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正卯怎么死的

少正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057 更新时间:2024/1/6 17:22:35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据说少正卯能言善辩,还曾开办私学,招收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把孔子的学生都给吸引了过去。孔子评价少正卯,说他集结了五种恶劣的品性,而且有惑众造反的能力,这样的人不可不杀。而少正卯最后也是以“君子之诛”被杀。当然孔子对少正卯表面的说法如此,实际上背后还有令一层意思。很多人怀疑少正卯的死可能和孔子有关,其中的真相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孔子一生都在主张要讲礼,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温良恭俭让,但在史书里,他却杀了一位叫少正卯的人。

少正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孔子为什么会杀他?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说孔子杀少正卯完全是公报私仇——少正卯也是个教育家、民办校长,在孔子收干肉教学的时候,少正卯也在搞教育,而且教学方法很有一套,把孔子的弟子们都吸引过去了,是孔子强劲的竞争对手。哪怕孔子凭借努力再招收满了学员,也会又一次被少正卯的营销手段吸引得统统转学,造成三盈三虚(只有颜回一直跟着没走)。孔子门庭冷落,很郁闷,心里更恨透了少正卯,等他终于在鲁国当上大官,就找借口杀了少正卯。

这个说法出自《论衡·卷十六·讲瑞篇》:“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不离不弃二人组,孔子与颜回

此言一出,孔子的形象更找补不回来了,杀少正卯,也成了他声誉中最难洗白的一点。

那么,咱们朔本追源,来看看孔子和少正卯到底是怎么在史书上“发生”关系的。

关于孔子的资料,首推《论语》《礼记》,但这两本典籍都并没有出现少正卯其人,孔子在此时也就没法跟少正卯产生一点联系。

其次看《史记》。《史记》把孔子作为圣人推崇,作为最高官职也只是鲁国“代相”的孔子,却被列为了《史记》里的“世家”篇,与有世代传世的诸侯地位相等,可以说司马迁对孔子“造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推波助澜。

就在《史记》里,少正卯出场了,而孔子确实杀了他。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史记·孔子世家》说,在鲁定公十四年的时候,孔子56岁了,这一年,孔子升官了,从掌管典狱诉讼的大司寇升为代理国相。

严格来说,鲁国当时并没有“相”的概念,而是“四司”。鲁国那会儿掌握大权的三桓家族,季孙氏任司徒,叔孙氏任司马,孟孙氏任司空,臧孙氏任司寇,孔子就是在臧孙氏落败以后成为大司寇的。国相概念,大概是学习晋国和齐国制度。

孔子一心想成为在国内有话语权和能伸手管一管的人,终于当上了上卿,于是孔子露出了开心的表情——“有喜色”。

有人说,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孔子真是小人得志,当上大官就乐不可支,何况,不是君子不喜形于色吗?

孔子的喜色,喜的确实是当上大官,但当上大官以后的工作,旨在施展政治主张、为鲁国大治,而不是可以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模式自此开欺压路线。君子乐,然后笑也,孔子喜的是能施展抱负,维护秩序。

不过,弟子里也确实有偏古板的人,一本正经的地跑去问孔子:为啥你开心你就表现出来?

孔子解答,“我开心的是可以为大家办事了啊”。接下来,孔子开始办事了——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从《史记》里可知,少正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并且知法犯法,有乱政的行为,至于怎么乱,乱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史记》突然失语了。而杀了少正卯以后,鲁国也并没有马不停蹄地繁荣昌盛,而是等孔子继续在鲁国当了三个月管事,做了一系列优良措施,鲁国这才大治。

那么可以说,杀少正卯是开了个治理鲁国的头,少正卯只是一个典型,被抓来类似于“借你人头一用”,用以杀鸡儆猴。

《史记》里是追究不出来什么细节了。那么,再看另一本研究孔子跳不开的书——《孔子家语》。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孔子家语》里,前面和《史记》没差别,孔子升职了,很开心,那位不知名的“迂腐”弟子,改成了子路,然后孔子又解释了一通为什么高兴。

接着,孔子开始动手杀人: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孔子刚升官7天,就在朝堂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不仅如此,“残忍”的孔子还把少正卯的尸体放在朝廷上让猴子们围观了三天,以儆效尤。

可能弟子们都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于是派出学生里口才最好的子贡去问话:“少正卯在鲁国也是个名人了,老师你才当政几天就杀了他,会不会有点失策啊?”子贡问得很委婉。

