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中,谁最优秀,几人得以善终?

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中,谁最优秀,几人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7 更新时间:2024/1/23 7:01:09

隐太子李建成(1)、太宗李世民(2)

卫王李玄霸(3)、巢王李元吉(4)

楚王李智云(5)、荆王李元景(6)

汉王李元昌(7)、酆王李元亨(8)

周王李元方(9)、徐王李元礼(10)

韩王李元嘉(11)、彭王李元则(12)

郑王李元懿(13)、霍王李元轨(14)

虢王李凤(15)、道王李元庆(16)

邓王李元裕(17)、舒王李元名(18)

鲁王李灵夔(19)、江王李元祥(20)

密王李元晓(21)、滕王李元婴(22)

李渊的儿子很多,优劣各异,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他们留在史册中的人生故事。

一、开国三子,相煎太急

隋末烽烟,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617年),仅生有5子,其中长子李建成29岁,次子李世民19岁,三子李玄霸已去世3年,四子李元吉15岁,五子李智云14岁。

开国三子指的正是:李建成(1)、李世民(2)、李元吉(4)。

其余两人不在此列的原因,李玄霸(3)就不用说了,而李智云(5)则是被长兄丢弃,然后受李渊起兵牵累,被隋朝官吏逮捕,押送长安后被阴世师处死,所以这二子都没有参与开国征战。

1、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589-626)是唐高祖李渊长子,生母是窦皇后,也是后来的大唐开国太子。

在李氏诸兄弟中,李建成的年龄比弟弟们大很多,就连老二李世民都比他小了10岁。

所以,李渊起初任太原留守时,身边只带了李世民,其他家眷就交由李建成带领,在南边更安全的河东居住,并且让他秘密结交当地的豪杰异士。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隋王朝已然衰象毕露,李渊在太原开始加快起兵步伐,于是在当年三月召李建成前往太原汇合。

同年六月,李建成带着四弟李元吉到达太原,之后开始与其他骨干一道劝李渊起兵,并协助筹划军务。

正式起兵后,李建成率军攻略西河,从征长安,屡立战功,协助李渊夺取关中基业。

占据长安后,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义宁,自己则进封唐王,而李建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唐王世子

义宁二年(618年),李建成进封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十万兵马向东挺进,伺机夺取洛阳,但未成功。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紧接着,隋恭帝杨侑让位李渊,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武德二年(619年),李家发祥地太原遭刘武进犯,大唐各路援兵均被击败,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4)也被吓破胆,弃城而走,连夜逃回长安,惊得李渊都想要放弃山西的地盘。

危急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坚持主战,并最终挂帅替自己的四弟收拾残局。

武德三年(620年),在李世民连番的犀利攻势下,刘武周屡战屡败,最终全盘崩溃,逃往突厥后被杀。

紧接着在同年七月,李世民东征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几番交手后王世充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坚守不出,并向河北窦建德求援。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亲率十余万人前来救场,结果在虎牢关被李世民以少胜多,不但全军溃败,本人也被活擒。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原本不利的局势因为李世民的大胜变成了一次性扫清山东强敌。

班师回朝后,李世民因功受封天策上将,声威无人可匹,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惮。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起兵叛乱,攻城掠地,基本恢复了窦建德的旧土。李世民自请率军征讨,于同年三月扫平叛乱,刘黑闼狼狈逃往突厥。

数月后刘黑闼卷土重来,引突厥作乱山东,又被想刷军功的李建成剿灭。

如果说大唐立国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表现还算平分秋色,那么到了立国后,李世民就彻底将李建成甩没影了。

当太子的人往往最是敏感,毕竟巅峰的权力是不能与任何人分享的,所以李建成必须要把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弟”打落尘埃。

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开始谋算秦王李世民。他们一边招揽死士,扩充势力,一边勾结后宫和皇帝近臣,一边不断诋毁抹黑李世民,致使李渊开始疏远李世民。

武德七年(624年),作为反制手段,秦王府制造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但此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李渊居中调停,流放了双方的重要幕僚,各打五十大板。

