉(603-626)本名李劼(jié),小名三胡,是唐高祖李渊第四子,生母也是窦皇后。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是一个妈生的,偏偏这李元吉打出生起就是一个怪胎。
由于长得太丑,令窦皇后心生厌恶,便让人丢弃刚出生的李元吉。许是命不该绝,侍女陈善意动了恻隐之心救下李元吉,偷偷抚养。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新唐书》
可惜,陈善意的善意没有得到好报,后来因为劝谏李元吉不要草菅人命,被李元吉残忍处死。
李渊起兵时,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前往太原汇合,从此也跟着父兄征讨创业。
其实这个计划实在粗糙,一旦事发,可能李建成和李世民会同归于尽,那得渔翁之利的人还不是李元吉?李建成对李元吉的小心思可能有所察觉,所以才否决了计划。
就这李元吉还假惺惺地对李建成说:“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兄长,好处又不是我的。”大家听听,这人多么虚伪阴损。
秦王尝从帝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於我何害?”——《新唐书》
后来李渊为了调和矛盾,想让李世民镇守洛阳,将两兄弟分开,又是李元吉从中作梗,使得李渊放弃此议。
总之,李元吉不断地给两位兄长煽风点火,积极地激化二人的矛盾,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可不是太子胜出,而是太子与秦王两败俱伤,这样李渊只剩他这个唯一的嫡子,皇位便近在咫尺了。
当然,最后李元吉的阴谋没有得逞,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尉迟恭射杀,时年24岁。
有些历史人物的死令人悲痛惋惜,而有些历史人物的死却令人拍手称快,李元吉这样的恶人就属于后者。
之后,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株连处死,齐王妃杨氏则被李世民收纳入后宫,后来为李世民生下曹王李明。
贞观二年(627年),坐稳皇位的李世民这才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以礼改葬。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剌”(là)是一个恶谥,在谥法中属于最恶的那一档,所谓“愎佷遂过曰剌”,大意是指为人乖戾固执、掩饰罪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将曹王李明过继给李元吉奉续香火。如此讽刺的操作,再加上最恶的谥号,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多么的恨之入骨。
二、早逝四子,哀悯其殇
李渊有四个儿子去世较早,未能成年,分别是:李玄霸(3)、李智云(5)、李元亨(8)、李元方(9).
这里必须先讲李智云,因为其他三人都是病逝的,唯独李智云算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间接害死的。
1、楚哀王李智云
李智云(604-617年),原名稚诠,字集弘,小字祈健,是唐高祖李渊第五子,生母是万贵妃。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只将次子李世民带往太原,李建成(1)、李元吉(4)、李智云(5)都留在河东郡。
而从李世民称帝后对万贵妃的礼遇,就又可以反过来印证,当初万贵妃在暗中绝对是帮了不少忙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每一位王者的成功都是靠点滴凝聚而成,绝非如史书上寥寥几笔那么简单。
2、卫怀王李玄霸
李玄霸(599-614),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生母是窦皇后。
他也是嫡子,可惜死得早,年仅16岁。
武德元年(618年),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追赠为秦州总管、司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为宜都王,作为李玄霸的后嗣。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将李泰改封为越王,许是不舍得爱子,改赠宗室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后嗣。贞观五年李保定去世,无子,国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中期以后的《说唐》《兴唐传》等小说以及民间评书中,出现了“无敌双锤李元霸”这一著名的文学人物,其历史原型正是李玄霸,只不过历史上的李玄霸肯定没那么厉害。
3、酆悼王李元亨
李元亨(619-632),是唐高祖李渊第八子,生母为尹德妃。
武德三年(620年),封为酆(fēng)王。
其母尹德妃颇受宠,勾结李建成和李元吉,诋毁诬陷李世民。
贞观二年(628年),10岁的李元亨独自就藩,李世民可怜他还幼小,多次派遣使者探视慰问。虽说是敌对之子,但李世民表面功夫还是会做到位的。
贞观六年(632年),李元亨去世,谥号悼,年仅14岁。因无子嗣,封国废除。
4、周王李元方
李元方(619-629),是唐高祖李渊第九子,生母是张婕妤。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封为周王。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去世,年仅10岁,无子,国除。
张婕妤和尹德妃一样,都是李渊的宠妃,而且与李建成、李元吉勾搭成奸,诋毁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的敌人。
等李世民登基后,张婕妤和尹德妃便消失在了史册中,也许是被雪藏了,也许是被处理掉了。可巧的是,她们二人生的皇子都早早地去世了,纵观李渊的儿子们很少有早夭的,这里面的门道就颇令人玩味了。
大家常说的“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李元芳其实是虚构人物,史料中并无此人,不过大唐的王爷李元方却是实打实存在的,二者并无关联。
三、谋逆二王,祸乱自招
李渊的儿子中,有两位大胆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我认为这很不明智,不知是当王爷的生活太枯燥无聊,还是个中另有隐情。
