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评价王保保:“扩廓百战不屈,欲继先志,而赍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朱元璋在《明史》中对王保保的评价是:“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说:使其能知礼义,欲为一代中兴名将,则必尽忠于元,凡阃外生杀之权,专之可也。更是多次说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
然而除了朱元璋一心一意的想招降王保保,在《国初群雄事略》中记载朱元璋到逝世时仍然不忘王保保,说出人生中的三个遗憾:“第一是没得到传国玉玺;第二是失去了元昭宗的消息;第三是没能活捉王保保。”可是明清以来,民间都对王保保颇有微词,就连朱元璋的儿子朱樉都对王保保这位自己的大舅哥嗤之以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建国号为大明,但此时元庭还没有灭亡,大元和大明在此时共存了半年左右,为此朱元璋下定决心北伐,在北伐前夕,朱元璋写了一篇《谕中原檄》,只见其中写道: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
这段话,就是骂王保保的,换而言之,朱元璋自始至终都认为王保保是个汉人,并对王保保为蒙古人反抗自己表示不满,朱元璋甚至直言过,倘若王保保如陈友谅那样独立于元朝与自己争夺天下,朱元璋会十分敬仰他,可王保保却为了蒙古人和自己作战,朱元璋则恨其不争,那朱元璋为什么会觉得王保保是汉人呢?
王保保是汉人这一说法最早是谁传出来的已经不可考了,《明史》中记载记载: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扩廓帖木儿便是王保保的蒙古名,这也是朱元璋骂他‘忘中国祖宗之姓’的原因,实际上这段描述并不是《明史》自己编的。
《明史》虽然是清朝人张廷玉所编写的,但王保保是河南沈丘人却是早在元末年就在民间广泛传播,不只是朱元璋,就连很多中原地区的汉人见王保保为蒙古人出征平乱都会怒斥王保保是蒙古人的走狗,就连元朝内部都觉得王保保是汉人。
公元1349年,朝鲜人李穑作为使臣来到元朝参加科举,此后便一直在元朝为官,他在自己所著的《有感》中如此写道:“丞相(王保保)河南是玉人,当时廷议去非秦。团团长白山头月,独照中原一将臣。”
因此在整个明清两朝,无论是中原各地的汉人,还是入关的满族人,甚至是后来和满清皇室关系密切的蒙古人一谈起王保保,就是忘记祖宗之本的汉人,对其嗤之以鼻,毕竟满清和蒙古虽然都是外族入关,但同样讨厌这种抛弃了自己民族为其他国家死心塌地的人,就和所有人都讨厌叛徒是一样的,在整个明清到民国期间,王保保的标签就是叛徒。
直到上个世纪1990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块墓碑,起初也没人觉得会和王保保有关联,只见考古学家仔细研究后发现上面用蒙古语写着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之墓,随后研究墓志铭,只见上面写着:“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这扩廓帖木儿便是王保保的本名,此前的历史研究中,只知道王保保有一个养父名叫察罕帖木儿,但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历史研究学者都认为这是王保保是为了投奔蒙古人,进而认察罕帖木儿为养父以提升自己的地位,是王保保抛弃汉人,投奔蒙古人的铁证。
如今才发现,察罕帖木儿不仅是王保保的养父,还是王保保的亲舅舅,随着其生父察罕帖木儿墓碑的现世,世人这才意识到王保保是纯正的蒙古血统,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往上翻几辈都是纯正的蒙古人,王保保也确实是河南人,不过是生活在河南汉化后的的蒙古人,如此看来王保保死忠于元朝实际上找不到任何鄙视的理由,因为他本身就是蒙古人,针对王保保进六百年的憎恶也随着这块墓碑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