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无锡发现商朝遗址,或证实一段历史,周国为武王伐纣准备了百年!

无锡发现商朝遗址,或证实一段历史,周国为武王伐纣准备了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519 更新时间:2024/1/27 10:01:43

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梅里古镇区域尚属首次发现,与历史记载的“泰伯奔吴”“泰伯居梅里”等有一定的关联性,为研究“泰伯奔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线索。

那么,“泰伯奔吴”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原来,这是一段野心史,周人早有灭商之心,武王伐纣的宣言、以及纣王种种过错之类,都只是为武王灭商寻找合法理由罢了!而且,这一段历史还将严重影响周文王姬昌的历史形象。

所谓泰伯奔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让贤故事,所谓泰伯三让王位。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姬昌)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

公元前3100多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是周部落的大王,他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因为季历生了一个好儿子叫姬昌(周文王),古公亶父想让姬昌振兴家业。但当时规矩是嫡长子继承,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于是泰伯、仲雍主动走了。

太伯、仲雍兄弟二人,逃到“荆蛮”之地后,纹身剪法,表示谋夺王位。后来,兄弟二人建立了吴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末期,为越国勾践所灭。

从史书上看,泰伯奔吴堪称千古绝唱,不爱江山的理由是孝顺,这一高风亮节让后人无比敬佩。

然而,泰伯奔吴真是这么简单吗?其实,背后真相颠覆传统认知,这是周部落灭商的一个大战略。

古公亶父迁周于岐,不是简单的迁移,而是有目的的扩张领土,蚕食商朝周边势力。原因很简单,周部落本来的地盘邠地(今天山西),给儿子太伯、仲雍掌控。因此,当周部落在山西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难以提升的时候,古公亶父迁周于岐,实际让周部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竹书记年》:太王(古公亶父)迁岐,太伯不从......王季之世,周人数度东进。

显然,周部落的这一次迁移,应该是有着深远的战略目的。迁移成功之后,看似忠心于商朝,但实际却是不停扩张,蚕食商朝势力,因此史学家称之为“剪商”。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泰伯奔吴可能就是古公亶父的一盘大棋,重点就是在南方落子,一方面组织力量削弱商朝(当时商朝还在不停向东南扩张),一方面为将来灭商做准备。

说到底,泰伯奔吴时,周国早已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发展的结果。

在传统印象里,周文王姬昌却是一位贤达,比如面对残酷的炮烙之刑,姬昌非常高尚的用周国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等,不停的施以仁政,与纣王形成鲜明对比。总之,因为纣王倒行逆施、不修德政、残暴不仁等的情况下下,姬昌才萌发了推翻商朝的想法。

然而,从史料上看,泰伯奔吴大概发生在武王伐纣之前100年,也即周国为武王伐纣准备了100年。古公亶父是姬昌的爷爷,而姬昌活了97岁,在姬昌死后10年的公元前1046年,爆发了牧野之战,一举灭掉了商朝。因此,不难推算出古公亶父“剪商”行为的大概时间点。

泰伯奔吴之后,周国、吴国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针对亲商的诸侯国,由此导致商周多次发生战争。尤其是商王武丁,为了遏制周国,杀死了姬昌父亲季历,导致商周矛盾顿时激化。

显然,由此不难看出,姬昌的造反心理,根本不在于纣王残暴之类,而是早已有之,不管纣王什么样,周国都盯着,只要有机会就会“某王伐商”。所以,姬昌的一些“仁义”举动,很可能是政治作秀,或者是史书美化。正因如此,有学者研究这一段历史时感慨,周文王形象大受影响。

总得来说,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发现来说,泰伯奔吴应该确有其事,而这一历史大事,又佐证了周国早已处心积虑的想要灭商。至于此后的季历、姬昌、姬发,一直在做准备,根本不是因为纣王倒行逆施才想造反,武王伐纣只是适逢其会,正好有此时机而已。如果换一个能力差的商王,周国可能早就正式造反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指尖上的国宝93丨西周虢国玉柄形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在周代,举行祭祀时必行祼礼,所谓祼就是“灌”,是把酒洒在地上的一种礼节。祼礼所用器物称为祼器,据文献记载周代行祼礼时有一种特殊的酒器称为“圭瓒”,形状如勺,以圭为柄。虢国墓地并未发现类似圭瓒类的酒器,但有一类玉器或许与裸礼有关,考古工作者根据其形状命名为“玉柄形器”。关于它

