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巡抚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干部

古代巡抚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干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688 更新时间:2024/2/19 21:18:45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巡抚一职,在明清两代均有设置,但明清两朝的巡抚职能却有较大的区别。有清一朝,巡抚是手握一省军政大权的“一把手”,虽没有“封疆”,但绝对是地方上的大吏。但在明朝时期,巡抚却不是地方官,而是在京城办公的京官。明清两朝巡抚的差别,源于两朝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不同。

明朝初期,洪武皇帝汲取了元代的前车之鉴,废除了前朝在各地实行的行省制。早年朱元璋刚刚打下江山,不得不沿用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地方官拥有极大的权力。若中央强势,这种地方权力极大的情况倒不足为虑,一旦中央式微,难保会出现如藩镇之乱一般的情况。

元朝就是个例子,元末起义爆发之后,有多行省的一把手不肯听从元廷的调令,直接导致了元廷中央与地方的脱节。朱元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就是直接废除行省制,防止地方出现某一把手“一家独大”的情况,将每个省划分为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挥使司三司共同治理的行政区。三司衙门的职权互不冲突,分管军事、司法及民政。

指挥使有军事大权,按察使有司法大权,布政使有行政大权,但他们均无法一手遮天,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倘若地方遇到什么要紧事,则由三司集合召开会议共同裁定。由于,三司的长官分管军政司法,所以在议事时相互制衡,谁都无法绕过其他两司自作主张。不过,这种规划虽然达到了集权的效果,削弱了地方的权势,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三司不相统属,每遇到一些无法界定的事务时,三司衙门都会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相互推卸责任。真到了办事时,谁都不肯出工出力。此外,由于一些事务需要两个甚至三个机构协同处理,在转移文书的过程中难免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办事效率也十分低下,以至于不少地方事务被搁置下来,长期无法解决。

基于这种矛盾的背景下,巡抚一职应运而生。

巡抚的职能,就是为了协同地方的三司。

明史中最早出现巡抚一词,是太子朱标巡抚西安。当时朱标来到西安,目的就是协同当地的三司。只不过,当时的“巡抚”是动词,并非名词,更不是在册的官职。

朱棣篡位后,每逢地方遇到处理不了的紧急事务,永乐帝便会派出六部的高官,来到地方出差,进行巡抚,协同三司处理事务。这一时期的巡抚,已经具备了名词的性质,但只是一种临时职务,与钦差差不多。等到三司处理好当地事务,巡抚回京述职,这个临时职务便被撤销了。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地方的紧急情况不多,所以遇事明廷临时抱佛脚,派巡抚去地方协同三司的情况并不多见。到了宣德年间,社会变得动荡,地方上的矛盾较为突出。例如:在南方地区,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天灾,地方政府无法征收足额的赋税,直接影响了国库的收入。南方的流民跑到北方,这些无籍人士给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多元化”的,仅凭三司中的某个部门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由于三司的体制限制,这些部门又不能协同解决问题,所以各地均出现了烂摊子。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宣德皇帝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巡抚,来到地方解决问题。这一时期的巡抚,办公的时间相对较长。他们起码要在地方待上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将烂摊子解决完毕。

巡抚代表的是中央,所以他的权力比地方三司更大,地方官吏无不听其调令。再加上,巡抚的家室老小都在京城,与当地的豪强没有任何瓜葛,处理事情时无需考虑任何其他因素,没有顾虑。巡抚来到地方,逐渐成为一种惯例。不过到了后来,地方的弊病越来越严重,巡抚来到地方可能要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时朝廷便允许巡抚带上自己的一家老小,来到地方常驻。

这些巡抚的官职比地方长官更高,所以朝廷给他们匹配了相应的待遇,如拨款为他们修建府衙等。从这以后,巡抚逐渐成了一种地方常驻的官员,甚至成了地方的一把手。

明朝早期的巡抚来到地方,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不过等到巡抚成为常驻的地方官以后,该如何将巡抚的职权正规化,让他能融入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中,就成了统治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巡抚已逐渐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长官。他的手中拥有令三司忌惮的权力监察权。每隔三年朝廷都会对官员进行考评,巡抚所负责的正是配合都察院,对地方三司官员进行评定。此外,巡抚还有节制将帅的职权,可监督军队中的指挥官。

在史料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海瑞在担任应天巡抚的时候,曾修订了《督抚应天条款》。该条款规定,巡抚拥有对三司的监察权,且拥有地方的司法权、案件的审理权、问政权、决策权等。海瑞的巡抚可谓面面俱到,地方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会亲自参与。

对于统治者而言,巡抚就是他们用来控制地方的工具,亦是维护集权统治的武器。巡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统治者维护地方的稳定,协同地方三司,保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国力衰微,乱世将至,巡抚的职务变得更加重要。

所以,明廷规范了巡抚的职权、任职章程等。

例如,巡抚不得前往家乡任职,必须要遵循回避的原则。即便跨省,也必须在距离家乡五百里外的地方任职。在具体工作中,巡抚既是三司的上司,又是朝廷安插在地方的监察人员。对于统治者来说,地方三司与中央之间有一层隔阂,很难建立信任关系。巡抚是“根正苗红”的京官,亦是朝廷的亲信,由他来建立与地方三司的纽带再合适不过。

