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有官不当为什么要经商

范蠡有官不当为什么要经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07 更新时间:2024/1/20 17:23:47

范蠡有关的传说有很多,他是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白手起家,最后发家致富的商人,还被后人称为“商圣”。当时范蠡辅佐勾践复国,以他的功绩来说,肯定能某得一个不小的官职,为什么范蠡有官不当却跑去经商呢?范蠡这套急流勇退的操作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不过可能范蠡的这个选择才是真正的智慧,历史上多少宰相只求一个善终,结果都不能如愿,范蠡成为一方富翁“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实在令人佩服。

年轻时看远

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名叫范蠡。出生没多久,范蠡的父母就相继离世,他由哥哥和嫂子抚养成人。

虽然青年时期的范蠡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但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常常佯装痴狂,独来独往,被乡人称为“疯子”。范蠡特立独行的名号很快传到了县令文种的耳朵里,于是他诚心相邀,以礼相待,打动了范蠡,两个人相谈甚欢,相恨见晚。

范蠡最初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目标是吴国,他很早就预测到位于东南的吴、越两国将有强盛崛起之势,但吴国已有孙武伍子胥两位能人,便改变主意和文种一起去了越国。

越国一位叫石买的大臣妒贤嫉能,向越王进谏:“一个拿自己的美色到处招摇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一个拿自己的知识到处宣扬的文人也不可靠。”越王于是没有重用范蠡,而是命范蠡对越国各地进行考察,熟悉国情,了解民意。

范蠡的离开其实也不是真的离开,只是为他以后辅佐国君积聚力量。

公元前496年,勾践继位,在文种的努力下,范蠡重回诸暨,而勾践也很赏识范蠡的才华,先是起用范蠡做大夫,后又任命他为上将军。

从范蠡的种种举动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灵魂的人。他不按常理出牌,在所有人看来,吴国似乎是越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对手,他却选择了处于劣势的越国,也说明他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人生。

或许年轻的时候,很低的天空让我们不能展翅翱翔,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纵然身处泥泞,也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就能在一次次飞翔中不断打牢自己的根基。

中年时看透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与吴军决战,被围困后,勾践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死战,二是请降。在当时,把危机变成转机,只有范蠡能做到。

在第一次求和失败后,范蠡提议可以行贿伯嚭,因为吴国伍子胥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臣,而太宰伯嚭贪财好色,把他作为突破口,或许能寻求最后一线生机。

会稽之围解开后,他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难关,勾践要入吴为奴,侍奉夫差。在入吴为奴的日子里,范蠡三施苦肉计,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勾践尝夫差的粪便这一出。

吴王夫差久卧病榻,一直没见好,勾践担心吴王病死,自己会性命不保。于是范蠡给勾践出主意:大王你不妨去尝吴王的大便,以表忠心,因为我已经推算过了,他的病能够痊愈。于是第二天,勾践果真按照范蠡说的去做。这让吴王夫差很感动,没多久,吴王的病痊愈,特地大宴宾客,而此时的越王主仆由奴隶摇身一变成了吴王的座上宾。不久,他们苦尽甘来,得以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为奴之耻,屡次想攻打吴国,但都被范蠡以时机不成熟进行劝阻。之后趁吴国虚弱,越王终于发动了战争,把吴王围在了姑苏山上,面对吴王的讲和,勾践几欲和解,却被范蠡拦下。他对勾践说:“如今越国灭吴,是命运给的机会,难道您真的忘了会稽山之辱了吗?”经此一役,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也实现了自己一代霸主的梦想。

此时的范蠡在越国已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他深知“福之祸所兮”的道理,当权力达到顶峰时,只有及早抽身,才能避免灾祸。临行前,他给好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大意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种离开越国。比较看重功名的文种想着这些年自己为越国所做的贡献,料想越王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结果被越王逼迫自杀。范蠡则由一个放荡不羁的名士变成谋臣。

虽然性格怪异,但范蠡的思想总是贯穿一种顺应社会、顺应自然、外道内儒的思想,这让他对事对人能保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这种体察人情练达、通透的姿态,让他懂得在人生巅峰之时全身而退,在进退之间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张力和尺度,不为名利所累,从而拥有自在而逍遥的一生。

老年时看淡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行至暮年,当所有的豪情和光芒都已随风而逝,功名利禄也将成为过眼云烟,这个世界上所能衡量的东西,此时都成了身外之物。这个时候反倒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更易勾起我们缅怀、记忆和珍藏。”

