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宰相姚崇用什么方法治蝗

唐朝宰相姚崇用什么方法治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36 更新时间:2024/1/25 4:42:18

蝗灾是一种非常棘手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破坏粮食,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严重的话还会发生饥荒。在古代,蝗灾更是百姓的恶梦。在唐玄宗时期,河南、山东等地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蝗灾,百姓面对大量蝗虫来袭根本束手无策,后来宰相姚崇负责治理这道难题,在他的领导下,官民齐心协力终于是将蝗虫驱赶走,那姚崇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治理蝗灾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据悉,严重的蝗灾正肆虐东非,说是二十多年不遇,现已向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蔓延。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了预警,希高度戒备,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荒。

这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世界上发生频次较多的三大自然灾害,的确不容小视,其破坏力之大,自古以来就令人震惊。其始作俑者乃蝗虫,也就是蚂蚱,俗称"蚱蜢",药食两用昆虫,是有名的农业害虫之一,善于飞行和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以植物叶片为食,多则成灾。

我国历史上,因蝗虫产生的蝗灾亦不甚枚举,大唐时期有名的蝗灾就有发生于太宗时期贞观二年,玄宗时期开元三年、四年及僖宗时期乾符二年(875年)等年间,达四次之多。

这开元三年、四年的蝗灾,即公元715年、716年发生于玄宗开元时期的蝗灾,主要爆发于山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这连续两年的蝗灾,可谓蝗虫成云,铺天盖地,所过之处,庄稼尽扫而空。无可奈何的老百姓,有的在受灾的农田旁烧香、祷告,有的献上各式祭品,但就是不敢捕杀蝗虫。

以致史书如是云:"开元三年,山东大蝗;开元四年,山东蝗复大起,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此境令大唐朝野震悚,玄宗皇帝更是忧心忡忡:长期下去,如何是好?遂召集朝臣商议。

危急之下,时任宰相的政治家姚崇冲破重重阻力,力主捕杀蝗虫,果断治理蝗灾,使老百姓得以"躬耕于其田"。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姚崇治煌"。

一、姚崇其人

姚崇,字元之,公元651年出生于陕州,自幼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二十岁后开始饱读诗书,其灼灼才华得以夯实,从而"以文华著名",现有诗作6首存于世录入《全唐诗》中,代表作如《秋夜望月》、《夜渡江》等;文章有24篇录入《全唐文》,著有文集十卷。

姚崇年少时,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后凭自身实力考中下笔成章举,不久,授予濮州司仓参军,因管理有方迁任夏官郎中,后累迁至兵部郎中。

公元696年,正值武则天主政时期,因契丹李尽忠、孙万荣起兵作乱,入侵河北。时年45岁的兵部郎中姚崇据此提出了自己有条有理的军务处置方案,得到武则天赏识。

此乱平定后,武则天便擢升48岁的姚崇为兵部侍郎,后迁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名列宰相,俭朴持家的姚崇至此入列大唐重臣之列。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还位于儿子唐中宗,姚崇贬任为中州刺史。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后,59岁的姚崇被征召还朝,复任宰相,与名相宋璟通力协作,整饬朝纲,一时颇有初唐"贞观"之风,与当年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时称大唐"四大贤相"。

唐玄宗李隆基亲政后,姚崇再度得到尊崇重用,复拜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封梁国公,迁中书令。

由此,资历深厚的三朝元老姚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辅政才能,提出《十事要说》,倾力社会改革,实行新政,取得了卓著成效。

"姚崇除蝗"就是此间的业绩典范之一,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

由此,姚崇也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721年),七十一岁的姚崇去世,被追赠为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二、"姚崇治蝗"的困境

那时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尤其是煌灾,难度相当大,根本没有如今有效的防治蝗虫的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武器,就是在思想上也远没有今天正确的意识。

由于古人对蝗虫的敬畏,认为蝗虫是神虫(蝗神),使得人们普遍质疑"除蝗"的正确性。

即便在繁华的大唐,科技知识依旧匮乏,唐人亦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蝗灾"与日食等天文现象都是自然规律,不容反抗,若强力除去人们敬畏的蝗虫,必将受到天谴,不积功德,将受到更重的惩罚。