孔子解释,说“来来来,我给你说说我为啥要杀他”。于是孔子一连串举了五种作恶多端的行为,而少正卯每条都中,简直是恶贯满盈。不杀他,朝廷就不会安稳。末了,孔子还举出跟自己一样杀人的一堆代表,比如,商汤是圣王吧,他杀了尹谐;文王呢,也杀了潘正;周公大贤,还杀了弟弟管叔蔡叔;姜太公也杀了一个叫华士的;管仲、子产这种古之遗爱,当政期间也纷纷杀了人。足见,杀人不是问题,你想治理好天下,恶人总是要杀的。

按《孔子家语》的,问题其实也不大,少正卯是恶人,孔子也解释了杀他的理由。

《荀子》也写了这段事,和《孔子家语》相差不大,唯一的区别是,《荀子·宥坐》里说,子产不仅杀了一个人,还杀了郑国一个老喜欢钻法律空子的邓析

《孔子家语》和《荀子》关于这段内容,谁的记载更早,还真说不清。《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未定,《荀子》里更是有荀子和他弟子们增补的内容,所以,保不准谁抄了谁。

再后面就是东汉王充编的《论衡》等书,继续扩大这件事,把孔子杀少正卯补出了更久远的原因——俩人在当乡村校长的时候就是老对头。

那么,咱们系统剖析一下这种渐进层垒的“史料”。

首先,子产根本没处理邓析,真正杀邓析的人是郑国另一个贵族,驷歂。“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左传·定公九年》。

其次,关于孔子的残忍做法,也很值得申辩,因为不太可信。

以礼治国的春秋有个著名的礼,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大夫级别的人都是贵族,要点面子的,即使犯了很大的错,也不会让那些“刀笔吏”去对他们拷问。正常的做法,都是让他们自己自杀,属于有尊严的死去。这一点,整个春秋历史都在执行,可以作为例证。

同样在《孔子家语》里,孔子对“刑不上大夫”专门做了一通解释。

那是弟子冉求有一次问孔子:“都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那大夫犯了法就不治了吗?庶人就可以完全不用礼了吗?”

孔子说:“不是这样的”,然后解释了一通为啥设置刑法,以及大夫如果犯了重罪是怎么处理——“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如果犯了大罪的,就让他自己对着北面拜了以后自裁,国君不会派人去抓着他引颈受戮,那样太难看了。

连派人去杀都违礼,孔子既是礼的维护者,又特地解释了“刑不上大夫”的操作方法,却又激烈地杀了少正卯而“尸于朝三日”,这不是太矛盾了吗?

再者,孔子“杀人”后列举的那一堆“名人杀人事件”,除了周公诛杀管、蔡确有其事,其他的都不见于正规史书。这极有可能只是百家争鸣时期,各家为了力证自己有道理、有说服力而套用著名人物编的故事。

假如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而且做出这么难看的操作,其他政敌还不抓紧机会大写特写,把以“礼”上台的孔子以“违礼”攻击下台吗?要知道,孔子在鲁国出道当上大司寇,可是挤倒了鲁国老贵族臧孙氏,属于蹿升空降式人物。后来孔子又将那些平民弟子以跨越当时阶级的方式带进鲁国政局,分别安排在三桓家中当官,占了不少原本属于其他贵族的资源。如果他敢如此违背当时惯例,早被蛰伏的政敌轰走了。

另外,孔子一贯的行为准则也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准确地说,孔子不是个喜欢杀人的人,也绝不是个会靠杀人来“震慑”朝野的人。

这么说是有证据的。

孔子老年时,三桓家族最牛的季孙氏族长季康子曾去请教孔子怎么当政,季康子有自己的想法,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我想杀个无道的人,把国家整到“有道”上来,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你当政哪里用得了杀戮?你自己行为向善去引导民众向善就可以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就像风,底下小老百姓的就像草,风怎么吹,草怎么倒,这不是草的问题,而是风的问题。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看,孔子是反对杀人震慑法的。

虽然孔子一辈子都在“为统治者服务”,但孔子的治国理念向来是,领导们先做好自己,百姓再跟着怎么做。因为百姓的行为准则,是像小孩效仿大人一样,完全根据领导者指示的。同样一批老百姓,生在舜时期就是顺民,生在纣时期,就变成了举大旗造反的人,这哪里是百姓的问题?是统治者的问题啊。

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都是这种理念而产生的治国言论。主要在导,引导,而非杀戮。

季康子的问政,就是对孔子杀少正卯最好的反证。

最后,说说被杀者少正卯这个人。

少正是一个官职,那么“卯”才是他的名字。然而,当你查阅了春秋官职会发现,鲁国根本没有“少正”一职,那么也不可能有少正卯这个人。“少正”是郑国的官职,比如著名的子产就当过少正,“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那么脑洞大开地设想一下,少正卯这个名字,或许一开始就点名了真相——“卯”和“冇”同音,“冇”表示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少正,没有呀。根本没有这个人!