之后,李世民去东宫赴宴,酒中被下毒,回来后吐血数升,险些丧命。李渊知道后,再次出面调停,勒令东宫不准再请秦王饮酒。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旧唐书》

可见,当时双方已经是手段尽出,势同水火,不死不休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北伐突厥为借口,不断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设计将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要谋士逐出秦王府,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这些事情的发生,李渊都是默许的,其中意味不可谓不险恶。

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劝说李渊处死李世民,但遭到李渊否决。于是二人准备趁着李世民送行北伐部队时,将其伏杀,来个先斩后奏。

好在有人向李世民告密,生死关头,李世民决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让位。

同年9月,李渊退居深宫,李世民登基称帝,兄弟三人的斗争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决出胜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要我说,兄弟相杀都是形势所迫,而造成这种形势的正是李渊这个不称职的父亲。

作为大唐开国的头号功臣,李世民不甘心被人鸟尽弓藏是理所当然的,而李渊又想用人打天下,又在事后偏袒太子玩制衡的做法,对付庸人还行,但是对付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就只能活该被反噬了。

3、巢剌王李元吉

李元吉(603-626)本名李劼(jié),小名三胡,是唐高祖李渊第四子,生母也是窦皇后。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是一个妈生的,偏偏这李元吉打出生起就是一个怪胎。

由于长得太丑,令窦皇后心生厌恶,便让人丢弃刚出生的李元吉。许是命不该绝,侍女陈善意动了恻隐之心救下李元吉,偷偷抚养。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新唐书》

可惜,陈善意的善意没有得到好报,后来因为劝谏李元吉不要草菅人命,被李元吉残忍处死。

李渊起兵时,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前往太原汇合,从此也跟着父兄征讨创业。

其实这个计划实在粗糙,一旦事发,可能李建成和李世民会同归于尽,那得渔翁之利的人还不是李元吉?李建成对李元吉的小心思可能有所察觉,所以才否决了计划。

就这李元吉还假惺惺地对李建成说:“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兄长,好处又不是我的。”大家听听,这人多么虚伪阴损。

秦王尝从帝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於我何害?”——《新唐书》

后来李渊为了调和矛盾,想让李世民镇守洛阳,将两兄弟分开,又是李元吉从中作梗,使得李渊放弃此议。

总之,李元吉不断地给两位兄长煽风点火,积极地激化二人的矛盾,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可不是太子胜出,而是太子与秦王两败俱伤,这样李渊只剩他这个唯一的嫡子,皇位便近在咫尺了。

当然,最后李元吉的阴谋没有得逞,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尉迟恭射杀,时年24岁。

有些历史人物的死令人悲痛惋惜,而有些历史人物的死却令人拍手称快,李元吉这样的恶人就属于后者。

之后,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株连处死,齐王妃杨氏则被李世民收纳入后宫,后来为李世民生下曹王李明。

贞观二年(627年),坐稳皇位的李世民这才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以礼改葬。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剌”(là)是一个恶谥,在谥法中属于最恶的那一档,所谓“愎佷遂过曰剌”,大意是指为人乖戾固执、掩饰罪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将曹王李明过继给李元吉奉续香火。如此讽刺的操作,再加上最恶的谥号,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多么的恨之入骨。

二、早逝四子,哀悯其殇

李渊有四个儿子去世较早,未能成年,分别是:李玄霸(3)、李智云(5)、李元亨(8)、李元方(9).

这里必须先讲李智云,因为其他三人都是病逝的,唯独李智云算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间接害死的。

1、楚哀王李智云

李智云(604-617年),原名稚诠,字集弘,小字祈健,是唐高祖李渊第五子,生母是万贵妃。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只将次子李世民带往太原,李建成(1)、李元吉(4)、李智云(5)都留在河东郡。

而从李世民称帝后对万贵妃的礼遇,就又可以反过来印证,当初万贵妃在暗中绝对是帮了不少忙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每一位王者的成功都是靠点滴凝聚而成,绝非如史书上寥寥几笔那么简单。

