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灌婴罢免魏勃”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可言说的汉朝隐秘

“灌婴罢免魏勃”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可言说的汉朝隐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13 更新时间:2024/3/13 14:26:42

灌婴笑罢魏勃”的记载很有画面感,几乎可以直接作为话剧脚本。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灌婴在荥陽,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魏勃。】

表面看来,这是灌婴与魏勃两人身上“将军气场”的直接正面对决,相比灌婴这种在尸山血海中实际拼杀出来的沙场宿将,压根就没打过仗的魏勃,气场上自然要被全面碾压。

当然,魏勃也不是一触即溃,他还是努力扑腾了一下,试图证明自己的勇敢,但他只说了一句话,就怎么也无法继续,被灌婴的强大气场震慑的浑身颤抖,害怕到连嘴都张不开。

可以肯定,魏勃不是在演戏,灌婴更没闲工夫陪他演戏。

这个事件,司马迁之所以选择记载在齐悼惠王世家,即汉初时代齐王刘肥这一血脉世系的章节中,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内中隐藏了一段罕为人知的历史隐秘,只是司马迁因为各种考量、限制,不能详细展开,只能以这个事件“点到即止”,但总算留下了关键线索。

先来看看事件的大背景。

前180年7月底,吕后驾崩。很快,当时的齐王刘襄(刘肥的大儿子),在二弟朱虚侯刘章、中尉魏勃等人的怂恿与支持下,打出“诛吕氏”、“清君侧”的旗号,正式起兵勤王。

吕产就派灌婴领军前往镇压,然而灌婴早就和陈平周勃有过串联,准备联合对付吕产。灌婴甚至通过刘章的渠道和齐王刘襄展开联系,双方取得共识,表面对峙,实则携手静观其变。

果然,没过多久,陈平、周勃、刘章等人就成功“诛灭诸吕”。

这下连表演都不用了,陈平就派遣刘章前来通知齐王刘襄撤军,灌婴见齐军闪了,他跟着也就撤军了。

表面看起来,是不是皆大欢喜、各自开心把家还?

但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么?

如果大家都开心满意的话,魏勃为什么会被灌婴专门召来荥阳、找他麻烦?魏勃又是在向灌婴辩解着什么?灌婴哪来的权力罢免魏勃的齐国“中尉”职务?

是不是开始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难道是魏勃曾经得罪过灌婴,而灌婴这家伙又“小心眼”,必须要报复下魏勃,所以才整了这么一出闹剧?

这恐怕没啥证据,而灌婴、魏勃这俩人,纵观他俩的人生经历,也不至于如此“低段”。

实际原因,可要比所谓“个人恩怨”大得多,甚至涉及到当时天下的顶级政治难题,即:诛灭诸吕后,谁来取代少帝刘弘,成为新皇帝?

毫无疑问,当时的头号选择,非齐王刘襄莫属。他首倡义兵,公开打响“诛吕氏”的第一枪,吸引了吕产等人的主要注意力,对陈平周勃在长安发动zb起到了关键助力。

于名于功,于情于理,齐王刘襄都是众望所归,他自己肯定也当仁不让。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齐王刘襄,也包括他的二弟刘章、三弟刘兴居大失所望,陈平、周勃、琅琊王刘泽等大臣、宗室联合商议后,选择了代王刘恒,齐王刘襄彻底出局。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时间点,即陈平是什么时候派遣刘章去通知齐王刘襄撤军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干掉吕产、吕禄后,刘章就立刻出发了。然而,史书记载看似有两种说法,但其实是统一的,刘章真正出发的时间,其实是在代王刘恒被确定为新皇帝人选后。

这是符合情理的,对刘章来说,他当时有两大追求,干掉吕氏只是基础,让他大哥上位才是终极目标。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章不可能去干信使的工作,而是留在长安,积极开展对陈平、周勃等重要人士的运作,争取他们对齐王刘襄的支持。

关键来了,齐王刘襄得知吕氏已灭的消息,应该是很快的,但是,直到代王刘恒被确定为新皇帝的这段时间内,他撤军了么?

显然,他没有,那他是要干什么?是不是大有你们不选我当皇帝,我就继续杀过来的可能与嫌疑?

换言之,刘章、刘兴居是在长安城内靠嘴皮子游说,而齐王刘襄则在前线保持军事威慑,内外协同、双管齐下,就问陈平周勃你们这些人敢不敢不选我?

如果说,刘襄和灌婴之前是表演对峙,那么这一阶段,他俩之间的对峙是不是起码“半假半真”?

