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艺阅读季丨大家谈《河图》:如果我们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

文艺阅读季丨大家谈《河图》:如果我们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99 更新时间:2024/3/14 12:10:57

那时的李希霍芬有没有在自家饭馆歇脚休息,常芳不确定,但李希霍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脚印是实实在在的。后来,李希霍芬撰写了《中国》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

“面对波澜壮阔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需要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没有与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失之交臂。”这位途经家乡小镇的德国地理学家和自己祖辈的渊源在常芳心中埋下了创作《河图》这部作品的种子。

《河图》作者 常芳

2023年初,长篇小说《河图》出版,它以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独立十二天”为历史背景,以济南和黄河岸边的泺口镇为地理坐标。通过一个革命者和其家人在历史漩涡中的际遇、一个巡警局长难以言说的家国兄弟情仇、一个在济南泺口铁路桥施工的美国工程师的书信与日记,描摹了那个时代微缩的云图,作者用“黄河”这一特殊意象,以及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书写了凡俗的长夜与信仰的坚韧。

河海融汇,文明喧哗

“《河图》是非常迷人的。”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梁鸿读完河图后最直观的感受,“常芳写了非常多的小人物,每个小人物都非常独特,哪怕在历史上他们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甚至没有影子,但在常芳笔下都被赋予了非常鲜明的形象。一旦读了这本书,我们就像回到了泺口镇上,沿着街道,边走边看,进入到这样一个亦真亦幻的12天,看见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看见每个人物内在的隐秘世界。”翻开小说《河图》,黄河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意象。

“《河图》中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密码,黄河这个意象在作品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它其实也是个精神空间;是一个断裂的象征,南与北的断裂,现代与近代的断裂,科学与愚昧的断裂,此岸与彼岸的断裂。”上海大学的肖水把作品与电影《长江图》的叙事作了对比,并从“断裂”这个词语深入分析了黄河的意象,又从“铁路”“火车”等意象入手分析了作品从世界性因素进入到中国性探寻的意义。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刘民正在湖南内陆的山地做调研,她将《河图》与王跃文的《家山》作了对比,阐释了《河图》对于历史革命和现代性方面的思考。《河图》是一部宏大的、有历史抱负的作品,河流代表着一种海洋文明,代表着中西方在近代的这样一种交互。

上海大学的李云她认为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它有很多可以打开的细节。“希望每一个中国村庄里都能有一个人,乘坐火车走过我亲手建造的这座大桥”,在黄河上修建铁路大桥的美国工程师的这句话,涉及到外国人进入中国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目的。她认为这个故事的特殊和巧妙就在于,即使是文化的输出者和入侵者,他也仍然是一个个体。西方文化和观念的输入与个体的差异存在形成了一种互证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的陆丽霞从回忆中国现代起源角度切入,她认为,小说对中外对比的痕迹更多注重的是一种融合,其中不仅有中国对现代性的一种追求,还有西方的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表现,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四边形结构。《河图》呈现了一种多元的现代性的历史观念,而且它的内在还是在强调中西方的对比,即我们怎么从中国去看待世界,从西方去看待中国。

用平民化视角回望历史

纵观《河图》,书中生动的贩夫走卒等小人物形象令很多人印象深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禄就指出,《河图》以浮世绘的方式描绘出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人间百态,虽然描绘时代风云,但其中的众多小人物都饱含深情,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些鲁迅精神。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特别指出作者的平民化视角在当代写作中的价值和以平民视角重新审视革命和历史的可能性。他表示,小说能建构出一个这么复杂的世界,背后是作家历史调查、资料整合方面的深厚功夫,也展现出作家的超凡想象力和调度能力。

“小说是需要建立在具体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尤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据基础之上,《河图》在这方面做了特别充足的工作。”暨南大学的唐诗人提到《河图》涉及很多历史文献,这个历史文献不仅仅是山东独立的那十几天发生了什么具体的大事件,更需要像人类学家那样去考证出那段时间内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包括那个时代的生活所使用的物质,那个地方所能接触到的器具类型。

