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
它的出处有《左传》、《三国志》、《后汉书》等古籍,其基本含义从古文内容“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来看,谋主与“统军事”及“为将率”是有明显区别的。从陈寿及襄阳记明确所称的诸位谋主来看,谋主显然事关政治、军事、战略、治民等诸方面,可以认为是综合掌权之重臣。《资治通鉴》等典籍对谋主也都有较多的评论。
也有当代史学家,把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隋朝的高颎、唐朝的房玄龄、宋朝的赵普、元朝的耶律楚材、明朝的刘基和清朝的范文程等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视为谋主。
那么陈寿的《三国志》中所述的十位谋主都有谁呢?(排名不分先后,无关能力强弱)
1、田丰(袁绍)
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都说田丰是神预言啊!但那都是田丰通过各种信息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而已。
2、荀谌(袁绍)
荀彧之兄(一说荀彧之弟),荀绲之子,颍川人。曾任军阀袁绍的幕僚。有据可查的功绩就是帮袁绍和平接管了整个冀州,这本事也是逆天了,不费一兵一走就取走了最富庶的冀州。
公元200年,袁绍以荀谌为谋主参加官渡之战。
3、许攸(前期袁绍、后期曹操)
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出自《三国志》《袁绍传》载曰:“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4、荀攸(曹操)
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
出自《三国志》《荀攸传》载曰:“是时荀攸常为谋主。”
5、司马懿父子(曹操)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这货是三国时期笑到最后的人,三国归晋,谋划一生,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出自《三国志》《孙皓传》载裴注引《襄阳记》曰:“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
6、张昭(孙吴)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