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那么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那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66 更新时间:2024/2/19 21:17:17

燕王朱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然而事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犯了致命弱点:心慈手软。他的军队有好几次能够把朱棣消灭,却最终都丧失了。原业,建文帝为了防止自己背上一个杀叔的罪名,下令不许伤害自己的叔叔,结果在对燕王作战时,朱允炆的这道命令让朱棣多次化险为夷。

4年后,朱棣的大军攻陷了京师,燕王成功篡位,是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则在战乱中突然“失踪”了。

有人说他死乱军之中,因葬身火海而尸骨无存。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见到宫中起大火,急忙派人前往灭火救人,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大火熊熊蔓延,建文帝葬身火海。于是朱棣下令厚葬建文帝,并且辍朝三日表示悼念。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其他资料中都没有记载过建文帝的殡葬仪式,谁也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寝所在。

而更多人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在南京城破之时已经走密道逃走了,最后出家当和尚了。有野史更是详细地记载,在朱棣兵临城下时,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老太监给了一样东西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留下的密匣子。老太监说,这是明太祖的意思,说是如果以后皇帝遇到了危险的话,那么就打开这个匣子,里面自有解决的办法。而建文帝打开了匣子一看,结果发现里面放着袈裟,度牒以及剃度刀,同时,还有一封信,里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领悟到了太祖的用意,于是他二话没说便把自己的头发剃了,然后潜逃出城来。

而建文帝的皇后在他逃跑之后为了掩护他,才命人放火烧城,自己自焚而死,结果第二天朱棣攻入城里之后,误以为是建文帝自焚。

那么,朱允炆从南京城里逃出来后,又逃到了哪里去了呢?有说法是,他几经辗转来到了福建泉州,最后逃往了海外。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借口,实为寻找建文帝。

但从此建文帝下落却成了不大不小的谜团。

直到600多年以后,事情才有了新的转机。2008年的1月的一天,一工程施工队人员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

考古人员听闻后,马上赶到了现场,大家一看都惊呆了: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宫,地面上散落有鱼形状鱼纹和龙形石脊的构件,舍利塔上的一处碑文还刻有“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粗步推断,可以得知墓主是一位高僧。

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不由得惊喜若狂。打开棺椁之后,但见里面座棺椁坐北朝南并列放置,大棺椁在6吨左右,而小棺椁在4吨左右。后经专家考证得出,这座墓葬属于明代早期墓葬,棺椁内的尸体已经腐烂,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只剩下了两副骨架,但是在墓主人身上的衣着装饰上,考古人员读出了很多的信息。专家终于给出了一个惊人答案:这是建文帝的墓。

专家给出的理由是:第一,碑文上的“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中,“圆明”或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也指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是孙辈,与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沧海”有神州一统的隐喻,“珠”暗指“墓主姓朱”,那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墓中的装饰很奇怪,该墓的前面两边各有一条闭嘴龙。这也是明代墓的标志。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这跟和尚有关。墓的规格显然不是普通官员能相比。此外,墓的朝向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这个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郑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诏郑洽的后裔。

第三,建文帝死前流落于宁德金邶寺的依据还有明代九龙袈裟,这件袈裟应是曾做过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时匆忙披上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消息传出,世人为之哗然。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考古也一直执续深入地进行着。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2014年,专家们又给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体线图:建文帝出亡走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温州港停靠并曾上岸过。然后继续南下,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福宁的大京千户所。

后来战事来的太快,郑和的10万楼船水军已经到达,两军交战,建文军败绩,建文势力通过三都澳撤向宁德(今蕉城)腹地。而建文帝死后便安葬在了宁德金邶寺,这个观点还是有些可靠的,读者您以为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强大的金国比宋朝还早灭亡几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大金国志》卷24)某种程度上说,金国是亡在了这句话上。他们始终过度轻宋。本来金国已苦于蒙古,1213年成吉思汗大举南下,金国黄河以北的广阔郡府,只保住了中都、真定、大名等11城(《金史宣宗本纪》)。金宣宗屈辱求和,大贡金帛,换取蒙古退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这个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掌握在李善长手中。之后,

  • 纣王到底是不是一个残暴昏庸的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商朝的皇帝为商纣王帝辛。纣王到底是个怎样的君主?姬发为何要讨伐他?商纣王是一名十分喜欢打仗的君主,他先是对西北的黎氏部落发动了战争,然后又扫平了东南夷,虽然这两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商朝的国库却空虚了。后来,商纣王宠信妖妃妲己,大兴土木,兴建了许多亭台楼阁,供自己和妲己两人享乐。等到后来,商纣王

  • 廉颇为什么要逃往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第一大将。长平大战,赵孝成王派赵括替换老将廉颇,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军全被坑杀。赵国的国防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赵孝成王又羞又愧,只好再次起用廉颇,封廉颇为相国,食邑尉文郡,赐号信平君。燕王派相国栗腹出使赵国,以五百金为赵王上寿,与赵国结好。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经过长

  • 皇帝每天都穿着龙袍上传,那么龙袍需不需要换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皇帝每天穿着龙袍,那么古代皇帝的龙袍需不需要换洗呢。首先古代天子就是代表着上天之子,肯定是不同于普通人的,在古代那都是比人不可以仰望的,既然这不同于凡人,那么用的东西肯定是普通人想不到的,就说皇帝穿的龙袍,那都是有着严格的限制和选材,一般都是用上好的丝绸,还有就是上面的图案也很讲究。皇帝的服装有几个

  • 古时的粟特人是现是什么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粟特民族逐渐和波斯人、突厥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人的祖先。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

  • 古时男子二十岁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

  • 武松是什么地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清河县。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在《金瓶梅》中也有登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2、他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

  • 古代中郎将是一个什么官职,起源于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郎将起源于西汉,废于宋代。自然见到回应很对人都说中郎将起源于秦代,但实际上 是错的。秦代并无中郎将的官职,而仅有中郎职,此职是专业叫法陪侍在皇上窗框的人,而在秦代能得到这一头衔的与此同时有千余人之多。直至西汉初期设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而其三署的最大头领就号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此后中

  • 24节气的顺口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二十四节气歌版本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版本2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