1、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618-653)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生母是莫贵嫔。
别看他是老六,但其实和五个兄长的年龄相差颇大,是李渊起兵后才出生的,所以从李元景往后的皇子们都主要生活在李世民的贞观朝。
武德三年(620年),册封为赵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荆王。
唐高宗即位后,进位司徒、秦州都督,实封一千五百户。
注意这可是活着的三公,不是死后追赠的,可见唐高宗对这位皇叔也算不薄了。
永徽四年(653年),李元景卷入房遗爱谋反案,因罪赐死,时年36岁。
简单解释一下这场谋反,房遗爱是高阳公主的驸马,谋反的根源是高阳公主私通辩机和尚,然后李世民杀掉辩机并进行严厉斥责,高阳公主从此怀恨在心。
等到李治继位后,高阳公主见唐高宗李治软弱,便撺掇房遗爱谋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事发后,弄权的长孙无忌趁机大搞株连,房遗爱、高阳公主、李元景等一干人等全部被处死。
2、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619-643)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生母是孙嫔。
他自幼聪慧好学,擅长书法绘画,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三年,受封鲁王。
贞观年间,改封汉王。
由于李元昌在州中任职时,多行不法,所以李世民严厉地斥责了他。而心高气傲的李元昌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管教,于是开始记恨李世民。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李元昌见有机可趁,便站到李承乾一边,帮助他谋划造反。
李元昌还看上了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善弹琵琶的宫女,希望李承乾造反成功后能够把人赐给他。
贞观十七年(643年),也许是气运不济,皇子李佑谋反事件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划,杜荷、侯君集等一干太子党骨干被处死,李元昌也被李世民赐死于家中,时年25岁。
比起李元景造高宗李治的反,李元昌敢造太宗李世民的反还真是胆大包天。
反思一下,其实也是李世民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反噬,下面不安分的人都想效仿玄武门之变,唐朝高层的攻杀争斗自此就有了恶例可循。
四、被害四子,时艰势危
李渊诸子中,有四位被害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他们分别是:韩王李元嘉(11)、霍王李元轨(14)、舒王李元名(18)、鲁王李灵夔(19)
1、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619-688)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生母为宇文昭仪。
元嘉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新唐书》
这个宇文昭仪是隋朝名将宇文述的女儿,李渊特别宠爱她,一度想封她做皇后,被她坚决推辞。
爱屋及乌,李元嘉也格外的受宠,后面出生的皇子没有能比得上的。
李元嘉虽然得宠,但不骄纵,反而勤奋好学,修身律己,与人为善,擅长草书和绘画。
武德年间,先后受封宋王、徐王。
贞观时期,进封韩王。
唐中宗时期,加授检校太尉。
垂拱四年,卷入越王李贞之乱,被武则天流放振州,途中自杀,享年64岁,被赐虺氏,神龙初年平反。
4、舒王李元名
李元名(?-689)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生母是小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始封谯王,历任诸州刺史。
他品性高洁,不重私财,修德自律,不结朋党。
他常告诫他的儿子李亶(dǎn),作为藩王最需要注意的,不是有无钱财官职,而是要多行善事,秉持忠孝,这是自己毕生的志向。
因为在州中政绩斐然,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褒奖他。
唐睿宗垂拱年间,李元名历任青郑滑三州刺史,凡所到任,关心民苦,大革旧弊。之后不久,加授司空。
永昌年间,受到武则天麾下著名酷吏丘神勣的构陷,与他的儿子李亶一同被杀。根据其他兄弟的生年推算,李元名的生年应该是624年或625年,享年约为66岁。
神龙革命后,追赠司徒,恢复其官爵,陪葬献陵。
武则天为了坐稳皇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这四人既是宗室中的标杆人物,又是李渊诸子中较长寿的,所以在这次政斗中遭到了残酷的清洗。
五、善终九子,先走为上
1、徐康王李元礼:三公重臣
李元礼(619-672)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子,生母为郭婕妤。
他为人恭谦,善于骑射。武德四年,封为郑王。
贞观六年(632年),持节都督徐谯泗三州诸军事,同时改封徐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绛州刺史,因为勤于政务、政绩斐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褒奖。
唐高宗即位后,授他司徒、潞州刺史,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同列三公。
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李元礼去世,享年54岁,追赠太尉、冀州都督,谥号康。
李元礼这种宗室重臣,若是能活到武则天掌权,恐怕也难逃酷吏的清洗。
2、彭思王李元则:知错能改
李元则(620-651)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生母是王才人。
武德四年(621年),封为荆王。
贞观十年(637年),授任遂州都督,改封彭王。在遂州任上不久,就因为所穿冠服奢侈僭越而被免官。
贞观十七年(644年),被重新起用,授任澧州刺史,一改过往的骄奢作风,励精图治,颇见政绩。
永徽二年(651年),李元则去世,享年32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思。
