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一妻多夫是怎么回事

古代的一妻多夫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13 更新时间:2024/3/6 13:50:49

在以男性为社会主要人群的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男性除了拥有自己的妻子之外,有财力有地位的甚至还能有很多小妾,这是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有没有反过来的情况,即一个女子可以“一妻多夫”?

我国古代是否出现过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有这种情况呢?一妻多夫制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制度?

典妻现象,就是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这种陋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萌芽,一直到民国才开始由盛而衰,新中国成立后,典妻才彻底消失。

不论是赋税繁重,难以生活;还是受人欺压,走投无路,但拿着自己的妻子抵押给别人换钱糊口,终归是令人不耻的行为,但在古代,尽管朝廷也曾颁布法律禁止,但典妻依然蔓延开来,竟然成风。然而,这种买来卖去的典妻现象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一夫多妻制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电影《茶马古道》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个赶马人称自己的伦理上的“嫂子”为“姐姐”,原来小伙和哥哥是共妻的。他们淳朴地、心安理得地面对这样一种生活,或者叫做生活方式,这种融洽是曾经的非血亲之间的“打伙共妻”现象所不能比的。在辽宁省档案馆典藏的档案中,有一件关于打伙合同契约的档案。

这个打伙合同契约说的是,打伙人孙长义因无钱使,将自己贤妻张金香中人说允,情愿送与张现思名下打伙,言明身价小洋钱叁佰元正,押账钱当面交清,分文不欠,有官钱使用,两家均纳,倘有天灾病业、逃走等情,各安天命。此系两家情愿,恐口无凭,立字为正。在这个契约的后面,还有立字人、中保人、中间人、借字人的签字画押。

这种让自己的妻子与别的男子打伙生活在一起方式,在东北地区俗称“搭伙”或“拉帮套”。这实际上是招养夫,是一种一妻多夫制的变异形式,其实质是让有劳动能力的男子到无能力维持生计的男人家里帮助过日子。

它的特点是已婚女子的本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抚养妻子儿女或老人,家境十分贫困,维持不了最低的生活水平,只得依靠另招一夫,负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这些婚俗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贫苦潦倒而迫不得已“卖妻获利”。

“典妻”又称“承典婚”、“借肚皮”、“租肚子”等,指的就是借妻生子,为旧社会买卖婚姻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姻形式,与现代社会“借腹生子”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中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舟山、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所述即浙江农村的一个典型的典妻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质妻和雇妻”现象。

所谓的“质妻”,即把自己妻子转让给他人为妻,换取一笔钱,到约定的时间,要回妻子,送回原款。所谓“雇妻”,即雇主支付雇金给女子的丈夫,在约定的期限之内,让该女子作为自己的临时妻子,到期将女子送回其丈夫,雇金不收回。这两种形式可视作典妻的萌芽。及至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典雇妻子的现象更为普遍。

《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即公元1075年,因为旱灾和蝗灾,老百姓质妻卖子,父子不保。宋哲宗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时,苏轼在一项奏折中写道,二十年间,因为欠苗,卖田宅雇妻女的人不可胜数。

《元史·刑法志》规定说:“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由此可见,元代时典妻之风已大盛,故统治者不得已而明文禁之。元世祖时,有大臣王朝专门为此典妻陋习上奏,请给予禁止。

典妻之风虽经元统治者力禁,但并未真正革除,到了明代依然盛行。于是清代的法律也特别对此设条。《清律辑注》中载“必立契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方坐此律。今之贫民将妻女典雇于人服役者甚多,不在此限。”可见典妻之风不但不减,而且人数甚多。为了区别对待,因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那么,典妻之风为何如此盛行?

