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贞观CEO有哪些管理哲学

贞观CEO有哪些管理哲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4/2/20 14:04:37

李世民作为大唐贞观的CEO,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哲学。因而能够把当时第一流的人才全部吸引到他的身边,从而发挥出空前绝后的创造力。

贞观的人才集团不仅在当时是最优秀的,而且跟其他朝代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王夫之所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二十)那么,贞观一朝人才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换言之,李世民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究竟有何秘诀呢?

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刚上台执政,就命当时的右仆射封德彝负责向朝廷推荐人才。可是好几个月过去了,一直没见什么动静。李世民很不高兴,就诘问封德彝。封德彝一脸无辜地说:“不是臣不尽心,而是当今天下确实没什么人才啊。”

李世民顿时脸色一沉,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封德彝无言以对,只好惭悚而退。

这段话就是李世民用人哲学的精髓。正所谓“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所以关键是要“舍短取长,然后为美”(《全唐文》卷十,《金镜》)。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人才。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缺点,并且都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或特长。身为一个组织的领袖或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独到之处,然后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让他们的才能与他们的职务相匹配,从而发挥出最佳效能。

进而言之,在很多时候,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从你身上发掘出的优点,很可能连你自己都很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曾察觉。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

封德彝显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因为他缺少这样一双眼睛。无怪乎李世民会挖苦他:从前天下治理得好的人,难道是跑到别的朝代去“借”人才吗?是你自己没有知人之明,怎么能把天下人全给看扁了?

但是,知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魏徵就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贞观政要》卷三)李世民自己也说过:“用人之道,尤为未易。”(《金镜》)那么,李世民又是如何鉴别人才之优劣长短的呢?

除了从战争年代起就炼就了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之外,贞观年间的李世民还会不定期地召开“民主生活会”,让大臣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准确把握每个人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比如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十二月,李世民就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当时政事堂的所有宰相出席。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忽然用一种闲聊天的口吻对侍中王珪说:“爱卿见识深远,而且口才又好,现在就请你从房玄龄开始,对在座诸位一一评鉴,最后也谈谈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们比起来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后环视众人,有条不紊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写诏书和奏报事务,详明而公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和紧急之务,妥当而周到,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微臣与在座诸位比起来,也算是略有所长。”

李世民听得频频点头,深以为然。众人也大为叹服,承认王珪确实都说到点子上了。实际上,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就是今天管理学中所谓的“人才测评”。要做到“用人如器”,首先当然要知道每个人是什么“器”。而李世民自己就是人才测评的顶尖高手,他对于部属们的优劣长短,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贞观末年,有一次在朝会上,李世民就当着群臣的面对长孙无忌说:“朕听说,主贤则臣直。但是人苦于不自知,今日就请你当面批评一下朕的得失。”长孙无忌吓了一跳,赶紧捡好听的说:“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发号施令,事皆利物。《孝经》云:‘将顺其美。’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李世民立刻皱起眉头:“朕希望听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可你却一味阿谀奉承。那好,既然你们不谈,那朕今天就当面谈一谈你们的得失长短,好让大家引以为鉴。大家听一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李世民就从长孙无忌开始,把面前的这些宰执重臣挨个评价了一遍。

“长孙无忌为人善避嫌疑,应对敏捷,比之古代贤者也毫不逊色,然而统兵作战,却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面临危难不改气节,为官亦不私结朋党,唯独缺少的是耿直规谏、忠直进言。唐俭言辞漂亮流利,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觥筹交错之间,言语更是滔滔不绝,可惜跟随朕整整三十载,却无一言论及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品德无可指摘,但是为人怯懦,难当大任,无论事务缓急,皆不得力。岑文本品性敦厚,文章是其所长,可是惯于引经据典,有时未免脱离实际……”

接下来李世民又一一评价了刘洎马周褚遂良等人,虽然总的来说口气还算温和委婉,但是所说的内容却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相信当时在场的这些帝国大佬肯定都听出了一身冷汗。虽然他们的优点也都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但是身为臣子,每个人的软肋居然被皇帝拿捏得如此精到,不吓出冷汗才怪。

太宗的这双眼睛可真“毒”啊!

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犀利的眼光和洞察一切的能力,李世民才能“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并且建立起一套“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进而打造出一支各具所长、优势互补的高绩效团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总督和巡抚哪个权力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在清朝的时候,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

  • 古代犯罪可以花钱免刑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刑法中允许犯罪的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抵免刑罚,这个制度就是赎刑。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战国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案情有疑问而无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难无法确认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恶”时,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汉朝时将赎刑作为国家聚敛财富的手段,允许用纳钱、

  • 古代交杯酒怎么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喝交杯酒是古代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当时叫“合卺(j n)”。“合卺”中的“卺”是瓢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一个匏(páo)瓜(葫芦)剖成两个瓢,将两瓢的柄相连,内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故名“合卺”。《礼记》有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即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心,

  • 小龙虾竟然存在一亿年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代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吃小龙虾,一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来上一顿美味的“麻小”,非常自在。小龙虾属于外来物种,在原产地肆虐,到了中国却成了美味。近日却发现有“一亿年前蜥蜴吃古代小龙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罕见的胃容物标本2019年11月19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首次在辽宁省建昌县发现了一件罕见

  • 历史上乌纱帽有哪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亦称“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服。隋唐时期,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

  • 刨花水:古代发胶 天然无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男性和女性都会梳发髻,不过女性头发更多、更长,做造型肯定也会更加复杂一些。古代流行过的发髻有倭堕髻、盘桓髻、十字髻、朝天髻、同心髻等,不过她们是如何固定发髻的呢?除了用发簪以外,古人也会使用类似发胶的东西。当然她们使用的发胶和今天的发胶完全是两种物品,不过功能相似。古时候人们对于女子容貌的描述有

  • 揭秘中国为什么没有爆发黑死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文明也曾经受过瘟疫的摧残。晚清时期,“黑死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后却没有蔓延至全国。晚清时那场著名的“黑死病(也称鼠疫)”灾难是在1910年爆发的。10月底,满洲里首发病例,之后瘟疫迅速横扫东北平原,甚至波及河北一带。被派去担任疫情总医官的人是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马来西亚归国华侨伍连德,当时

  • 海豚的最大速度比军舰还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豚Delphinidae;dolphins海豚属于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通称海豚,共有近62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体长1.2~4.2米,体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颌各有约100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头,多则几百头。海豚是一

  • 历史上哪部法典最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法律发展史上,人们一致公认最具代表意义的刑法典,是产生于唐朝并影响了以后整个封建时期法典制订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唐朝《永徽律》的律文注释全书,因为在《永徽律》执行过程中对律文的理解有差异,故由长孙无忌等进行了疏解,每条下附有说明和解释,随律颁行,由于它是官方编写,又由皇帝命令颁行全国,

  • 古人为什么给犯人剃光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积。”髡刑与墨、劓、剕、宫等肉刑同属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三国曹魏时有完刑,实际也是髡刑,就是完全剃去受刑者的头发,使其头成丸状。古时男子蓄发,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