“《河图》显示出江河小说的特征。它不聚焦于某个人物,而是通过不断地变换叙述视角,聚焦于不同的人群,以及某个具体人物内部的立场设定的转换,将济南这一革命的现实完整地叙述出来。”上海大学的唐小林指出《河图》就像一部“拉长到极限的短篇小说”,它展示的其实就是一个历史的横截面。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走走认为常芳没有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历史,并没有重复克罗齐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常芳的难得之处,在于她写了如此众多活得兴致勃勃、有声有色的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正处在黑暗与光明的变局之中,力图抵达却又无法抵达彼岸。作者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泺口的街头巷尾撒网收集人们的激情。”

《河图》中的变与不变,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筋骨和血肉,他细致深入地分析了谷友之、周约瑟等主要人物的塑造特色。在上海大学的张高领看来,“独立不单是在贩夫走卒那里成了一种让人恐惧的荒腔走板,在可以接受新事物的乡绅这里也变成一种无源之水,于是,这场独立就成了不接地气的革命者和那些很接地气的投机分子掠食的一个战场。在这其中,传统美德成为这个多变世界中最确定性的一个因素,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种安定和善良,带来了一抹道德的亮色。”

在小地方泺口看见大世界

通过《河图》很多人认识了泺口,认识了这个黄河岸边的小镇,在这个小镇里看见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项静以敏锐的目光点出了作品在戏剧化结构方面的创新。这部小说不光有中国的意识,全世界的故事也都可以在这个小说里面被生产出来,其“世界意识”体现在《河图》把世界的场景直接微缩,用微缩的方式放在了泺口这样一个小镇的空间里面。

“20世纪很多对于地方性的书写中都带着某种既定的价值观,但《河图》摆脱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叙事窠臼,它探讨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非规律性。”南京大学的李海鹏总结出小说采用了“圣经式的语调”“河图式的结构”“泺口式的地域书写”三位一体叙事方式并分别展开了具体的阐释。此外,《河图》对读者的影响还发生在感官层面,比如苹果馅饼和醋的味觉,戴维所迷恋的南明珠行中国旧式礼节等,都是细节上的证明。

《河图》借鉴了古典小说中‘带路人’的设置,通过周约瑟的马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山东大学的邵部认为小说中地方性的符号为“去中心化”的叙事提供了支撑。山东是辛亥革命的地方叙事,泺口又是山东革命的地方叙事。城里的人在看汉口、北京的事态发展,泺口的人在观察城里的局势,外国人又在局外观察记录这一切,不同的视点和视线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同“历史三调”般交错的氛围感。

上海交通大学的龙其林发现了常芳使用欧化的长句式来展现泺口小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历史冲击这一写作细节,欧化的句式不仅营造了一种异质的审视眼光,隐喻着现代文明对于古老中国的窥视,而且这种欧化句式与作为内容的泺口故事、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结构形式,展现出一种隐约却坚硬的戏剧性效果,将传统文化的惯性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作为对峙性力量加以揭示。

《河图》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阅读经验——水鬼黄三冠每天打鱼不超过一百条,如果不够,他会把身边的人变成鱼;南怀珠的第一次失踪是因为马戏团的表演让小镇的人疯狂,人们争相交钱为了抚摸一下“织女”星;《女子周报》的主笔咸金枝,因为开绸缎庄的丈夫不支持独立,登报声明与丈夫离婚……如果提炼出一个意象作为象征的话,《河图》就像“静水深流下的鱼眼漩涡”。

正如《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所说,在《河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向世界的过程,以及落后的中国与扑面而来的整个世界形成的种种碰撞,其中时代洪流下的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就像小说中所写的“万物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其实都在为那些凡俗的长夜作证。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河图》

常芳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标签:

更多文章

  • 48张珍贵老照片看辛亥革命真实场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1911年正在渡江的国民革命军军队。1911年湖北,国民革命军部队准备出发前往战场。1911年汉口的国民革命军准备参战。1911年汉口,火炮坠入民居引发大火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运送火炮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用火炮射击的场景。1911年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大量外国势力派驻