  • 三、周朝八百年历:《关于封建制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联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企业管理的例子,现代管理起源,明代的兴亡对企业管理的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将天下分封给他的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并对自己的领土内的百姓进行管理。这种封建制度在周朝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在封建制度下,一个国家被分割成许多封建国家,各个封建国家之间基

  • 《易经》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三代、四个圣人,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肉已经烤好了,我们等不及,已经吃了,你的给你留着,”妻子对伏羲说道。正是傍晚,白天里,头人伏羲带领族人去打猎,回来后,洗剥了猎物,女人们在生火烤肉,伏羲坐在远处的一块石头上沉思。他已经思考了几年,在想什么呢? 伏羲三十多岁,是部落的首领,平时带领族人打猎、采集植物果实,还有野果,也调解处理纠纷。

  • 将改写人类历史!我国出土“远古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直到2005年,我国著名考古家刘凤君在考古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因为这些文物基本都是出土自山东,因此刘凤君将其命名为“东夷文字”。当时的刘凤君想“这东夷文字真的只是东夷文字吗,会不会是一种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文字系统呢”。随后,刘凤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距今4000多年古遗址出土的文物

  • 山东发现远古文字,比甲骨文早千年,考古家:西方学界不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扫一扫识别甲骨文,甲骨文考古完整出土,中国史前文字有哪些

    新中国建立后开启了“夏商周断代史工程”,此后,我国各界非常的重视考古,尤其是史前远古遗址的考古。1965年,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无意间发现了一出大型的远古遗址,这个遗址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遗址”。初次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但出土的文物非常的精美,尤其是黑陶,堪称国宝级文物。

  • 考古出土远古文字,比甲骨文早1400年,西方学者为何不敢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这个良渚遗址的远古文字的发现得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说起。民国2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发现了不少分散的史前遗址,不过当时的专家认为这些遗址都是分散的,而不是连为一个的文化遗址。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对民国时期发现的古遗址进行考古,最终在1959年正式命名“良渚文化遗址”,确定这是一

  • 山东出土远古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考古家:西方不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考古最早的文字,中国史前文字一览表,出土史前文字

    所谓的文字是什么,古人早就解释得非常的清楚,那就是“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对于中华历史来说,秦代之后的历史是非常的清楚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但夏商周的历史却有点模糊,在甲骨文出土之前,甚至不能证实商朝的帝王体系。比夏商周更模糊的是上古的历史,如今世人皆知中国历史自三皇五帝

  • 奥斯曼帝国解体过程中的洋务运动,不屈的自强者在不断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奥斯曼帝国灭亡的原因,洋务三杰,洋务运动史读书报告3000字

    (1)奥斯曼变革早于清朝,18世纪开始“洋务运动”因为奥斯曼帝国面临的国际情况更复杂、与西方交锋更频发和激烈,导致其内部改革更早相对也更有效。即使在奥斯曼变成土耳其后,在工业基础、军事先进度上比我们都要强些。奥斯曼统治广阔疆域的方法主要靠宗教和“蒂玛利奥”制。但后期,蒂玛骑兵已经开始堕落了。在与沙俄

  • 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一官职可越过皇权,200多年唯有俩人担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清朝在政治方面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的是有一个特殊官职,这个特殊官职所掌握的权力比皇帝的权力还要大上不少,并且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当中,只有两个人担任过此职。这一特殊的官职就是摄政王,最开始担任摄政王的是清朝建立之初的多尔衮,因为顺治皇帝刚刚

  • 吉文元兄弟二人均为太平天国猛将,一人死于北伐一人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天王侍卫吉文元,因战功擢升春官副丞相,后随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战死于天津静海独流镇吉文元,广西平南人。瑶族。金田起义时参加太平军。咸丰元年(1851年)6月,太平军克广西象州,吉文元作战勇猛,在象州新寨被封御林侍卫,成了天王洪秀全的贴身保镖。咸丰二年(1852年)12月,太平军攻克湖北武昌、汉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