之前刘襄的名义很正当,现在他是以何名义不撤军?性质是不是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而陈平、周勃,显然不是容易服软的人,再加上其它考量因素,他们最终顶住压力,硬是没选齐王刘襄。

身在长安、历经全程的刘章,对这个结果肯定是不满的,但是没办法,他胳膊拗不过大腿,毕竟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也不仅仅是陈平周勃这些功臣派,还包括刘邦的大嫂、二嫂、琅琊王刘泽等宗室派,这是集体决策,他终究无可奈何。

局面发展至此,本身就意味着,刘襄刘章与陈平周勃因为诛灭吕氏而结成的“政治同盟”,至此已经全面破产,双方或许表面仍然客客气气,实际却是分道扬镳,甚至相互决裂。

所以,陈平此时派刘章去通知齐王刘襄撤军,其实是投石问路,你们哥俩亲自见面商量去,能接受新皇帝人选你们就撤军,接受不了你们自己看着办,有什么招数尽管使出来,新汉廷一概接招。

刘章和刘襄见面后,哥俩估计又愤怒又丧气,不过理智总算占了上风,刘襄选择撤军,刘章回长安答复。

但是,这哥俩还是太过年轻了(实际确实只有二十岁出头),他们现在退,早就已经晚了,何况,就算他们退,都不影响陈平周勃,尤其是之后的汉文帝,他们肯定进、必须进,因为陈平周勃已经得罪了齐王刘襄,而齐王刘襄也暴露出对于帝位的觊觎之心,注定难逃怀璧之罪。

第一招倏忽即至,这就是“灌婴笑罢魏勃”事件。

就在灌婴还没从荥阳撤军前,他就接到了陈平的指示,让他“治罪”魏勃,可见陈平是多么急不可耐。

具体罪名不妨先从魏勃的辩解反推——“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

看到房子失火了,难道要先去通知房主,然后再回来救火么?那还不都烧光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魏勃当初怂恿齐王刘襄起兵讨吕,不可能等待少帝刘弘的诏命,不说能不能等到,就算等到了,也已经晚了!

可见,当时灌婴给魏勃定的罪名,的确是“魏勃唆使齐王起兵反对皇帝”(即:魏勃本教齐王反),但这个罪名故意说的很含糊,并未说明这个皇帝是谁,估计是陈平的主意,有些话不可明说。

魏勃也就钻了这个空子,他装傻,一口咬定这个皇帝就是少帝刘弘,所以他怂恿齐王讨伐吕氏,这个事总不能说做错了吧?

但是,魏勃实际很清楚,他知道灌婴或者上头到底为啥治他的罪,无非是齐王刘襄要挟皇位之举,现在上头要算账了。

而灌婴呢,他也十分清楚,魏勃就是在故意装傻、避重就轻。

于是,两人都不说话,比拼的,自然就是各自的气场。

结果呢,魏勃很快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虚,双腿打颤、全身颤抖、想说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在和灌婴的这场“心理战”中彻底败下阵来。

灌婴总结了句什么话?

——“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

大家都说你魏勃很勇敢,但实际呢,你不过是个平庸的妄人,能干成大事才怪了。

想想灌婴是什么人,他经历了多少战场厮杀,那是何等的心理、精神重压?你魏勃身为齐军主将,又号称勇敢,结果居然连这点心理考验都扛不住,还吓成这个鸟样子,真要上了战场,你觉得你会不会尿裤子?

所以,灌婴彻底看透了魏勃,这厮就是个平时咋咋呼呼,关键时刻根本顶不住的所谓“妄庸人”!

本来,灌婴可能还会怜悯下魏勃,因为灌婴心知肚明,魏勃就是个替罪羊,上头的目标压根就不是他,只是想拿魏勃第一个开刀,展开曲线进攻。

如果魏勃足够硬气,能够获得灌婴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灌婴就算还是会罢免他,也不至于直接出言羞辱,让他由此成为千古笑柄。

实际上,魏勃确实是个替罪羊,他本人对此也很清楚,包括齐王刘襄之所以同意他来荥阳,本身就意味着他已被刘襄事实抛弃,虽然这大概率不是刘襄的本意,刘襄肯定是遭受了更大的压力。

所以,魏勃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这也是他在灌婴面前毫无底气、严重失态的原因吧。

接下来汉廷的“进攻招数”,司马迁压根没写,但我们来看看如下历史事实——

1、前179年,即仅仅一年后,齐王刘襄去世。

2、前178年3月,两年前就被汉文帝承诺封为赵王、梁王的刘章、刘兴居,直到此时,才被封为城阳王、济北王,封地都只有可怜的一个郡。

3、前177年4月,仅当一年城阳王的刘章去世。时年仅24岁。

4、前177年5月,趁着汉文帝前往讨伐匈奴,济北王刘兴居宣布造反,于8月兵败,被俘后选择自杀。

5、前174年,曾经成为刘襄争夺帝位一大障碍的其舅舅驷钧,被有司发现“坐济北王兴居举兵反弗救”,“钧有罪,国除”。

所谓“战线不会骗人”,年纪轻轻的三兄弟,除了没活多久、接连去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是,直到齐王刘襄死后,刘章、刘兴居才被封王;二是,刘章前脚刚死,刘兴居后脚就宣布造反。