这主要由于多种经济原因所致。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如丈夫有病无力维持家庭,或负债累累度日艰难;也有因赌博而穷困潦倒者,丈夫无奈而租典妻子。此类一般由丈夫做主,而妻子则被迫同意;也有丈夫长期外出不归,妻子生活无着而自典者。

受典者往往由于其妻子不育无出,征得妻子同意而去借妻生子。但无论是典妻还是借妻,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绝对占有,女性对男人的人身依附,女子一旦出嫁便失去了人身自由,完全听从丈夫的处置,像商品一样被买来卖去,没有抗拒的能力,反映了社会黑暗和道德伦理的落后。

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和友谊定规矩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送聘、迎娶等环节。所谓“媒证”,乃是典委的中间介绍人,或受男方所托,或受女方所托,将受典双方接上关系,并充当证人的角色。媒证在订立典妻的契约上需出具,若有误差,媒证是有责任的。

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主要写明出典妻子的时间期限,典租妻子的租价及备往事宜。租典期一般租为一至二年,典为三至五年。典租价以妇女的年龄大小、典租时间的长短而定。

对承典的人说来,对所典的妇女也是要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丈夫同居。苛刻者还要求其在出典期不得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而出典者在有的地方跟新夫住,吃穿均由新夫负责,有的地方则住在自己家中接待新夫,而让原夫回避。

这种契约对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育,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典妻中的送聘完全是象征性的,受典者往往在订立契约后象征性地送点东西给该妇女,如头巾、衣服等,也有送玉器戒指的。所送的聘礼又将由该女子戴上穿上,然后回到受典者家中。凡受典后住入受典者家中的,一般都行迎娶之礼,要择吉日迎娶。迎娶常在夜间,由受典者出花轿迎典妻回到家中。

不少地方典妻入家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宴请宾客族人。在浙江武义一带,受典家要在饲堂里摆上香火,设宴请族长、房长及长辈参加,取得他们的认可。有的还要治薄酒谢媒证。不过也有不少地方是不举行什么仪式的,抬进屋中后便就同居了。金华一带因典妻不赴受典者家中居住,故仪式概免。由典者到出典家姘居。

典妻中的礼仪主要并不是为了尊重出典者,而只是为未来的儿子博取正名,以取得社会的承认。在典妻期间所生育的孩子是归受典者所有的,姓受典者之姓,认原受典者妻子为母。这对出典者来说是最伤心的事。人之情莫过于骨肉之情,此血缘的割裂常有致出典者为疯的,惨不忍睹,这叫“留子不留妻”。

出典者中也有贪图受典者家中舒适而无意回到夫家的;也有因出典期满而孩子尚幼不忍骨肉分离的;也有出典后原夫病故或外出不归致使其无家可归的;常由受典人与前夫重新谈判,再出一笔钱,续典续租甚至将其买了下来,典妻也终于成了买妾。不过此类事并不太多。大多期满仍回到前夫之家,仍去过其贫寒的日子。

还有一种是“自卖自身”情况,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件卖身执照,原文是这样的:

立执照:婚书人刘门杨氏,因丈夫亡故,并无家业、儿女,无依无靠,度日难过,亲朋无有,每日哭哭啼啼,家人可叹,因此自托冰人自卖自身,情愿卖与周凤喜身旁为妻,度日远年,三造说允同家言明,做身价钱壹佰伍拾元正,当交不欠,笔下交足,自交价后,永不反悔,此系两家情愿,若有反悔者,有冰人执照为证。媒人:李德功、老金太太,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杨氏代字赵青山。

这里所说的“冰人”就是媒人,也叫冰媒。上面这件档案所展示的卖身执照发生在1908年。奉天省安东县的妇女刘杨氏因丈夫去世、膝下无儿无女,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产,也没有了在夫家再呆下去的理由,且自己生活又无依无靠,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因此,杨氏托了个媒人把自己卖给他人为妻。

这种典妻现象,历史上还称为“转房婚”现象。

晚唐的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二十一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天亲、忠贞、奉诚及怀信可汗。创造了历嫁祖孙三代、两姓、四位可汗的和亲记录。

