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本可被后人景仰,却做错一件事导致身败名裂

李斯本可被后人景仰,却做错一件事导致身败名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4/1/28 15:48:26

秦朝丞相李斯的一生实属可惜,他本可以享受后人对他的景仰,结果却是被赵高害的身败名裂。李斯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此后还大力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并且制定秦律,统一车轨、文字,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李斯却在秦始皇立的遗诏上动了手脚,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如果李斯没有这样做,哪怕他被赵高陷害,一样会得到后人的理解,可惜一步走错,就让李斯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对于李斯,太史公认为他本来可以成为大秦“周公”式的人物,彪炳于伟大史册,只是由于他的一念之差,才让他最后身亡名裂,与“大秦周公”擦肩而过,沦为历史的笑柄。

事实上,在秦国近四十年的从政过程中,李斯建立的功绩远远超过了文献中存有的那些概念化的记述,就像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也远远超过了汉代以来人们对他的片面化的暴政评价一样,其个中道理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勤政与辛劳实际上后人无法想象。

不过和嬴政的恶名是因为朝代的急剧变更造成的政治上判决死刑不同,李斯的悲剧式名声,更主要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观察李斯的一生,他的身上其实正好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普遍所具有的那种以利益投机为人生信仰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特征。精致利己主义者们从来都是一边在为自己谋取个人最大利益,一边在自掘埋葬未来的坟墓。

李斯不是一个历史笑柄,而是真实人性最成功的杰作。这是我观察的结果。

(一)关于背楚赴秦

李斯,是楚国上蔡郡人,该地原属蔡国,有500多年历史,也称古蔡国,后来才被楚国吞并。王立群老师在讲述李斯离开楚国为秦国效力,说他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时,首先应该考虑这个历史原因,即当时李斯心目中是不是已经接受楚国作为他的祖国的问题。

李斯年轻时在乡里当文书,是个没官位品级的小吏,但这替上司卖力干事的工作即让他训练出了能文善书的出众才能,又让他有机会洞察官场中的学问,促进他树立超越那些随意使唤他的那些庸官们的志向。

观察一个人,就首先应该考察他的志向品味。

至于他的志向,《李斯列传》里开始就提到他那著名的“老鼠哲学”,这个哲学至少反映了三点:

一是李斯急于出人头地,不甘居庸官之下任人驱使;

二是他没有表现出济世救民的仁义之心;

三是他羡慕的是仓鼠,仓鼠再优越也是老鼠,可见李斯为了个人目的,是可以不在乎名分甚至不择手段的。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的士人,是很重视名分的,比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鲁儒不食鲤”等。

那么羡慕仓鼠的李斯终其一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正好可以从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与功过得失,领获很多的人生感悟。

李斯想出人头地,就去拜在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大师荀子门下学习,然后才决定去秦国寻找机会。

这个决定应该与荀子有关,因为荀子游历过秦、楚、赵、齐等诸强国多年,对当时各国了解得很透。

荀子的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比孔、孟更贴近当时社会现实,他赞同尊王称霸和政法的威惩作用。

李斯去秦,《史记》中说是李斯自己的决定,那他之前为什么不直接去秦国呢?太史公实在不应该忽略荀子对李斯出道之初作出这一决定的决定性影响。李斯实际上也是从荀子这儿拿到了一张“双一流名校毕业生”的烫金名片。

前面已讲过,王立群老师认为李斯背楚赴秦,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把他与韩非比较,认为韩非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事实是这样吗?如果细究历史背景,其实不应该这么简单比较。

李斯是蔡国的亡国之民,李斯若不认楚国为祖国,也可以理解,这点且不说。再则,和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不同,李斯是楚国的底层平民,韩非不可能不维护韩国的根本利益,因为韩国的生死存亡就是他的根本利益。而李斯却不是,楚国亡不亡都不影响他的根本利益,他不必把自己的前途命运绑架在飘摇欲坠的楚国王权上。是利益关系的深浅程度,决定了韩非和李斯对各自国家的忠诚程度。

李斯的前辈、楚国的屈原伍子胥就是例子。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所以屈原会为自己的根本利益殉身,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受到楚王残酷迫害的伍子胥磨肝沥胆也要以楚国为仇敌,谁又会谴责他不爱国呢?