2、卫怀王李玄霸

李玄霸(599-614),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生母是窦皇后。

他也是嫡子,可惜死得早,年仅16岁。

武德元年(618年),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追赠为秦州总管、司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为宜都王,作为李玄霸的后嗣。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将李泰改封为越王,许是不舍得爱子,改赠宗室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后嗣。贞观五年李保定去世,无子,国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中期以后的《说唐》《兴唐传》等小说以及民间评书中,出现了“无敌双锤李元霸”这一著名的文学人物,其历史原型正是李玄霸,只不过历史上的李玄霸肯定没那么厉害。

3、酆悼王李元亨

李元亨(619-632),是唐高祖李渊第八子,生母为尹德妃。

武德三年(620年),封为酆(fēng)王。

其母尹德妃颇受宠,勾结李建成和李元吉,诋毁诬陷李世民。

贞观二年(628年),10岁的李元亨独自就藩,李世民可怜他还幼小,多次派遣使者探视慰问。虽说是敌对之子,但李世民表面功夫还是会做到位的。

贞观六年(632年),李元亨去世,谥号悼,年仅14岁。因无子嗣,封国废除。

4、周王李元方

李元方(619-629),是唐高祖李渊第九子,生母是张婕妤。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封为周王。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去世,年仅10岁,无子,国除。

张婕妤和尹德妃一样,都是李渊的宠妃,而且与李建成、李元吉勾搭成奸,诋毁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的敌人。

等李世民登基后,张婕妤和尹德妃便消失在了史册中,也许是被雪藏了,也许是被处理掉了。可巧的是,她们二人生的皇子都早早地去世了,纵观李渊的儿子们很少有早夭的,这里面的门道就颇令人玩味了。

大家常说的“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李元芳其实是虚构人物,史料中并无此人,不过大唐的王爷李元方却是实打实存在的,二者并无关联。

三、谋逆二王,祸乱自招

李渊的儿子中,有两位大胆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我认为这很不明智,不知是当王爷的生活太枯燥无聊,还是个中另有隐情。

1、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618-653)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生母是莫贵嫔。

别看他是老六,但其实和五个兄长的年龄相差颇大,是李渊起兵后才出生的,所以从李元景往后的皇子们都主要生活在李世民的贞观朝。

武德三年(620年),册封为赵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荆王。

唐高宗即位后,进位司徒、秦州都督,实封一千五百户。

注意这可是活着的三公,不是死后追赠的,可见唐高宗对这位皇叔也算不薄了。

永徽四年(653年),李元景卷入房遗爱谋反案,因罪赐死,时年36岁。

简单解释一下这场谋反,房遗爱是高阳公主的驸马,谋反的根源是高阳公主私通辩机和尚,然后李世民杀掉辩机并进行严厉斥责,高阳公主从此怀恨在心。

等到李治继位后,高阳公主见唐高宗李治软弱,便撺掇房遗爱谋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事发后,弄权的长孙无忌趁机大搞株连,房遗爱、高阳公主、李元景等一干人等全部被处死。

2、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619-643)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生母是孙嫔。

他自幼聪慧好学,擅长书法绘画,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三年,受封鲁王。

贞观年间,改封汉王。

由于李元昌在州中任职时,多行不法,所以李世民严厉地斥责了他。而心高气傲的李元昌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管教,于是开始记恨李世民。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李元昌见有机可趁,便站到李承乾一边,帮助他谋划造反。

李元昌还看上了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善弹琵琶的宫女,希望李承乾造反成功后能够把人赐给他。

贞观十七年(643年),也许是气运不济,皇子李佑谋反事件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划,杜荷、侯君集等一干太子党骨干被处死,李元昌也被李世民赐死于家中,时年25岁。

比起李元景造高宗李治的反,李元昌敢造太宗李世民的反还真是胆大包天。

反思一下,其实也是李世民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反噬,下面不安分的人都想效仿玄武门之变,唐朝高层的攻杀争斗自此就有了恶例可循。

四、被害四子,时艰势危

李渊诸子中,有四位被害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他们分别是:韩王李元嘉(11)、霍王李元轨(14)、舒王李元名(18)、鲁王李灵夔(19)

1、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619-688)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生母为宇文昭仪。