隋宗室女义成公主,于公元599年嫁给突厥民可汗,启民可汗死,义成公主又先后改嫁他的儿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位可汗。唐朝建立以后,义成公主数请颉利可汗出兵攻唐,为已经灭亡的隋朝报仇。626年颉利可汗率兵深入长安附近,刚即位为帝的唐太宗与之结盟。四年后,唐将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义成公主被杀,东突厥汗国随即灭亡。

这种转房婚现象到清末民初便逐渐地减少了,但仍不能彻底根绝。所以一直到1949年以前,这种事情在各地依旧经常出现。只是各地叫法不同。寡妇嫁给小叔子,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叫“转房”,在湖北东南部地区叫“旧婚”、“续婚”、“晚亲”。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何总没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N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别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

  • 辟邪剑谱是葵花宝典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辟邪剑法和葵花宝典是一个派系的武功,岳不群和东方不败使用的兵器都是针,好像默认这门武功就是要搭配针使用,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林平之就没有用针,而是坚持用剑。所以不少读者感到好奇,感觉针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又隐蔽出招还快,为什么林平之就是不用呢?其实任何武功都不会规定一定要搭配何种兵器,完全是根据自

  • 哈拉奇水域干涸三百年后重现 被誉为敦煌西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沙漠地区的水源是极其珍贵的,而一旦一个地方的水源枯竭之后,想要再重新恢复,那就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西湖是杭州的标志,而哈拉奇,就是一个被誉为敦煌西湖的湖,曾经干涸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然而这个干涸了数百年的湖居然再一次出现了。“倒流河”——疏勒河的终端湖哈拉奇,在干涸消失近300年后重现,形成5平方

  • 古人抬轿子的人数有什么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称为肩舆。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现代的“滑竿”。唐宋以后,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就是轿子

  • 古代的蒙汗药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电视剧、小说里面都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药,人吃了就会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而蒙汗药一定是其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种药了。一点蒙汗药就可以让一个武艺高强的武林侠客被放倒,失去战斗能力,可以说是武侠世界里的必备产品。不过蒙汗药这种东西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为什么会这么厉害?蒙汗药由于古装电视剧的流行,让这一味

  • 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城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欧洲时期的城堡,尤其是中世纪时期,一直以来都是贵族或是皇室处于战争目的而修建的准军事化住宅。通俗的将,尽管当时的欧洲贵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住宅,但是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也就意味着家族与财富得到保护。在早期,欧洲风格的城堡起源于加洛林帝国沦陷后的9—10世纪,当时大领主正在为分崩离析的土地和

  • 古人玩的纸牌是扑克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扑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就是现代扑克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叶子戏最早出现在唐代。唐苏鹗的《同昌公主传》内有“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的记载。据考证,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戏”供玄宗与宫娥玩耍。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以后传入民间,很快流传开来。到

  • 原来古代就已经有指纹识别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21世纪的一项高科技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保密信息,还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而广泛用于破案,这项技术可以说是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只要将犯罪现场的指纹与嫌疑人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确定犯罪者是谁了。指纹识别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加快的破案的速度,使得很多疑案和冤案都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正义不会缺席

  • 中国古代的裹脚和欧洲古代的束腰哪个更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们为了美,是可以付出很多代价的,只不过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美,并不是人们自己想要的,而是当时那个社会所推崇的,比如我国古代的裹小脚,明明都要靠一双脚走路,但是却把脚裹起来,只是因为社会风气。而在古代的欧洲,也有类似的“束腰”,同样是将腰部勒的很紧,以在外部看起来很“美”。同样都是对人的摧残,哪个更残

  • 银针试毒到底靠不靠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装剧经常会出现银针试毒的剧情,若是银针变成了黑色,那么这也就说明有人在食物里下了毒。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砒霜(主要成分为As2O3)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砒霜毒性剧烈,一次大量摄入砒霜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而少量多次摄入引起的慢性中毒多表现为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