所以反过来说,要理解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只是对国民精神上的绑架与空谈,更是国民利益上的共有共享,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有长久真实、深层的生命力。楚国王权若能对百姓开明公正,广用人才,伍子胥、李斯也不会离开楚国。

(二)关于背吕投嬴

李斯到了秦国,正逢秦庄襄王病薨,嬴政年少,秦国大权掌握在太后和吕不韦手里。

要想在秦国实现抱负,找准起跳的平台非常关键。嬴政与太后深居秦宫,李斯是很难见到了,他没有例外首先投到了广揽宾客的吕相国门下当了一枚门客。当门客察言观色是他这时候的特长。

然后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了,李斯通过吕不韦的关系得以接近嬴政,取得嬴政的青睐。李斯据说还向吕不韦推荐了嫪毐,帮吕不韦暂时解决了太后那边的麻烦。

结果呢,李斯通过吕、嫪之争,一举搞掉吕、嫪(包括太后)两大宫中权力集团,让自己成功登上秦国丞相之位。

不管这个过程是不是李斯当初预谋的,李斯有没有蓄意坑害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吕不韦,这场大争斗的最主要受益者就是嬴政和李斯。通过这一串惊心内战,李斯这个外来客卿和初理政事、幼年在外饱受苦难的嬴政的心从此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李斯替代吕不韦登上丞相大位若如螳螂捕蝉,李斯可曾注意到旁边还停有一只黄雀,一直在暗中紧盯着他?

精明的嬴政又是否仔细想过,李斯先不能保他的国家楚国,后不能保他的旧主吕不韦,未来又是否能忠心耿耿地承担重大遗命,保他嬴氏的帝国江山呢?

一个人忠诚的品格真的是骨子里的,与才能和是否亲近无关,通过细微末节更能窥察出来。忠诚比能力更重要,能力强、表面亲近而内心不能精忠的人,就不能让他承担关键时刻需要依靠绝对忠诚才能完成的重大使命。

同为秦国名相,李斯和吕不韦相比,李斯偏向于“文”质,投靠强秦兢兢业业地辅佐嬴政,嬴政一死他就不能独自面对重大挑战;吕不韦更显“豪”气,从破落户异人身上开始投资,一生克艰度难,直到老年被贬到外地仍壮心不已。

他们最后都被自己扶持上台的主子赐死,李斯临死贪生,想回上蔡家乡遛狗,吕不韦却是宁死不辱,人生境界大不同。

(三)关于背嬴随赵

自从得到嬴政青睐开始,到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各国,然后又以销金筑城之威,打造万世帝国,李斯逢上的是千年难遇之机,历史上真是少人能与他相比。嬴政是李斯一生中最大的恩主,但是李斯真的做到了对嬴政忠心耿耿吗?

这答案大家也都知道,嬴政一死,李斯就背叛了他。掌握丞相绝对大权的李斯竟然屈从于赵高的诳惑私改遗诏,“废适立庶,变易神器”,可见那只黄雀拿捏李斯命门弱点之准狠。然后二世、赵高乱国,直接导致秦国迅速灭亡。

但是以秦国之无比强悍,为什么会迅速消亡呢?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也是李斯埋下的大雷,那就是郡县制的改革,它先已从内部消解帝国的基础。

李斯当初提议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时,淳于越就向秦始皇指出了危险所在,“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些危词都被李斯驳回。结果呢?陈吴卒起,天下景从,项羽直捣秦宫,淳于越的预言全部应验,这不是李斯害了大秦基业吗?郡县制是好,能解决帝国远忧,但突然取消分封制,若各地骤起近忧谁来出头担当?

坑秦者,实李斯也。

李斯、陈吴、项刘这三拔埋葬秦国的人,都是楚国人,“亡秦必楚”谶语成真,也可以算是从李斯这儿就开始的吧?他们由内而外,一浪高过一浪猛烈冲垮秦国。李斯也许本无心坑秦,奈何大秦帝国真的就是坑在他的手里。

想当初青年嬴政以非凡气魄召回客卿李斯,让其一生实现抱负飞黄腾达。李斯听从赵高诳惑赐死扶苏,可以说是对嬴政临死托诏的深深辜负。大义不论,能辜负这么厚恩于他的嬴政,李斯还有什么人不能辜负呢?秦始皇真是看走了眼。

李斯年轻时就开始在官场中混,到秦国后顺风又顺水地从了近四十年的政,成为了一个职业政治家。而职业政治家,往往是最没有灵魂的,他们只谙熟于官场规则,最擅长于政治表演,无感于真实的民生大义。

