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为何西汉时期杀婴现象严重

揭秘:为何西汉时期杀婴现象严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79 更新时间:2024/3/16 12:52:24

在汉朝初期,刘邦为了增加人口,推出了类似单身税的政策,所以百姓只能早早的就要把孩子们给嫁出去。到了西汉中期,因为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导致国库里的钱已经快不够用了。加上汉武帝对匈奴勤兵黩武,所以税收重点成了人头税,生的多交的税就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百姓出现了杀婴的情况,因为大家实在是要交不起钱了。而且在西汉年间,生出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也并不是很高,所以百姓一般也不忍心杀孩子,但高额的赋税只能让他们对现实低头。

西汉政权是建立在秦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上的,西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在赋税政策上作出了比较大的让步,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在西汉对的土地税上面,由秦朝的“三分取其二”降低到十五税一,后改为三十税一,文景时期曾有十数年免田赋。”期望以此来缓解此前激烈的阶级矛盾。

西汉政府减轻土地税,必定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为了弥补在土地税上的损失,所以在人口税方面对百姓的压力就显得特别的沉重。西汉的人口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赋,一种是算赋;口赋是针对孩童征收的税收,算赋是成年人缴纳的赋税,一般口赋从七岁开始缴纳,截止十四岁,此后就是缴纳算赋。土地税对于无地者而言,可以不用缴纳赋税,但是人口税则与之不同,即便你是赤贫之身,仍然要缴纳税金。

汉武帝执政的一段时期,将七岁征口赋提前至三岁,同时在数量上又有所增加,所以导致当时很多人一出生就面临要交口赋的压力,这对贫苦农民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担子,以至于很多人在孩子刚出生就将其杀死,以逃避重税。在西汉生孩子你至少要面对以下的问题:

其一,超高的死亡率

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由此,可见在古代生孩子的风险有多高。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样的数据:在1936和1938年,中原十八省婴儿的死亡率分别是百分之十五点六和百分之十六点八,其中绥远省竟高达百分之四十三。这是几十年前的数据,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医疗的落后,在当时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其二,逃税杀婴

残酷的封建剥削使百姓不堪压力,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在古代纳税的重要依据就是看你家有几口人,称为人口税。谁家的人口多,纳的税就多。这种人口税的压力,到了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高峰。雄才大略、穷兵黩武的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就把这些军队的支出转移到了百姓身上。卫青霍去病在前方威名赫赫之时,不知道在汉朝普通的百姓中间有多少人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孩子,为的就是逃避那二十三钱的人口税。前方的大胜与后方的残忍杀子,这些对比中画面我不敢想象!

这种人口税,从之前的二十钱到现在的二十三钱,征税年龄也从七岁提前到了三岁!《汉书贡禹传》记载: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杀。在《后汉书》中同样有记载: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杀子之盛。

其三,封建迷信

在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即使你逃过了前两劫,有时也并不安全。在《史记》中记载:家产子,必先占吉凶,后乃有之。生孩子看吉凶,这在古代也是婴儿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生死考验。“武威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生日着,悉数杀之”,类似这样的记载我们在《后汉书》不难发现。在现在的非洲某些部落还有这种情况,比如他们会杀掉第一个孩子;会杀掉先长上牙的孩子,认为这不吉利等等。

总之,医疗的落后、封建迷信以及帝王的个人因素都是人口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医疗和迷信是时代的局限性,与人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赋税等帝王的人为原因就让人很不舒服了。毕竟,相比于文景时期,武帝时期的百姓真是太不易了!

所以,西汉虽然在土地税方面给百姓减轻了压力,但是却加重了人口税的负担,百姓的生活仍然是比较悲惨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官员是怎么休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西汉,官员的工作休假周期为五天。《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官员工作四天后,第五天可以休息去洗澡。不过这句话可不是五天才能洗一次澡的意思,沐同休,有休息之意。到了东汉,这个休假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史记·百万君传》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其意思为官员在休息日不光可洗浴,还可探望亲人。

  • 骷髅塔到底有多少颗人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某个国家或某地区的名胜,人们头脑中涌现出的多半是一些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实,一些“丑陋”的甚至“恐怖”的地点也可以因其特殊性而被后人瞻仰。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尼什就有这样一处“另类”名胜——世界上惟一一座用真人的头骨做成的“骷髅塔”。“骷髅塔”其实是一个四方体的土坯

  • 唐朝人一般喝什么酒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唐代人的日常饮食中,酒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聚会、婚庆、会友,都离不开酒。一般来讲,唐代生产的酒主要为米酒、果酒和配制酒这三种。其中米酒的产量最多,饮用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一、米酒米酒又称谷物发酵酒,是通过将谷物蒸熟后拌与发酵粉置于缸中,密封,待发酵一段时间后便能成酒。唐人酿造的米酒又分为清酒和浊酒。

  • 尸鳖没食物的情况下可以活过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尸蟞是什么 盗墓笔记第3集中,在水道探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生物,尸蟞。根据三叔介绍他们是以腐肉为食,是一种小昆虫。那么世上真的有尸蟞这种生物存在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尸蟞的一些资料。尸蟞是一种虚构的昆虫,感觉很像龙虱科和水蜈蚣的结合体,前足特别的锋利有力,个头大,喜阴暗,

  • 明仁宗暴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仁宗继位还不到十个月就突然死去,只活了四十八岁。史书记载,在他过世的前三天,他还在处理朝政,但从生病到死于皇宫的钦安殿,前后却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后来明人黄景昉在《国史唯疑》中提出,明仁宗是无病而突然死去的,这引起了众人的争议和猜疑。因为作为一个正处于壮年的皇帝,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无病而亡,这确

  • 西夏王陵为何从不长草也不落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夏王陵,是九代帝王安息之所。它沉睡了九百多年,依然巍然挺立。关于西夏王陵有很多的谜题,至今我们还未破解。元代有一个《赵礼让肥》的折子戏里有一句:“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落草为寇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把贼寇当作草一般比较,说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环境多么贱恶,都能

  • 清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才入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入关之后,孝庄皇太后是死后入葬最晚的一个皇太后,而且她的陵墓是由她的重孙子雍正皇帝修建的,而不是自己最疼爱的孙儿康熙皇帝(怎奈儿子顺治帝死得早)。相对于自己的儿子顺治帝而言,孝庄太后对于孙子康熙帝付出的心血要多得多,曾经数次在危难中把康熙和大清朝解救出来。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康熙王朝,后

  • 明武宗乱政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明朝的历史上,昏君屡见不鲜,几乎成了有明一代的特色,在明朝的众多昏君中,明武宗可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将自己任命为将军的皇帝,还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命也玩掉了。明武宗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荒唐皇帝,其贪玩的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无出其右

  • 康熙的陵墓竟然有四十八个嫔妃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古帝王驾崩都会有众多的太监宫女陪葬,而皇帝的那些妻妾都被移居到冷宫,做先太后。可是康熙的陵墓里面竟然会有四位皇后,四十八个嫔妃和一位皇子,这是为何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

  • 揭秘:古代外国人将字写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当中国人把字写在竹子上”的年代,以尚书里“(商朝)有册有典”的说法,应该起于殷商年代,但如果以考古发现说,则是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而直到造纸术已逐渐普及的公元4世纪时,竹简,才渐渐淡出了国人的生活。当中国人把字写在竹子上时,外国人把字写在哪里?古埃及人常用的书写材料有木头、石头、骨头、麻布、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