  • 清朝贝勒,裹脚女子,看看这些一百多年前清朝封建社会的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今天这期历史镜像馆将通过一组老照片带你看看一百多年前清朝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百态和风土人情。这是曲阜的街头,百姓看到相机都很好奇,围观了上来。但在那个年代,因为对相机的不了解,加上民间总有流传照相会将人的魂魄摄入相机内的说法,很多百姓是害怕拍照的,愿意拍照的只是少数。这是晚清时期在拾粪的老人。那时候

  • 历史评论丨韩建业:八千年前中华文明起源迈开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中华文明形成是从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早期国家算起,而形成之前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起源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有着广大的适合发展农业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加上其特有的二元农业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坚实基础

  • 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就看《儒林外史》里的三件案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别人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儒林外史心机最深的女人,儒林外史最经典的一段话

    诚然,《儒林外史》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在今天的社会,仍旧能够发现其影子,可以作为社交的参考。可是书里的人太多,故事一个接一个,难以全部去研究透彻。在二十四回中,向知县连续审了三件案子,说的是人情世故,若能看懂,判断一个人的人品的标尺,就跃然纸上。人与人交往,始于颜值,成于人品,千万别等上当受骗之后,才

  • 民国银币的行情与拍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民国银币的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并且受到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以下是近几年民国银币的拍卖成交记录:1. 2018年,一枚民国十年袁大头银币于广州某拍卖行以128万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此前的民国银币拍卖纪录。此枚银币直径3.9厘米,重26.7克,由像旁边的“大”字和“十年”字样组成,背面的图案是蟠龙。

  •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为什么要赶紧改姓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为什么要赶紧改姓呢?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影响因素。根据资料,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满族人作为曾经的统治者,面临着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抗和仇恨。在辛亥革命期间,很多地方的满城被攻破后,满族人遭到了屠杀和迫害。为了自保,很多满族人选择了改姓、剃辫、换服,扮成汉人或其他民

  • 他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外交家,张仪能够打败他只因为站对了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文|飞鱼说战国时期风云激荡,有些人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芒,这些人虽然死了,却仍然活在历史的文明中没有消散,但是却有很多被我们忽视的历史人物,他们一些拙劣的行径也往往覆盖了他们原本锋利的光芒,但是人无完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var1]公孙衍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光芒在战国长河中总

  • 奕注重变革,咸丰腿瘸好色,为什么最后是咸丰继位?原因有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清朝一直都符合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因为从一开始的九龙夺嫡,到后来道光犹豫不决下一任皇帝是谁,都可以看出清朝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道光要传位给咸丰?鬼子六奕注重变革,更有当皇帝的资质,咸丰腿瘸好色,而且资质平庸,为什么最后还是咸丰继位?原因有三点。 高中时期的历史书中介绍了很多关

  • 太监:此妃子牌子掉漆了,乾隆:马上重做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给哪些妃子抬过旗,乾隆的电视剧太监叫什么名,乾隆的妃子为什么会掉洞穴

    古代封建社会男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上层阶级的男人还能蓄养很多家伎供自己取乐,而处于金字塔顶尖的皇帝更是拥有无数的女人。在古代人眼里皇帝是天子,具有无上的荣耀,理应享受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权力。因此在皇上的私人生活上大家是默认皇帝可以拥有诸多嫔妃的,皇帝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年都会有很多年轻貌美的少女入宫伺

  • 古代告御状真的那么简单?揭秘清朝告御状流程,真相并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的御状怎么告,大清议政大臣之令图解,御状什么意思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们都一定对告御状有所了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多少涉及到有关于告御状的历史经历。首先笔者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告御状的意思,通常是指百姓在民间受到不公平对待,或遭遇冤案者可以进京面见皇帝。在大多数影视剧中,似乎告御状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笔者向大家揭秘清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