元嘉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新唐书》

这个宇文昭仪是隋朝名将宇文述的女儿,李渊特别宠爱她,一度想封她做皇后,被她坚决推辞。

爱屋及乌,李元嘉也格外的受宠,后面出生的皇子没有能比得上的。

李元嘉虽然得宠,但不骄纵,反而勤奋好学,修身律己,与人为善,擅长草书和绘画。

武德年间,先后受封宋王、徐王。

贞观时期,进封韩王。

唐中宗时期,加授检校太尉。

垂拱四年,卷入越王李贞之乱,被武则天流放振州,途中自杀,享年64岁,被赐虺氏,神龙初年平反。

4、舒王李元名

李元名(?-689)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生母是小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始封谯王,历任诸州刺史。

他品性高洁,不重私财,修德自律,不结朋党。

他常告诫他的儿子李亶(dǎn),作为藩王最需要注意的,不是有无钱财官职,而是要多行善事,秉持忠孝,这是自己毕生的志向。

因为在州中政绩斐然,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褒奖他。

唐睿宗垂拱年间,李元名历任青郑滑三州刺史,凡所到任,关心民苦,大革旧弊。之后不久,加授司空。

永昌年间,受到武则天麾下著名酷吏丘神勣的构陷,与他的儿子李亶一同被杀。根据其他兄弟的生年推算,李元名的生年应该是624年或625年,享年约为66岁。

神龙革命后,追赠司徒,恢复其官爵,陪葬献陵。

武则天为了坐稳皇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这四人既是宗室中的标杆人物,又是李渊诸子中较长寿的,所以在这次政斗中遭到了残酷的清洗。

五、善终九子,先走为上

1、徐康王李元礼:三公重臣

李元礼(619-672)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子,生母为郭婕妤。

他为人恭谦,善于骑射。武德四年,封为郑王。

贞观六年(632年),持节都督徐谯泗三州诸军事,同时改封徐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绛州刺史,因为勤于政务、政绩斐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褒奖。

唐高宗即位后,授他司徒、潞州刺史,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同列三公。

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李元礼去世,享年54岁,追赠太尉、冀州都督,谥号康。

李元礼这种宗室重臣,若是能活到武则天掌权,恐怕也难逃酷吏的清洗。

2、彭思王李元则:知错能改

李元则(620-651)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生母是王才人。

武德四年(621年),封为荆王。

贞观十年(637年),授任遂州都督,改封彭王。在遂州任上不久,就因为所穿冠服奢侈僭越而被免官。

贞观十七年(644年),被重新起用,授任澧州刺史,一改过往的骄奢作风,励精图治,颇见政绩。

永徽二年(651年),李元则去世,享年32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思。

3、郑惠王李元懿:断狱平允

李元懿(620-673)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生母为宝林张宠则。

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四年,受封滕王。

贞观十年,改封郑王。后迁潞州刺史,在当地建有舍利塔,政绩颇佳。

唐高宗时期,授任绛州刺史,在任期间,屡断大案,有主持公道的美誉,得到唐高宗的嘉奖。

咸亨四年(673年),李元懿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惠。

4、虢庄王李凤:恶评如潮

李凤(622-675),字季成,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生母为杨美人。

武德六年(623年),封豳(bīn)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虢(guó)王。

李凤这个人贪婪暴虐,众人都十分厌恶他,官吏一听说去李凤麾下任职,就如同被分配到了荒蛮边疆一样,好不沮丧。

李凤还喜欢打猎游玩,以戏弄他人为乐。

上元元年(675年),李凤在洛阳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庄。

5、道孝王李元庆:以孝当先

李元庆(623-664)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字,生母是刘婕妤。

武德六年(623年),册封汉王。

武德八年(625年),改封陈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道王。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授滑、徐、沁、卫四州刺史,颇有政绩,曾受到唐高宗李治的嘉奖。

李元庆事母极孝,刘婕妤去世后,他曾申请亲自为母亲修建坟墓,高宗没有允许。

麟德元年(664年),李元庆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都督,谥号孝。

6、邓康王李元裕:照邻之友

李元裕(624-665),字仲饶,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生母为崔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郐(kuài )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授邓州刺史,改封邓王。

