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大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春秋时期的卿作为重要的官职,在晋国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var1]
与之相应,对于晋国正卿的研究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晋国正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晋国正卿产生的原因、任命制度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是对于晋献公以后的正卿与君主、卿族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三是对于晋文公时期正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对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进行研究,以求能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晋史提供有益帮助。
晋国正卿的缘起
[var1]
关于晋国正卿的起源,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卿是由晋侯伯姬所立。周成王时,晋国发生内乱,为稳定局面,周成王将同姓贵族们分封到晋国,封其为卿。
周成王死后,周康王将晋国分封给公子重耳,晋献公即位后,晋献公将自己的叔伯封到了曲沃(今山西闻喜县)。后来曲沃逐渐强大起来,晋献公便将自己的弟弟奚齐封到了曲沃(今山西闻喜县)。
此后又有晋国的赵氏、魏氏等家族先后在晋国建立了自己的卿族势力。晋献公死后,由于赵氏家族内乱不已,便将晋献公的庶子公子夷吾送到曲沃代为国君。
[var1]
于是公子夷吾即位后便开始与赵氏家族争夺权力。晋献公死后,赵衰、狐偃等人在国君去世后辅政,执政一段时间后晋惠公即位。
由于当时晋国卿族势力强大,朝中大权尽落赵衰等人之手。随后晋惠公因听信谗言杀了惠公的庶子公子夷吾而继位。但惠公却命狐偃等人杀掉赵衰等人并迎公子夷吾复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赵衰等人便联合公孙枝等人想要迎立晋惠公的庶子公子重耳为国君。
然而由于重耳在当时并不受人重视,所以重耳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与赵衰等人共同辅佐重耳回国称帝。由于晋惠公在位时对于晋国卿的政策过于温和,所以导致当时的卿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后来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晋怀公即位,而晋怀公不久便被韩厥所杀。
这时赵衰、狐偃等人便开始策划将政权从卿族手中夺过来的计划,他们通过分析当时晋国卿与国君间的关系和政治特点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制定了夺权的具体方案。
[var1]
晋国正卿的任命制度
《史记·晋世家》云:“卿大夫以庶事任之,是为任官之制也”。
三人为伍,五人为什,十人为百,百人为十,有能使国中诸吏百工以令达,则公而有长。故曰:‘卿大夫有德于民则治,无德于民则乱。’”
此段话意思是说:卿大夫在政务上必须依靠庶子、士人、工徒等各方面的人才。正卿是晋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其任命制度为三人为一伍,五人为一什,百人为十,十人为百。
[var1]
“三”代表“三老、三师”,“五”代表“五父、五子”,“百”代表“百家”。即:卿大夫的正卿都由国君的亲信担任;卿大夫中的庶子、士人、工徒等一般都由卿大夫的亲信担任。
国君的五位卿父、五位贵族和百位世族等一般都由国君信任并重用的重臣担任。这样的任命制度就形成了卿大夫与君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在当时,国君对于卿大夫的任命有着一定的权力和自由裁量权,这样就导致了晋国在卿族崛起之后形成了卿大夫与君主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例如:《左传》中记载:“晋侯使赵衰、魏武子、狐偃、先轸、赵籍、贾佗、韩虔、魏成等以师事之”;《左传》中记载:“赵衰以客礼事魏武子。
[var1]
魏武子使赵衰祭先轸,先轸辞而不受;魏成拜武子祭贾佗于上党;赵衰祭先轸于下曲沃。”由此可见,卿大夫对于君主来说并不是完全的臣属关系,而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卿大夫对于君主来说还具有任免权和征赋权。
晋国正卿的主要职能
晋国正卿作为君主的亲信,在其职能方面主要是行使君主所赋予的一些权力。根据《左传》记载,晋国正卿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典掌军政”。晋文公时,由于晋国疆域扩张,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统治四方,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而这些军政事务全部由正卿处理。
[var1]
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扩大了国君权力,国君与卿的权力开始分离。其中国君主要处理一些重大政务;而卿则主要负责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事务。
晋献公时期晋国军队的主将多为卿,如赵氏、韩氏、魏氏、魏氏等;而卿军则是由正卿率领。其中主将大多担任大夫一职;而卿军则由正卿担任主将,如赵无恤和荀息分别担任晋定公和晋文公时期晋国的主将。
可以看出,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实行的是一种卿主军制,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与卿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是“掌理诉讼”。根据《左传》记载:“晋献公问于荀息曰:‘有讼乎?’对曰:‘无讼。’”说明晋献公时期晋国实行的是一种“无讼制”,在这种制度下晋国实行“三老”和“乡导”等基层行政组织来处理诉讼案件。
在晋国的司法机构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司法的机构——大司法官,一般由国君任命,其主要职责就是审理诉讼案件。
对于诉讼案件的审理,晋献公时期主要通过“三老”和“乡导”等基层行政组织来进行审理;而对于一些重大案件则通过国君直接进行审理。晋献公时期的司法机构中有三老和乡导等基层行政组织来审理重大案件。
