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第一位状元是谁?曾死谏唐太宗

古代第一位状元是谁?曾死谏唐太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36 更新时间:2024/2/7 12:02:47

唐初大臣孙伏伽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状元。孙伏伽在隋朝末年已经入仕,但只是一名小吏,后来慢慢升为法曹,负责处理刑狱案件。虽然隋朝就有科举,但状元是在唐朝设立的,此后孙伏伽参加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孙伏伽似乎也有帮助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因为该事件成功后孙伏伽被赐予男爵。孙伏伽为人正直忠诚,直言上谏,曾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对唐高祖进谏三策,还曾死谏唐太宗。下面就来了解下孙伏伽这个人物吧。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但是隋朝只有进士,并没有设置状元、榜眼、探花之分,所以到了唐朝才正式出现了状元。

由史可查的第一位状元便是隋唐时期的孙伏伽,孙伏伽是贝州武城人(河北故城县),出生隋朝,活动于唐代初年。笔试以及殿试均为第一名的成绩夺得状元。

隋朝:做过地方小吏,后升任万年县法曹(县级司法部门部长,相当于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

唐武德:顺降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弟。

武德末年,玄武门之变之后:赐男爵,食邑乐安(应与玄武门之变有关)。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拜大理寺少卿。

贞观五年(公元632年):因审判错案被罢官,不久被任为刑部郎中(刑部下属部门部长的秘书,有职权》,后再任太理寺少卿,转调民部待郎(即户部待郎,民政、户籍、财务部门副部长)。

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转调升职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贞观十四年后:升至陕州刺史(陕州最高行政长言,相当于地区级市长)

永徽五年《公元654):孙伏伽年老辞官。

显庆三年(公元658):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辞官后四年)。

孙伏伽为人正直,敢干犯颜直谏,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唐朝的头两位皇帝都他“教训”过。

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渊很是高兴,随即便颁布了大放天下的诏令。但是,不久之后,高祖突然想起来起义军的那些将领,这些人曾让他吃尽了苦头,他就想狠狠地处罚他们。

俗话说得好,有仇不报非君子啊,这些人得罪了高祖,高祖现在当了皇帝,自然是想怎么处置他们就怎么处置了,其他人也觉得理所当然,很解气。

只有孙伏伽站出来反对这件事,孙伏伽李渊进谏道:“君无戏言,陛下自己定下的法律和说过的话,自己也要遵守,这样百姓才能相信陛下,敬畏陛下,若陛下食言,不讲信义,要天下人如何相信您呢?”

不得不说孙伏伽的确是胆大包天,有著名谏臣魏徽的风采。高祖被孙伏伽“教育”了。

顿,而高祖的儿子李世民也同样被孙伏伽“教育”过。

李世民还未继位之前,经常南征北战,他就是凭借诸多军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从而夺得皇位的。可是这仗总有打完的一天,等李世民登基以后,基本上已经天下太平了,无仗可打的李世民手痒痒,就迷上了打猎,隔几天就要游猎一次。

面对沉迷于打猎的唐太宗,孙伏伽那叫一个失望担忧,生怕太宗走入歧途,荒废朝政。

某一天,太宗带看几个侍卫,又要去打猎了,出发之际,孙伏伽匆匆赶来,冲上来一把就拉住了太宗坐下那匹马的疆绳。孙伏伽苦口婆心的说:“陛下啊,打猎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危险了,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和百姓怎么办?希望陛下不要任性。”

此时的唐太宗正在兴头上,孙伏伽的话无异于一盆冷水泼在太宗头上,真是又扫兴又尴尬,还生气。太宗知道虚心纳谏是个好传统,也没冲孙伏伽发火,他温和的说:“朕今日无事,就想出去走走,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再说了,自朕登基以来,

一不贪恋女色,二不惊扰百姓,就算打猎也带了许多武功高强的侍卫,你就放心好了。”。

太宗说完就打算立刻出发,但孙伏伽并没有被他说服,他跪在马前:“陛下今天执意要出去,就请从老臣的身上踏过去吧!

太宗被孙伏伽气得火冒三丈,当时就要把孙伏伽拖出去处斩。只见孙伏伽被几个强壮的武士抓住,但他依然面无惧色,还对本宗进谏说:“夏朝的关龙逢因为直言进谏被杀,微臣宁愿死也不愿意侍奉不顾社稷的陛下!”