李斯在权倾大秦帝国的时候,其实并没忘记荣极必衰这个道理,远的不说,近的他的恩人吕不韦的下场他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问题是,对权势地位的深陷贪恋,让他看不清个人危机将从哪儿到来。他以为只要改诏后对二世忠诚,就能换来和对嬴政忠诚一样的结果,结果祸由此起。

李斯在狱中怪怨二世无道抛弃了他,他一生背叛和处理掉的人又少吗?他把韩非送进狱中毒死同门,他提议“焚书”毁灭祖师爷的儒家经典,他参与坑杀方士,他看着灭掉楚国他的家乡……

李斯之死冤吗?不冤,他的坟墓是他自己早已掘好的。李斯的悲剧下场,也仿佛是古代许多以法治国的改革派权臣们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英拉并没有结婚,为何却有个16岁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泰国的前总理英拉也是非常非常传奇的一个人,关于她在政治上的东西我们今天不说,我们来说说关于她的八卦吧,话说这个英拉是没有结婚的,但是她却有一位16岁的孩子,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这个孩子又是哪儿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解谜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泰国前总理英拉今年已经52岁了,的确一

  • 班超为何被称为班定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班超是东汉著名军事家,班超一生最有名的成就便是他投笔从戎,出使北匈奴和西域,在31年中收复了50多个国家。实际上班超并非出生于将领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当时显贵和儒学之家,班超也是博览群书,口齿辩给。但他为了家国选择从武,并且立下如此成就,实在令人敬佩。历史上和班超有关的典故也很多,这次就为大家来介绍

  •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原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曹操的能力和成就,要比刘备、孙权高出很多,不过曹操的口碑却是三人中最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果曹操真说过这句话,那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不过曹操的原话应该并没有加上“天下人”三字,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演义中,多多少少贬低了曹操的人品,到底该如

  • 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所以历朝历代以来对待科举考试都是非常看重的,同时对于科举舞弊的行为也是严加审查的,一经发现都是处以极高力度的惩罚。就比如说明朝时期的才子唐伯虎,便是这项制度下的牺牲品。唐伯虎生来才华横溢,从参加科举时

  • 孙楚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楚是西晋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不过孙楚虽然有才,但为人比较傲慢,不怎么合群,对待自己看不上的人基本不会给好脸色。孙楚曾和多名同僚产生争执,好在他自我辩解能力强,最后司马炎也是难以判决。关于孙楚有一个典故,叫《孙楚学驴鸣》。实际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孙楚的另一面,说明孙楚还是非常珍惜、重视友情的,

  • 阎锡山有多吝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阎锡山,相信大家多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了,他有个外号叫做“阎老西”。那么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阎锡山在做事的时候非常的小气,待客也非常的吝啬。那么这是从何说起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么一个关于阎锡山的故事。在中原大战期间,各路军阀斗得难舍难分。阎锡山召集军事会议,商议对策。会议结束

  • 傅介子一生立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傅介子是汉武帝时期大臣,可能不少朋友了解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杀楼兰王的事迹,不过傅介子一生的成就还不止这些。傅介子是北地郡人,开国功勋傅宽的曾孙,不过傅介子能升官完全是凭借他立下的军功。当时汉朝和匈奴战事不断,对于西域各国来说如果站错队可能会有亡国危险,而傅介子则是狠狠警告了楼兰一番。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傅

  • 孛秃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都说草原游牧民族的民风非常的朴实,重情重义,这话倒是一点也不假。在历史上还就真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心底善良,而感动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人就是孛秃。孛秃亦乞列思氏,蒙古没落贵族出身,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再加上草原上连年征战,孛秃很快就穷困潦倒了。不过贫穷并没有让孛秃丧失了美好的品德,是金子总

  • 古埃及最美王后纳费提提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她是古埃及文明最美丽的王后,她在密室之中沉睡了3300多年才被世人发现。古埃及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最早形成于公元4000多年,在那个时候古埃及就拥有了完整的文字、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如今的埃及已经没有了千年前的光彩,只有着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国王山谷中众多过去的君王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本期小

  • 我国最后的三寸金莲老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缠足是从我国历史上宋朝之后流行的一种陋习,一直到了民国时期,依然还有一些闭塞地区的女子还有着继续缠足的陋习。如今已经105岁高龄的刘娘就是出生于民国时期留下来的最后一位小脚女性。她凭着三寸金莲嫁给了当地的权贵,脚成了她一生最重要之物,据说只有她的丈夫见过。刘娘出生的时候清政府已经倒台,中国进入了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