[var1]
晋国正卿与君主、卿族间的关系
自晋献公设立卿制以后,晋国的政治就一直围绕着卿、君、卿之间的关系而进行,这种关系虽然复杂但却能够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进入到晋献公以后,这种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卿制逐渐成为君主统治的工具。
晋国的卿族为了能够对君主进行控制,开始与其他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而卿族也在这股势力中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权。虽然这股强大的势力在晋文公时期已经被消灭,但卿族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着。
[var1]
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国君与卿族之间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政治关系,而这种关系也一直延续到晋献公死后。晋献公为了能够保持对卿族的控制,还专门设立了三桓来监视卿族。晋献公死后,晋献公庶子继位,成为了晋献公。
晋献公刚继位时,晋国的政治局面十分混乱,当时晋国卿、君、卿之间关系十分紧张,为了能够使晋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晋献公派自己的弟弟狐射姑去结交各卿、君。而狐射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晋国拥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在狐射姑死后,他所管辖的荀氏和范氏两家卿族更是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权。随后晋献公派自己的弟弟为正卿,并任命了他的儿子中行寅为卿族首领。中行寅作为一名有才干而且有政治野心的人,他首先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晋国军队开始对自己所在卿、君进行压制。
[var1]
由于晋国国君对各卿族之间存在着牵制和控制,所以在晋国国君去世以后这些卿族也就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权力。由于晋国国君已经去世了,所以晋国内部的政治局势也就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晋国正卿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中,晋国先后经历了赵衰、赵盾、狐偃、先轸等几代君主,而这一时期的卿也随之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形成了三卿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通过对这一时期晋国正卿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地位和作用在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var1]
首先,正卿作为晋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于晋国政治体制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赵氏和狐氏作为晋国卿族,在历史上为晋国做了很大贡献。赵衰对晋国政局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狐偃辅佐晋文公实现“霸业”。
先轸在执政期间对晋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赵衰去世后由其弟赵武接任执政。另外,晋襄公时期由于自身原因致使晋文公之后政治力量薄弱,因此出现了狐偃执政时期卿大夫专权的局面。
其次,在春秋时期晋国正卿群体中,具有很高威望的是狐偃和先轸两人,他们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均有很高的声望,对于当时晋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var1]
最后,从历史作用来看,正卿位高权重、地位特殊。在这一时期中晋国正卿位高权重、地位特殊。晋文公即位以后不久即开始实行“三军六卿”制度,其中正卿占了六席。
其次是狐偃执政时期正卿的职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狐偃通过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等手段加强了自身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二是狐偃通过与其他卿族的合作使其权力得到了扩大和增强。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正卿在晋国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var1]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对于晋国正卿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春秋时期晋国正卿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构成和产生是晋国政治体制发展的结果,其形成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情况。
[var1]
其次,春秋时期晋国正卿的构成和产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其中赵氏、狐氏、先轸等家族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对晋国政治体制有着一定影响,同时对于晋国历史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var1]
参考文献
1、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 2007 年。
2、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年。
3、陈光林、方朝晖编:《春秋左传人物谱》,齐鲁书社出版 2001 年。
4、曹丽芳:《晋国中行氏兴灭及世系考》,《晋阳学刊》2001 第 6 期。
5、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