谁知太宗听完孙伏伽的话却笑了起来,他说:“朕没想杀你,你是一个真君子,朕这是在试一试你的胆量呢!大唐有你真是天大的福分啊!今日朕就不打猎了,你的棋艺高超,不如就与联下一盘棋吧。”

从以上两次进谏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是不愧于百姓,不愧于国家,虽然他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依然值得我们尊敬。

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场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

武德五年,孙伏伽因上书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故孙伏伽能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书速止游措骑射,被采纳,贞观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辞官,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

孙伏伽力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拜侍御史时,自己先从朝中得旨,归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到来,合家狂喜而孙伏偏若无其事。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的事迹!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观音菩萨原本是男人?本是一位太子为什么成了女儿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很多古代小说里面,还有翻拍的影视剧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女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菩萨又是“普度众生”,所以对于观音菩萨是个女性的设定,很多人已经默认了。但是在最初的印度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竟然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位太子,这是怎么回事?那观音菩萨又是如何从男人变

  • 张清安是何方神圣?在四川自立为王,还册封蒋介石为威武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纵观我国上下5000年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国家的每个封建王朝多少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大多数都声势浩大。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后来取而代之的项羽,到了清朝还有太平天国等等。这些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残酷的封建王朝。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在太平盛世下的新中国,竟然还有人称帝

  • 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楚汉争雄时期人物的转世?一切皆有因果轮回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小编也算是看过不少历史故事了,自认为是完全掌握了古代人的那些脑回路,不会有什么能够让小编大跌眼镜的故事出现了。然而就在今天,小编看到了这一篇文章,那何止是让小编大跌眼镜,那简直要把小编的下巴都嘚磕飞了!不要觉得小编说的很夸张,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是什么,相信你会比小编还要夸张!小编看的这篇故事叫

  •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画的准吗?如果抓错人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时候没有相片,所以想要寻人、或者抓捕罪犯只能通过画像把人的相貌给大致描绘出来。不过通过画画的方式难免会出现偏差,不能保证画像和要找的人完全一样,那古人通过画像抓捕罪犯的成功率到底高不高呢?如果抓错人了怎么办?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难免会出现抓错人的情况,但此举主要还是靠熟悉罪犯的人,以举报的形式进行

  • 朝阳门内大街81号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朝阳门内大街81号为何是凶宅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的生活当中,似乎很多的鬼故事或是灵异事件都与住宅拖不了关系。而在我国的背景,就有非常著名的北京四大凶宅。之前上映的恐怖电影《京城81号》的原型就是北京四大凶宅中的一个,而且还是四大凶宅中最凶的一个。在这些凶宅当中都有着一些各种各样诡异可怕的故事,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北京

  • 古人喜不喜欢嗑瓜子?嗑瓜子有着怎样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网传只有中国人有嗑瓜子的习惯,当然这个说法不清楚是不是一定准确,但大部分国人对嗑瓜子这项技能的确都非常熟练。实际上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嗑瓜子,嗑瓜子这件事可以从宋朝开始说起。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多为葵瓜子、西瓜子还有南瓜子,在古代最先登场的则是西瓜子,这也是因为西瓜并非是本土水果,而是从国外传来的

  • 古代女性不背包男性背包?女性什么时候把包当装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原本只是一个原来存放物品的工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包的功能已经变的不仅仅是用来装东西,有时候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经济状况。包包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装饰品之一,就算没东西装出门也会背个包。不过在古代,爱包的并不是女性而是男性,早年包是体现男性身份的物品。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包在古代具有哪些

  • 古人为什么喜欢睡瓷枕?瓷枕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不理解,古人为什么会睡硬硬的瓷枕,这要是给现代人用肯定受不了。瓷枕最早出现在隋朝,到了唐朝瓷枕就已经变的十分流行了,而宋朝开发出了各种各样器形的瓷枕,还把瓷枕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图画、诗句都可以用刻、划、剔、印等技术呈现在瓷枕上,极具观赏性。那睡瓷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好处还是有的,只是现代

  • 假如明朝有红薯、玉米,是不是就不会被清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明朝的灭亡其实不能单纯的说是因为什么和什么,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话要说的,不单纯的是什么原因了,所以题目说的假如明朝有红薯和玉米这个清朝就不会灭亡了,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么为何这么说呢?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现在总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皇帝昏庸朝野腐败

  • 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一刻为什么等于15分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使用漏壶计时,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一昼夜共有一百刻,所以一刻是14.4分钟,到了清朝初年,更改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就成了15分钟。当然,中国古代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计时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古人会对时间非常看重。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人的计时方式,以及制定刻度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