这中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具体事情,史书没写,我们也就无从得知,更不好瞎猜。但是否值得怀疑,中间是否有啥隐秘,史书没写又是在为谁遮掩,请大家自行判断。

我只能说,幸好司马迁写了个“灌婴笑罢魏勃”的精彩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得以窥探这段历史隐秘的关键线索,起码它可以证明,汉廷确实开始对齐王刘襄三兄弟“动手”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刘秀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只是靠他的西汉皇族血统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众所周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但是两汉的关系很多人并不清楚。教科书上简单地说,西汉为王莽篡位,民不聊生,西汉皇族后裔刘秀揭竿而起,起兵称帝,夺取天下。而在演义小说中则说刘秀其实是西汉成帝的皇子,逃出宫外,躲过王莽追杀,在宫外起兵,恢复西汉天下。那么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真的是西汉皇族后裔吗?我们都知

  • 元朝巅峰时期,拥有13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是大蒙古国的核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目前统计来看,元朝巅峰时期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372万平方公里。这数据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傲视群雄的那种水平。可这个数据跟我们心目中的元朝比起来,似乎有很大的落差。原因很简单,在我们心目中,元朝的版图不是一直延伸到了欧洲吗?不是达到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吗?一、大蒙古国不等于元朝。这就是一个概念性的

  • 马谡镇守的街亭有多重要,为何街亭一丢诸葛亮就退军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但是,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舍弃水源,并上南山据守而非

  • 南宋有一幅“鬼画”,画中内容很是诡异,至今无人能参悟其中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宋十大灵异画,南宋的诡异故事有哪些名字,南宋最诡异一幅画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尽管古代社会没有现在这般科技发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文物字画,亦有很多无价之宝。而说到字画,就不得不提唐宋时期,这两个朝代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文化大繁荣时期,这时期的文人不仅能出口成诗词,而且手中的画笔还能勾勒出人间百态。比如说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诸葛亮欺负他刘备骗他、关羽看不起他,可他才是三国最有本事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鲁肃是江东名将孙权的谋臣,他外表看上去平凡无奇,不像曹操那样富丽堂皇,也不像刘备那样仁义之士。但是,他却是一个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人物。他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逆转乾坤。可是诸葛亮却欺负他,刘备还骗他。甚至关羽都瞧不起他,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鲁肃为何被他们看不起 在三国时期,荆州是

  • 明朝“裕王妃”李太后命造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裕王李妃最后结局,裕王李太后,裕王的儿子是万历吗

    裕王妃李氏出生于1546年,该年为丙午年,具体的出生日期不可考,但万民英在《三命通会》中记载“李太后圣母丙午、庚子、壬申、癸卯”。万民英生活在万历时期,他口中的“圣母”应该就是裕王妃无疑。裕王妃就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明穆宗朱载坖的妻子。如果从八字的角度看,裕王妃的八字确实不是特别“出色”的那种。这个八

  • 发丘中郎将乃曹操独创,三国最大墓穴却非曹操所盗,而是这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刘备与曹操决战,发丘中郎将口诀,河南河水挖出曹操亲人墓穴

    那个时候非常流行风光大葬,所以在墓地里有很多金银财宝,这就使得曹操动起了贪念。反正他不能让自己的手下人给活活饿死,就只能去借古代人的陪葬品发财了。所以他开始吩咐手下人盗墓,大大小小汉代的墓基本上都被曹操给染指过。由此曹操的实力也日渐大增,逐渐成为诸侯当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盗墓发财的曹操,甚至还为帮助

  • 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火攻战役,三国就有两场,第一个成功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争,古代著名火攻战役名单,赤壁建议用火攻的武将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决定性战争,以陈友谅战死,朱元璋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水战。朱元璋利用陈友谅久攻洪都城不下士气受挫之时,先是派兵占据鄱阳湖口,把陈友谅的退路给断了。然后继集中兵力,利用敢死队巧用火攻,歼灭了汉军主力,水陆并击,在汉军突围的时候全歼汉军。为

  • 历史六大屠夫排行榜,成吉思汗领衔,垫底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吉思汗十大猛将排名,六大屠夫排行榜,成吉思汗一生最大的对手

    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铁木真,草原上的雄鹰之主,统一部落,征服王朝,称霸亚欧大陆的伟大壮举。当然,成为铁木真屠刀下的人数不计其数,堪称中国第一杀神。二、黄巢黄巢,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率领人马,一言不合就屠城,可谓残暴,民间传说,“黄巢杀人800万”,足以说明。三、白起白起(公孙起),一生无败绩的战神

  •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一流武将单挑都是不分胜负,第二名跟第一名的差距,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吕布与张飞、许褚与典韦、马超与张飞,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都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按照战场上风云突变,稍纵即逝的形式,是无法看到两个武将单挑几百回合的好戏,好像都不用士卒一样,士卒全成了两猛将单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