那么,这个不存在的人是怎么被孔子杀的呢?

他生于诸子百家之口,也死于那批编故事的人之口。而孔子作为儒家先师,完全是莫名被牵连进来的人。换句话说,诸子百家故事中的孔子,大多都是他们编造的孔子。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纪僧真是如何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纪僧真是南朝人士,他曾深受萧道成信任,等萧道成称帝后纪僧真也得到重用。纪僧真一生历经齐高帝、齐武帝和齐明帝三朝,并且皆得重用,立建威将军。纪僧真并没有显赫的出身,但他却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据古文记载,纪僧真举止有风姿,雅有士风,善隶书,不过纪僧真也并非十全十美,他也做过丢脸的事情。这次就为大家简单

  • 苏联元帅能力排名,揭秘苏联十大元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与德国一样,同样涌现出了非常多优秀的将领。就比如我们熟知的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等。但是苏联的优秀将领可并不只有这三位了。今天小编就在根据当年苏联的优秀将领做一个实力强弱的排名,看看当年苏联优秀的十大元帅都有谁。第一名 朱可夫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

  • 世界公认的十大元帅是哪十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各个国家,不论是法西斯阵营还是反法西斯阵营,都涌现出了非常多优秀的将领。相信大家对于咱们国家的开国十大元帅已经非常的了解了,那么今天小编就在世界范围内评出十大元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朱可夫苏联军事家,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指挥者。朱可夫几

  • 长孙顺德为何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长孙顺德是唐朝初期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五位。长孙顺德原本是隋朝后勋卫,后来投奔李渊,专门负责募兵。此后多次率军立下战功,李渊登基称帝,长孙顺德封为薛国公。长孙顺德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铲除李建成等人,助他上位。长孙顺德功名一生,却在晚年翻了车。他因居官贪贿,从而被免去官职,最后

  • 梅列茨科夫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苏联军队中有着很多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所说名气不是很响亮,但是能力一个个都是很强的。也正式凭借着这一批出色的将领以及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的奋斗,年轻的苏联才能够在战火的淬炼中屹立不倒,并且成为了世界级强国。今天小编要为您介绍的是一位叫做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的苏联元帅。虽说名气不是很大,但

  • 服部半藏是中国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日本的古装动作游戏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那就是一位黑衣蒙面的人在夜幕下极速的奔跑着,然后突然一个腾空一跃,顺势手中甩出数个手里剑。这些黑色的飞镖个个命中要害,数个恶人应声倒地。然后恶人的头目拔出长剑就冲了过来,蒙面人淡定的拔出背后的忍者刀,在电光火石之间,恶人头领倒地。这就是传说中的日本忍者,其

  • 唐朝大臣刘政会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政会是隋末唐初大臣,早年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政会投靠旗下此后立下诸多战功。李渊建唐称帝后,刘政会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结果刘政会不敌刘武周被俘,但他任然宁死不屈。获救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还被封邢国公,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刘政会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大,但他却有着令人敬

  • 火烧圆明园的凶手额尔金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腐败不堪,国力衰退,西方各国列强先后入侵清朝。1860年10月18日,举世闻名的大水法在西方列强的枪炮之中留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同时12兽首也流亡在了海外,就连圆明园这座极其奢华尊贵的皇家园林也被化为了灰烬。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此次灾难不是英法联

  • 纳粹德国27名元帅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无疑是战斗力最强大的存在,最初凭借着一国之力挑战整个欧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要跟德国军队中那些优秀的智慧管拖不了干系。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拥有着27名元帅,每一个都不是泛泛之辈。那么这27名元帅的结局都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巴夏礼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天,有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纵火,这次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这两个胜利者彻底的毁灭了圆明园。“这是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写到的一段话。看到这句话大家都会知道,这里面所提到的两个强盗指的就是英国与法国。那他们当时为何一定要焚毁圆明园呢?而这就要从一位叫做巴夏礼的人说起了。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