为此,老百姓对"除蝗"并没有多大积极性。

就是重量级的朝廷官员也多有反对的声音。大唐"山东蝗灾"发生后,最典型的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的拒绝"除蝗"和宰相卢怀慎对"除蝗"不愿担当。

时任汴州刺史、从三品大员倪若水最初在接到朝廷命令"除蝗"时,公开拒绝,以前赵皇帝刘聪治理蝗灾失败为由,质疑朝廷下达"除蝗"的命令是不正确的。

这在《新唐书》曾明确记载: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若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同为宰相的卢怀慎更不愿担当,遥相呼应,直言面对蝗灾这样的"天灾",应当敬畏,这不是人力可以战胜的,若执意除蝗,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朝野一时议论纷纷,令玄宗皇帝李隆基也担心起来:"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

在这样空前的压力之下,"姚崇治煌"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既有皇帝的忧心,又有重臣的反对甚至阻碍,更有老百姓的不认同……

姚崇要成功治理山东蝗灾有多难?不言而喻,简直难于上青天。

三、姚崇是怎样成功应对蝗灾的

困境并没有让姚崇止步,这位千古贤相以他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识迎难而上,逐一破除了治理蝗灾所遭遇的每一道难题。

面对老百姓对蝗虫的敬畏,质疑"除蝗"是否正确这一最大的问题时,姚崇果断采取了"夜间坑埋法",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带领老百姓在夜间焚火,在田土旁边挖一个坑,因蝗虫怕人,容易捕捉,捕捉到蝗虫后一边用火焚烧,一边就近掩埋于坑内。

此举不仅可以科学"除蝗",又体现为对蝗虫的人性化处理,得到当时的老百姓理解和拥护,认为这样处理蝗虫是恰当的。

更主要的是,蝗虫对庄稼的危害,老百姓也是明白的,若听之任之,势必会造成自身必然的饥荒。

"夜间坑埋法"让老百姓在心理上得到抚慰,一当在"除蝗"的思想认识上"解放"后,老百姓的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从而卖力地参与到应对煌灾的行动中来。

于是"夜间坑埋法"除蝗得到普遍推行,效果也日益明显起来。

面对汴州刺史倪若水和宰相卢怀慎跳出来"泼冷水",姚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应对。对汴州刺史倪若水予以正面应对,引导他必须带头除蝗。

姚崇根据倪若水的反对意见,采取"以己之道、还治其身"的方法,正面指出他不能以前赵皇帝刘聪除蝗失败的例子作比:刘聪弑兄上位是"伪主","除蝗"的失败是显而易见,而当今玄宗皇帝李隆基是以太子之位名正言顺上位,"除蝗"怎会失败呢?如果你倪若水不尽心办好"除蝗"工作,那"除蝗"失败岂不坐实你"借古讽今"的罪名?

非等闲之辈的倪若水听出了姚崇的玄外之音,当即吓出一声冷汗,不敢再反对,于是带头积极配合"除蝗":"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这在《全唐文》"报倪若水捕蝗牒"中就曾详实地记述了姚崇对倪若水的质问:

刘聪伪主也,德不胜妖;今之圣朝也,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言修德可勉,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馑,将何自安?对宰相卢怀慎的不支持,姚崇则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直面怒怼。

在卢怀慎上言"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时,姚崇当面"引经据典"地予以反驳:过去楚王毫不犹豫地吞蛭,终于治好了顽疾;孙叔敖果断地斩蛇,从而降下福报。如今蝗虫还可以驱除,若任它成灾,谷将被食尽,那时老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独自承担,不会推诿给你!

一番大气凛然的话语,显示了姚崇斩钉截铁的有力声音和担责精神,驳得卢怀慎哑口无语。

面对玄宗皇帝犹豫不决及担心时,姚崇的举措则体现了政治家的魄力、水平和作为。

在山东蝗灾发生时,姚崇便向玄宗皇帝上奏:

《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心。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暝域,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由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由此"引经据典",托出"除蝗"之法,有力地说服了玄宗皇帝,得到玄宗皇帝的首肯,同意姚崇牵总"除蝗"。

后来姚崇面对玄宗皇帝的担心,又及时、耐心地奏报,予以解释:过去曹魏时期山东发生蝗灾,忍而不灭蝗,以致后来饥荒而人相食;后秦王朝时的蝗灾,草木被啮尽,以致牛马无食相互啃毛。