是的,当你看淡万般风景时,你也顿悟了生命的意义。对范蠡而言,他更愿意毫无限制地顺应自己的性情,去尝试一切新的冒险活动。

功成身退后的范蠡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他经商的第一站是齐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智慧过人的范蠡,虽然做生意对他而言还是头一遭,但他的“鸱夷子皮”名号很快打响了。齐王听说了他的事情后,慕名而来,请他出任齐国丞相,却遭拒绝。他散尽家财,分给当地百姓,然后带着家人悄悄迁到了离齐国首都临淄较远的陶地重起炉灶。

在陶山脚下,范蠡有了另一个名字“陶朱公”,他尽情施展着自己的经商才华,把过去治国治军的谋略都用在了商道上。

他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一份智慧,19年里他曾三次获致千万巨金,不过,他又将之全部回馈给了乡亲们。他的经商之道也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道理:见好就收,不要贪婪,否则不仅赚不到钱,还会失去很多。

人这一生,名利是我们的必遇关口,肆意追逐者多,淡薄待之者少。范蠡用自己的自在和洒脱告诉我们,当我们理智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宽度。

观范蠡这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他都干得风生水起。人生的大智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年轻时看远,不急功近利,才能活得自在广博;中年时,懂得顺势而为,温良恭谦,才能拥有通达的人生;人至暮年,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得一份清明的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成功的人生需要经营,范蠡成功人生的三重境界,愿你我都能拥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叔敖举于海是什么意思,他到底干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学时期,大家都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词语精炼,充分的表达出了一个人若想要完成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各种磨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流芳百世。文章前面还用了许多名人的事迹作为论证观点,有

  • 杨丽华为何在历史上与其他皇后众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丽华是北周宣帝皇后,后为皇太后,在隋朝时期就被封为乐平公主了。隋炀帝杨坚曾经很自豪的说过,自己能夺得天下,乐平公主功不可没。但是呢具体的功劳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我看来杨丽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作为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隋文帝杨坚嫡长女,就注定了她的一生的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物!隋代真是个很

  • 为何都说王莽是穿越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神秘之人,但是说到神秘就不得不提到王莽了,王莽为何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之一呢?因为就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候王莽在当上新朝的开国皇帝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就算是放在今天来说的话仍然使用,比方说土地国有化,币制改革,建立国营企业,计划经济政策,民主主义等等等

  •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城,为什么就能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很多“造反”出身的皇帝,想成为皇帝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前朝遗民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古代有人想要当皇帝,自然是要攻打下所有的城池,就算不是全部,至少也要大部分,这样一来大部分归降了,剩下的小部分也不怕他们再反抗了。然而在明朝的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只是把南京打下来了,为什么他就能

  • 胶鬲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学时期,大家肯懂都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确实,人生就是这样的这些名人能够流芳百世不正是因为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神吗?下面为大

  • 袁枚为什么叫随园老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枚是清朝中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有着随园老人之称。纵观袁枚一生,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重视生活情趣的人,无论走到哪都有很多诗情画意的想法。袁枚在乾隆四年中进士,但此后的仕途之路却算不上顺利,好在袁枚天性潇洒,既然官场不如意便选择辞官隐居于小仓山随园,并且招收了很多喜好诗词的弟子。袁枚60多岁时依然会时常

  • 朱祁镇钱皇后又瞎又瘸还没有儿子,为什么还能被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立皇后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皇后的人选一般来说也都得是出身好,相貌好,有才有德的这种,但是未必都是皇帝喜欢的。然而明朝时期朱祁镇的钱皇后却非常不一般,朱祁镇复辟之后,将当时眼睛瞎了,腿瘸了,而且还没有儿子的钱氏立为皇后,这很显然并没有在意一切的礼教看法,究竟为何朱祁镇会这样做,钱皇后

  •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实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社会的王朝清朝的晚期,中国已经慢慢的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了。好在清朝晚期出现了一批救国图存的能臣将领,他们之中最大成就且最有能力者有四人,也就是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以及曾国藩这四位被后世评为中兴晚清的名臣。那么,这四位中兴之臣对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哪些?谁的实力更强?贡献

  •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没想到竟是如此死法,真是太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只要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或者说中国的历史稍稍有些熟悉的话,想必都听说过《永乐大典》这部举世无上的巨著吧?这一部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书,而作为这部书的总编更是被称为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如果说以长度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的话,解缙不可能在历史上面留名。他历经朱元璋、朱允文、朱棣三朝,其文学上

  •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国家将亡之时必出贤良”,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每当一个朝代走向结束的时候都将会出现最后的辉煌时刻。这所谓的辉煌有很多种形式,可能是末代皇帝励精图治,企图进行改革。不过帝国早就已经病入膏盲,末代皇帝的改革,是一段注定失败的殇歌。除了皇帝,最后的辉煌也有可能是由臣子们谱写的。咱们今天就说说清朝的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