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帝制史上走马灯似的出现了三四百个大小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的在位长达一甲子六十年之久,有的却只在位区区几天。今天我们就来给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十个皇帝做个排序,简要地介绍他们在位期间的功业。看看这些皇帝是大有作为还是庸碌无为。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做排序的帝王。必须要具备几个入选条件。其一必须是皇帝,像秦昭襄王虽然在位长达57年,但是由于他只是一个诸侯王没有“皇帝”之实就不能入选。另外秦昭襄王曾经自立为“西帝”,齐泯王也自立为“东帝”,但是很快就取消帝号,因此不能作数。其二必须是正统王朝的皇帝。像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但是由于他只是半壁江山的皇帝,因此也不算进去。比较有争议的是宋辽金时期的皇帝。因为根据元朝编修的史书,宋辽金三国并列正统,分别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但是按照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顺序的传统看法,我们还是把宋朝(包括南北宋)当做同时代的正统王朝。这样,像辽朝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50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47年)也就不计入排名比较了。另外根据古代史家的做法,下文将会把各个皇帝的庙号、谥号全文录入。因为庙谥号是后嗣皇帝或者后来朝代对前一个皇帝的评价,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了解了解倒也有趣。
一、功同开创圣祖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公元一六六一年继承皇帝位,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圣祖。(清朝共有三个皇帝称“祖”,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朋友们莫要惊异于康熙帝的谥号怎么会如此之长,实际上中国皇帝的谥号原来并不长。像我们熟悉的刘邦,他的谥号就一个字“高”,因此被称为高帝。随着朝代的更替,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清朝就搞成二十多个字了。但是也可以称康熙帝为“圣祖仁皇帝”,简化点。
关于康熙帝的功业为什么称为“功同再造”呢?这是由于康熙实际上是清王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距离八旗劲旅扫平天下仅仅十几年功夫。此时的清王朝仅仅只是达到了“天下粗安”的程度,还远远谈不上稳固了统治。康熙帝在位期间,前期在孝庄太皇太后的辅助下剪灭辅政权臣鳌拜,稳固了朝廷。随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平定蒙古叛乱、击退沙俄侵略军,基本扫除了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六十一年间基本保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开启了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盛世。
康熙六十一年,玄烨在畅春园驾崩,归葬景陵。
二、十全老人高宗乾隆
清高宗弘历戎装像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1736年到1796年在皇帝位,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太子颙琰,称太上皇。
历史上像康熙乾隆这样祖孙执政时间都如此漫长的是绝无仅有的,加起来几乎是清朝入关后历史近一半。乾隆皇帝虽然以自己不敢超过皇祖在位六十一年的记录而选择提前退位,实际上乾隆帝处处效仿康熙帝。关于乾隆帝的许多执政措施和那些传奇的野史我们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乾隆帝自称“十全老人”,我们今天就来专门说说这“十全”到底是什么吧。
“十全”就是指乾隆二十年平定达瓦齐叛乱、乾隆二十二年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平定大金川、平定小金川、平定台湾农民起义、迫使缅甸和安南降服(算两功)、两次迫使尼泊尔投降。
嘉庆四年,弘历驾崩。上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至纯皇帝。归葬裕陵(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掘)。
三、雄才大略汉武大帝
汉世宗,刘彻(前156前87)。公元前141年继位,在位55年。有的朋友看到“汉世宗”这个称号可能感到陌生。一般来说我们称呼刘彻为“汉武帝”,实际上这是称谥号,因为刘彻谥“孝武”。之所以习惯称汉朝皇帝谥号而非庙号,这是因为汉朝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像汉景帝就没有庙号,有关中国历代皇帝的庙号、谥号问题以后我会专门写文章阐述。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是再恰当不过的。他在位期间改变汉兴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匈奴展开全面的战争。经过数十年的打击,迫使匈奴一部分内附,大部分不敢随意侵扰边境,取得了辉煌的武功。执政后期认识到穷兵黩武带来的“海内虚耗”,发布轮台罪己诏。
后元二年在五柞宫驾崩,传位给幼子刘弗陵,归葬茂陵。
四、亡国肇始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帝当政时期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十年是张居正改革时期,国家蒸蒸日上。后三十八年是真正亲政时期,虽然不能说万历亲政后就开始惰政,可是自万历十五年之后他逐渐耽于享乐却是不争的事实。(参见《万历十五年》)
总的来说,在万历帝执政时期大明已经进入多事之秋。虽然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但是由于朝廷陷入无休止的“争国本”内斗,经济上苛捐杂税横行,整个王朝不可避免地滑向深渊。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以明朝军队大败结束,帝国东北的女真势力真正地崛起了。史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