接着分析当下面临危急的蝗灾形势:飞蝗已遍地皆是,还会反复繁殖,而且河南河北家无隔日储粮,一无收获百姓就要流离失所,国家安危也在于此。况且灭蝗即或不能灭尽,也比留下来成灾患为好。

一番忠言比对,陈述厉害关系,让贤明的玄宗皇帝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去除了忧心,令姚崇全力"除蝗"。由此,在关键时刻,玄宗皇帝给了姚崇"除蝗"的定心丸,从而姚崇得以成功地完成治理蝗灾的使命。

"姚崇治蝗"可谓功不可没,是为记。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蚩尤复原图,上古时期真实的蚩尤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蚩尤,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上古时期九黎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也是牛图腾以及鸟图腾氏族的酋长。蚩尤有着兄弟81人,个个都有着当时超凡的本领,骁勇善战。原本是与炎帝为同属于一个部族,但后来因为矛盾而离开了炎帝自行发展。后来还与炎帝大战多次,将炎帝击溃。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抗敌手。最

  • 历史上薄巧慧为何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美人心计》中,薄巧慧虽然不是主角,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薄巧慧究竟有没有原型人物呢?答案是有的。历史上薄氏是汉景帝刘启的表亲,后来还成为皇后,但他们之间的婚姻算不上幸福,刘启对薄氏不怎么上心,两人也一直没有儿子,最后因为子嗣问题薄氏被废,导致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除的皇后。不过后人对于薄皇后

  • 王昭君复原容貌后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昭君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相信在很多人眼里,她应该是非常美丽的一种形象吧,虽然说我们无法见到真人,但是通过一些古代文献奠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还是对她可以说是充满了幻想的。但是王昭君的容貌复原图一出来,很多人可以说都是大失所望,完全没有他们脑海中那个绝世美女的形象了。1.王昭

  • 戴克里先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主要就是他那屌丝逆袭的传奇人生经历了。然而激进的治国策略却是贻害无穷,以至于到今天还有人为之争论不休。而在古罗马帝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位奉行高压控制的平民皇帝--戴克里先。生于乱世的平民之子戴克里先并不出身贵族世家,也不是来自意大利本土的公民。他

  • 黎笋是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道黎笋,这是越南历史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关于黎笋的发迹历史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么黎笋是如何做到在众多竞争者中爬上高位的呢?又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利的呢?见风使舵与不择手段是他的特点。与胡志明、武元甲等人不同,黎笋从参加队伍以后,一直在中南半岛地区工作,组织武装斗争,还曾多次

  • 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非常多的,后世人称呼他们的时候,都不是称呼他们的大名,而是用姓加一个子来称呼,比如孔丘为孔子,墨翟是墨子,朱熹是朱子等等。但是有一个人的称呼虽然也有子,却不是用姓,那就是老子李耳。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应该称呼他为李子才对,为什么大家没有这样叫,而是叫老子呢?提起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

  • 昭君出塞到底是名留青史,还是毁誉参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各校小伙伴都有所了解。一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事情,直到今天依然被广大国人熟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这期间一直有人将王昭君记录下来,无论是纪念还是评论,她都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其实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通过王昭君,可以展现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一名女子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起事件不

  • 龙且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项羽虽然为后世的很多人称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项羽本身还是有不少毛病的,他的脾气是真的不好,性格也没有办法支撑他成就大业。而在项羽的身边,虽然也是有很多人相助,可是这些人很多其实都是没有办法和项羽共事,最终离开他的,不过也有一直忠心于他的,比如龙且。而当龙且一死,项羽知道,自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是

  • 无心法师3青鸾和岳绮罗关系揭秘,青鸾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无心法师2》中,陈瑶就一人分饰两角,到了《无心法师3》,陈瑶再次出演两个角色,柳青鸾和刘玄鹄,其中刘玄鹄还是一个男性角色。不少网友好奇青鸾和岳绮罗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无心总是没办法得到真爱,也是令人心疼,到了这一世无心依然没有放弃寻死的想法,所以需要有人出面制止她。青鸾在和无心相处中,慢慢喜欢上

  • 鉴真大师简介 鉴真东渡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鉴真这个人是真的挺有说法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也知道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在自己传教的地方去世,也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也算是功德圆满,那么鉴真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十四岁出家为僧,鉴真是他的法号。他早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