当然,监察只是巡抚职权的一部分,巡抚最大的行政作用还是帮助地方三司完成协同,防止三司之间相互踢皮球,耽误正事。此外,虽然巡抚是文官,但皇帝却赋予了他节制地方的军事权。这样的待遇,让指挥使无法在巡抚面前飞扬跋扈,只能乖乖地听命于朝廷派来的顶头上司。

朱元璋是靠着枪杆子起家的皇帝,所以洪武年间武将的地位相当高,几乎每个武将都手握重兵。虽说朱元璋以蓝玉案、胡惟庸案对功臣进行了大肆屠杀,开始重文轻武,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武将的地位再次提高。有洪武、永乐两朝的先例,很多地方上的武将难免会自命高人一等。

倘若巡抚的手中没有军事权,很难让地方指挥使听从命令。所以,必须要赋予巡抚节制地方的权力,让地方武将有所忌惮。

然而,巡抚制度并不完美,这种制度亦存在弊病。巡抚管理的地方,往往只有一个省份甚至更小的地域。倘若遇到大范围民变,一个地区的巡抚往往捉襟见肘。以他们的职权,又无法及时协同其他省或地区的巡抚,所以很难解决。

到了明朝后期,又在巡抚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督,协同多地区或省份的军政。总督与巡抚差不多,同样是皇帝的亲信,同样是由中枢直接派出。总督的职权与巡抚相仿,只不过,巡抚协同的是地方三司,总督协同的则是多地巡抚。

换而言之,源于明朝的总督制度、巡抚制度,是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发展的。即便是到了清初,总督和巡抚仍属于京官。到了康熙雍正时期,总督、巡抚这才成为地方常驻官员,脱离了京官的行列。清朝的统治者比明朝皇帝更擅长集权,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管制更加有力。饶是如此,清廷仍经过了近百年的调整,这才完善了总督和巡抚制度。

总而言之,终明一朝,巡抚制度存在较多弊端,所以中央无法将巡抚由京官转变为地方官。就算有这个可能,其间也会有诸多限制。此外,明朝的巡抚职权、辖区、任期等都不明确,巡抚制度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方向,缺少更加详备的章程。制度上的不明确,也直接决定了巡抚无法成为地方官。一旦强行为之,涉及到的职称、薪俸以及整个官僚体制的变动都是大问题。

况且,在太祖朱元璋定下三司制度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实行巡抚制度,本身就是难于登天的。历来皇帝想要违背祖制,都要经历一番改革和斗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真的是一对“鸳鸯”,互相牵扯着对方。正因为有诸葛亮,司马懿才能安稳的在曹操身边,为的就是通过司马懿来对付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为什么司马懿还是没有攻打蜀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

  •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崇焕本来是一文官,由于关心国事,后投笔从戎,单身匹马闯关外,取得战果无数。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却被捕入狱,最后被处死。这一忠君爱国,英勇抗敌的大英雄,崇祯为何要杀他呢,而且还处以此极刑,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为什么我称为袁崇焕式悲剧,因为袁崇焕的悲剧最为典型,也最为凄惨。历史书上,没有交代岳飞是怎

  • 一诗巧藏三十六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r

  • 历史小说里说的十万大山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万大山位于广西的西部,分布于钦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十万大山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宽30-40公里,为广西最南端的山脉。海拔700-1000米。十万大山主峰位于上思县南部鸡笼隘附近的莳良岭,海拔1462米。名称含义: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中的“十万&rdquo

  • 清代的官员跪拜皇帝时为啥要拍打袖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大家应该都知道大臣在见到皇帝的时候都需要行跪拜礼,毕竟皇帝的身份可是非常尊贵的。这个礼仪在古代一直都是存在的,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礼仪更加完善,竟然在跪拜的时候还要拍打两下衣袖。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很多清朝的电视剧中都会出现。对于这样的一个行为,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疑惑吧?为什

  • 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明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川成都南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祠庙。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他们是蜀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十四个文臣。这十四个文臣,分别是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 古代皇帝每次吃饭都有很多菜,吃不完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大对物质享受十分重视。据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介绍,皇帝每顿饭桌上常常摆着几十道菜。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好奇心。当然,这些菜皇帝是不会吃的。那么,古代帝王通常如何处理剩饭呢?古代皇帝伙食可不是种类多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样食材都是精挑细选,而且每顿饭御厨都在想方设法搞新花样,但不管皇帝的胃口有多么大,这

  • 清朝的一品大臣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中所记载的资料,清朝工资最高的是亲王,每年俸银10000两,禄米10000斛(1斛等于5斗)。而在百官之中,工资最高的是一品官,每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有人可能会对这两者间收入的差距感到吃惊,作为一品的高官,年薪才180两,这个收入足够他们活下去吗?180两银子在那时候是

  • 崇祯如果对商人收税的话,明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首先,明朝银器短缺,取消了支柱营业税,朝廷就再也没有钱了。如果农民不反抗,他们就会增税。你必须反抗。将军们怎么能战斗?结果,在一人之力下,一个一直享受着大航时代巨大红利的国家被带到了灭亡。对崇祯税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崇祯继位时国家远远没到灭亡的地步,他手上还有很多牌可以打,首先他可以选择维持局面,

  • 古人是如何护理头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对头发十分重视,甚至把头发纳入伦理纲常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头发的打理应该也很重视吧?这个就不一定了,也要分不同的人群。首先我们知道,古人是很少剪头发的,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剪过几次头发,留的很长很长。这样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不好洗。在古代的官员,那拿汉代的官员来说,他们每个星期都有一天的假期,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