唐高宗时期,李元裕又先后治理数州。

李元裕聪明好学,善谈名理,与初唐才子卢照邻是布衣之交。

麟德二年(665年),李元裕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大都督,谥号康。

7、江安王李元祥:独眼饕餮

李元祥(626-680)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生母是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许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江王,授苏州刺史。

高宗时期,历任金、鄜、郑三州刺史。

李元祥性格贪婪,嗜好钱财,搜刮无度,官吏们都很厌恶他。

当时滕王李元婴、蒋王李恽、虢王李凤也以贪暴著称,被分配到他们麾下,堪比被分配到了岭南荒地,当时有句俗语:“宁可去儋、崖、振、白这四个远僻州府任官,也不要去侍奉江、滕、蒋、虢这四个贪婪的王爷。”

李元祥身形极大,腰围顶得上十人,饭量也大得惊人,同时还瞎了一只眼睛,算是极具辨识度的一位王爷。

调露二年(680年),李元祥去世,时年55岁,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安。

8、密贞王李元晓:平平无奇

李元晓(?-678年)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生母是鲁才人。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密王。

仪凤三年(678年),李元晓去世,享年约52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贞。

9、滕王李元婴:基建狂魔

李元婴(?-684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生母是柳宝林。

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李元婴初到滕州(今山东滕州)时,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在滕州建造了第一座滕王阁。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于李元婴的不良作风,李世民将其迁为金州刺史(今陕西安康)。

李世民去世时,他照样玩乐,毫无悲状,我行我素,被唐高宗李治写信斥责。

永徽三年(652年),迁苏州刺史(今江苏苏州)。

永徽四年(653年),迁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在那里,李元婴初心不改,在赣江之滨又建造了第二座滕王阁,也就是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座。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见这位皇叔丝毫没有悔改,又将他迁为隆州刺史(今四川阆中),结果李元婴依旧大肆铺张,在那里建起了第三座滕王阁。

嗣圣元年(684年),滕王李元婴去世,享年约57岁,追赠司徒、冀州都督。

这些得以善终的皇子倒也不是说很懂自保之道,而是他们没有活到武则天专权时期,否则以武则天当时的杀性,这九人估计最多能活一两个。

结语

综上,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中,最优秀的非“千古一帝”李世民莫属,其他人皆远不及太宗。

除了夺嫡胜出的李世民,其他21个儿子中,只有9人善终,不到半数,其余诸子中,2人败亡、2人谋逆、4人早逝,4人被害。

细观善终的九人,颇有些讽刺意味,他们其中有数人品行不端,骄奢淫逸,却逍遥一世;而最有德行操守的四人,反而被武则天屠戮满门,只因他们活得太久。皇族的命运还真是漫无定数,祸福难料啊。

更多文章

  • 武则天能被立为皇后的几个争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公元655年,唐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关于武则天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后在史学界有几个争论。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是长孙无忌代表的关陇集团和李世勣代表的山东集团的权力斗争。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的支持者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这些人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而武则天的支持者李世勣、许敬宗等,则来自“

  •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弟弟唐玄宗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李宪可以不让太子位么?当然可以,不过结局肯定会很惨,最终,皇位可能还是会落到李隆基手中。李宪出身很高贵,母亲是唐睿宗李旦的元配刘皇后。他是唐睿宗名正言顺的嫡子、长子。因此,在武则天废了唐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之后,还不到六岁的李成器顺利成章被立为了皇太子。有武则天在,唐睿宗也就是一个傀儡,即使李成器期

  • 原创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淝水战神,淝水浮尸案上,淝水之战如何胜利的

    其实,淝水之战本不应该这么低的知名度的,因为它是决定东晋存亡和前途的战役。当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雄心壮志想天下一统,带领“百万大军”南下,直取东晋,扬言投鞭断流,“长江天险又如何,以我百万之众,每个人投一根鞭子,也让它断流”。兵临城下,东晋岌岌可危,东晋第一“淡定哥”谢安与他的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带