3、郑惠王李元懿:断狱平允
李元懿(620-673)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生母为宝林张宠则。
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四年,受封滕王。
贞观十年,改封郑王。后迁潞州刺史,在当地建有舍利塔,政绩颇佳。
唐高宗时期,授任绛州刺史,在任期间,屡断大案,有主持公道的美誉,得到唐高宗的嘉奖。
咸亨四年(673年),李元懿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惠。
4、虢庄王李凤:恶评如潮
李凤(622-675),字季成,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生母为杨美人。
武德六年(623年),封豳(bīn)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虢(guó)王。
李凤这个人贪婪暴虐,众人都十分厌恶他,官吏一听说去李凤麾下任职,就如同被分配到了荒蛮边疆一样,好不沮丧。
李凤还喜欢打猎游玩,以戏弄他人为乐。
上元元年(675年),李凤在洛阳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庄。
5、道孝王李元庆:以孝当先
李元庆(623-664)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字,生母是刘婕妤。
武德六年(623年),册封汉王。
武德八年(625年),改封陈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道王。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授滑、徐、沁、卫四州刺史,颇有政绩,曾受到唐高宗李治的嘉奖。
李元庆事母极孝,刘婕妤去世后,他曾申请亲自为母亲修建坟墓,高宗没有允许。
麟德元年(664年),李元庆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都督,谥号孝。
6、邓康王李元裕:照邻之友
李元裕(624-665),字仲饶,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生母为崔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郐(kuài )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授邓州刺史,改封邓王。
唐高宗时期,李元裕又先后治理数州。
李元裕聪明好学,善谈名理,与初唐才子卢照邻是布衣之交。
麟德二年(665年),李元裕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大都督,谥号康。
7、江安王李元祥:独眼饕餮
李元祥(626-680)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生母是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许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江王,授苏州刺史。
高宗时期,历任金、鄜、郑三州刺史。
李元祥性格贪婪,嗜好钱财,搜刮无度,官吏们都很厌恶他。
当时滕王李元婴、蒋王李恽、虢王李凤也以贪暴著称,被分配到他们麾下,堪比被分配到了岭南荒地,当时有句俗语:“宁可去儋、崖、振、白这四个远僻州府任官,也不要去侍奉江、滕、蒋、虢这四个贪婪的王爷。”
李元祥身形极大,腰围顶得上十人,饭量也大得惊人,同时还瞎了一只眼睛,算是极具辨识度的一位王爷。
调露二年(680年),李元祥去世,时年55岁,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安。
8、密贞王李元晓:平平无奇
李元晓(?-678年)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生母是鲁才人。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密王。
仪凤三年(678年),李元晓去世,享年约52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贞。
9、滕王李元婴:基建狂魔
李元婴(?-684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生母是柳宝林。
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李元婴初到滕州(今山东滕州)时,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在滕州建造了第一座滕王阁。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于李元婴的不良作风,李世民将其迁为金州刺史(今陕西安康)。
李世民去世时,他照样玩乐,毫无悲状,我行我素,被唐高宗李治写信斥责。
永徽三年(652年),迁苏州刺史(今江苏苏州)。
永徽四年(653年),迁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在那里,李元婴初心不改,在赣江之滨又建造了第二座滕王阁,也就是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座。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见这位皇叔丝毫没有悔改,又将他迁为隆州刺史(今四川阆中),结果李元婴依旧大肆铺张,在那里建起了第三座滕王阁。
嗣圣元年(684年),滕王李元婴去世,享年约57岁,追赠司徒、冀州都督。
这些得以善终的皇子倒也不是说很懂自保之道,而是他们没有活到武则天专权时期,否则以武则天当时的杀性,这九人估计最多能活一两个。
结语
综上,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中,最优秀的非“千古一帝”李世民莫属,其他人皆远不及太宗。
除了夺嫡胜出的李世民,其他21个儿子中,只有9人善终,不到半数,其余诸子中,2人败亡、2人谋逆、4人早逝,4人被害。
细观善终的九人,颇有些讽刺意味,他们其中有数人品行不端,骄奢淫逸,却逍遥一世;而最有德行操守的四人,反而被武则天屠戮满门,只因他们活得太久。皇族的命运还真是漫无定数,祸福难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