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与孙中山有关的民国历史事件

盘点与孙中山有关的民国历史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2/10 5:11:37

兴中会的成立

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4年,孙中山前往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被通过。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与杨衢云、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积极筹建革命组织。2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宣告成立,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

这个章程更加猛烈的抨击了满清政府的腐朽反动统治,深刻指出满清政府“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现状,从而更加明确的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公开揭示了兴中会的反清宗旨。

兴中会成立后,积极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国外。1899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1900年孙中山派郑士良在惠州发动起义,史坚如在广州策应。兴中会还在国外设有许多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成立为中国同盟会。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会章共30条,以后经过修改、成为24条。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同盟会总理。黄兴被推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

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2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派遣黄明堂、关仁甫率四百多人,潜袭广西镇南关,起义军很快占领鸡金山的三座炮台。清军以五千人兵力反扑镇南关,黄明堂坚守数日,枪弹告罄,在12月8日夜弃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

起义失败后,满清政府要求法国政府引渡在越南的孙中山,但孙中山已经先一步离开越南到达新加坡。满清政府又要求新加坡总督驱逐孙中山,但新加坡政府对此不予理睬。满清政府恼羞成怒,将革命军及帮助革命军送枪送水的群众全部屠杀,流血数十里!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意图扩充军队。

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1913年2月,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首次国会选举(4月8日国会首次召开),国民党得票最多,预备由宋教仁组阁。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两天后身亡,引发二次革命。结果为袁世凯以武力镇压 ,孙中山等流亡日本。

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1922年),1920年8月,爆发粤桂战争,孙中山扶植的驻闽南的粤军陈炯明部,回粤讨伐窃据广东的桂系。10月,占领广东,把桂系逐回广西。11月,孙中山在广东军民欢迎下由上海抵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史称“六一六事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虽然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国民会议运动(北上宣言)

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得到各派推举,重掌政权,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宣告成立。此时,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924年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孙中山也于1924年12月31日到达北京。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勋复辟简介张勋复辟的过程张勋复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勋复辟简介:张勋复辟的背景是什么?张勋复辟的过程是怎样的?张勋复辟的结果如何?张勋复辟有什么影响?本文马上为你介绍:张勋复辟简介张勋复辟又称溥仪复辟,是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

  • 重庆大轰炸持续了多久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对日战争。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

  • 孙中山推翻清朝的历史过程孙中山为什么能推翻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中山推翻清朝的过程在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了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次起义,都失败了。。当时清政府训练的北洋军和新军战斗力是相当强的,接着清政府镇压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激起民变,清政府急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此时,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加之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

  • 宁汉合流简介宁汉合流主要内容宁汉为什么合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宁汉合流简介:宁汉为什么合流?宁汉合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宁汉合流有什么意义?本文马上为你介绍:宁汉合流简介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的实质是中国国民党各个派系的暂时联合,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宁汉合流后的政府,仍

  •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简介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

  • 紫石英号事件简介过程紫石英号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紫石英号事件是怎么回事?紫石英号为什么会闯入中国长江海域?中国军队炮击紫石英号过程怎么样?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紫石英号紫石英号(HMS Amethyst )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护卫舰,属于黑天鹅级护卫舰(Black Swan-class)。因为1949年在渡江战役打响前夕在长江水域与解放军相

  • 抗战中日军轰炸中国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电影《大轰炸》即将在10月下旬的26日与观众见面,剧情讲述的是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实施了六年零十个月的无差别轰炸期间,重庆市民向死而生、乐观坚强的抵抗精神以及年轻的中国飞行员与日本航空兵展开殊死激战,保家卫国血洒长空的英勇故事。那么除了重庆大轰炸,在抗日战争中日军还轰炸

  • 二次革命简介二次革命起因过程和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二次革命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二次革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说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简介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

  • 南京保卫战简介南京保卫战过程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南京保卫战是怎么回事?南京保卫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南京保卫战过程怎么样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了?南京保卫战简介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

  • 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下文。先来说说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飞夺泸定桥简介飞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