  • 丑皇后贾南风,样貌丑陋尚且可以接受,心狠毒辣才让人难以忍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贾南风长得丑为什么还能当皇后,贾南风电视剧完整版,拐个傻皇私奔贾南风

    今天所讲的丑皇后贾南风,行为上有点接近于武则天,但是她的行为品德跟武则天比起那是差得十万八千里。贾南风是西晋皇帝司马衷的皇后,相貌特点是丑,性格特点是:善嫉妒、心狠毒辣。几乎可以将所有的负面名词都用在贾南风身上,她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负面典范皇后。后宫选妃都是有着严格要求的,皇妃大多都是年轻貌美的,贾南

  • 十二时辰里的突厥狼卫算什么?唐朝游侠的“洛阳24小时”真吓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突厥狼卫,唐朝有暗卫吗,突厥为什么围困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突厥狼卫和美剧《反恐24小时》中前几集的恐怖分子类似,都是更邪恶势力找出了的替死鬼,在剧中这个组织是蚍蜉。蚍蜉是唐军中诞生的恐怖集团,而历史上的唐军藩镇也确实有类似的恐怖组织,他们发动了同样惊心动魄的洛阳十二时辰。唐朝和汉朝一样是一个游侠文化盛行的朝代,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结交游侠

  • 中东“武则天”有多牛?从囚犯之女到大权在握,国王也帮她穿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惊艳短片,武则天有多少私兵,武则天要抽多少次才能抽到

    沦为囚犯之女说到土豪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迪拜。其实,有一个国家比迪拜更有钱,它就是卡塔尔。1971年,随着英国撤军,卡塔尔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卡塔尔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大量的石油资源,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于是很多人都对这笔财富动了歪心思,其中就包括哈利法。虽然哈利法很富有,但是他的堂哥艾哈曼德更

  • 动不动就和亲的唐朝,到底送出了多少个真公主?数字让人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和亲公主一览表,唐朝和亲小说,唐朝那么厉害为何要和亲

    和亲是古代皇帝的一种政治手段,牺牲女人的婚姻维护两国和平,这种做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那时就有诸侯国把公主嫁到别国的习俗,不过到了汉朝,和亲成了一种正式的政策。汉朝与匈奴闹得很凶,可是汉朝才刚刚建立起来,士兵都不想继续打仗,如果刘邦强硬逼士兵继续征战可能会导致军心涣散,对政权的稳定不利,就采用娄

  • 大唐八大名将录,突厥族契丹族将领为李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时不为人知的名将,突厥族的名人,被遗忘的唐朝名将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继续为大家带来中华名将录,这次咱们将视角转向唐朝。初唐战神李靖是陕西三原人(今),其被誉为唐朝第一名将,汉族古典十大将之一,其本是隋朝韩擒虎的外甥,跟随李唐后展露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平萧铣,招岭南,太谷击溃东突厥十万大军,领兵出关千里奔袭活捉颉利可汗,直接灭亡东突厥,后远征吐谷浑为

  • 卡塔尔版“玄武门之变”:国王度假儿子迅速登基,冻结父亲财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玄武门之变几个国王,玄武门之变40集电视剧,卡塔尔皇室应该叫什么

    哈马德登基后,为了怕父亲回国报复,甚至冻结了他的信用卡。但令人奇怪的是,李世民因没被立为王储而夺位,哈马德在篡位时已经被立为王储了。是什么原因哈马德迫切上位呢?这场卡塔尔王位之争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现代化与传统制度的矛盾地处于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面积非常狭小,但是因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其

  • 他是吐蕃将领,全歼十万唐军,薛仁贵被逼投降,威震唐朝30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薛仁贵平定什么叛乱,打败薛仁贵的吐蕃将军,薛仁贵怎么打败唐军

    在唐朝时期,还有一位出色的将领才华出众,威震四海,但他却不是出身于中原王朝,而是来自于小国吐蕃。他神勇无敌,歼灭十万唐朝军队,连薛仁贵都被他逼迫投降和谈,因为有他的存在,使唐朝30年不敢对吐蕃轻举妄动。他就是禄东赞之子,论钦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噶尔·钦陵赞卓,藏族,唐朝吐蕃著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