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户口制度是什么样的

古代的户口制度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4/7/21 16:13:15

据史载,我国夏禹时分天下为九州,有人口约1300多万。周代增加了二三百万。战国末期,共有人口2000多万。《汉书。地理》》记载,西汉末年共有居民1223.3万户,5559.4万人。这是一个比较详细也是比较信得过的数字,说明了当时我国调查户口、编定户籍的制度已相当完备。

那么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制订调查户口、编写户籍制度的呢?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和户口编制制度,“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若干乡为一县”。全国从基层到中央政权,都通过户口制度像编席织麻一样编织起来,整齐划一地进行登记。

但是也有人认为,秦朝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应从秦孝公就开始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也是清查户口、按户分田地,每户一百亩。商鞅变法的户口编制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生了小孩要登记,死亡人口要除名,官吏要经常检验户口,凡是在册人户,都得向国家缴纳赋税,充服兵役,维护地方治安,检举捉拿“奸人”。

谈到户口的整顿、编审,有人认为,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全国进行严格的行政区和户口登记,控制了人口,增强了国力,这就比商鞅变法还早了几十年。当时的齐国京城里分为21乡,工占6乡,士占15乡;京师外,分为五属,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卒,卒下设邑,邑下是家。政府要求多家多户“行同和”,“死同哀”。

春秋以前有没有户口制度?唐太宗李世民曾向大臣卢承庆提出过这个问题,卢承庆回答说,夏商周就有了户口编审,并且还谈了从夏商周到隋朝户口变化的情况。

夏商有无户口编审,至今尚无史料可以佐证,但是周代是确实编审了户口的。《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听闾里以版图”、“凡在版者”。闾里即乡里,版图即户口册,后来才用以代指一国的疆域。西周是奴隶社会晚期,

有的奴隶可以结婚生子,成家的奴隶称“臣”,以“家”计算,史书有奴隶主买卖和赏人“臣五家”、“臣十家”乃至“臣一百家”、“臣二百家”。历代王朝对户口十分重视,中央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全国的户籍进行管理,周朝始置“司徒”官位,其职掌为治理民事,掌握户口,官司籍田、征发徒役和收敛财赋。

春秋时沿置。秦代及汉初有“治粟内史”,其职掌与周朝时“司徒”类似。三国时专设户部,魏晋南北朝时为度支部,后周、隋朝称为民部,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将民部改为户部。户部是中央官僚机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副手为“侍郎”。实权很大,掌土地、户口、农垦、钞币、租税、漕运、救荒、官俸、兵饷等。此后各代沿置,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改为度支部。

户部向全国征粮、征兵的根据是户口簿,户口簿还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图册。秦末刘邦起兵攻入秦都咸陽,萧何首先到秦朝中央保存档案图书的地方抓到了户口册和天下地理册,从而为刘邦掌握了粮源和兵源、以及天下各处关隘要塞的情况,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历朝的户口簿上,一家称户,家中人口称丁。隋文帝诏令:3岁以下为“黄”,10岁以下为“小”,17岁以下为“中”,18岁以上方才为“丁”,而60岁以上为“老”,“丁”得向国家负担各种差役、兵役,60岁以上的老人便可免除。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王朝穷兵黩武,加紧搜括,常常把“丁”的年龄定小,“老”的年龄推后。古代还习惯以户主的职业称呼其户,例如“织衣”、“灶户”、“花户”、“军户”,歌女乐师称“乐户”,长期居住船上漂泊江河湖海的人称“疍户”,讨饭为生的人为“丐户”。

史学界认为,古代最完善的户口簿要数明朝的“黄册”。明朝编审天下户口,国家的户口册用黄色纸(绸、布)作封面,故名“黄册”。上面登记着全国各省、府、县每家每户的人口数、性别、年龄、婚姻、田宅、资产等情况。按十户为一甲。若干户为一里进行“里甲”编制,向国家交纳赋税和充服各种役差。

而对户口编制最为严密的是中国最末一代王朝——清朝,地方上一律实行保甲制,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每户都要挂“一家牌”,上面写着家长姓名、职业、丁男数目。每十家要挂“十家牌”,上面写着十家户主姓名、人口情况和大家共同守法的公约,牌上还写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八个大字。

应该指出的是,封建王朝通过户籍固然对国家的严密管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严格的制度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种强制统治,也是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闭塞、落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的求雨仪式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直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的理想境界。的确雨水的适量与否能决定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成败。我国古代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以及盲目的对神鬼崇拜心理,误认为旱涝是神鬼意志的产物,因而顶礼膜拜,尤其是大旱之年,人们更是盼雨心切,采用种种手段,祈求天降甘霖,这种祈祷行为,逐渐演化成为固

  • 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每年二三月间,当那一树树杏花绽蕾欲放或是纷纷盛开之时,一些迁客騷人文士博学者,难免会想到杜牧的《杏花村》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呢?数百年来,众说纷坛;近数年来,争论尤烈。一说在山西省汾陽县,近年来报刊杂志上首先提出此说,理由是

  • 故宫为什么没有厕所 皇宫中的人是怎么如厕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故宫占地72万平方公里,里面有9999个房间,现在的故宫更名为“故宫博物馆”,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去“朝圣”,想看看古时候皇帝的住处,但是很多游客进去故宫会有个疑惑,吃喝拉撒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偌大的北京故宫居然没有一间厕所,那古时候的皇帝和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呢?皇帝和妃子们上厕所是直接让太监

  • 鉴真和尚双目有没有失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日两国,有很多鉴真研究者与中日关系史专家认为,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于天宝九年(750年)由广州到韶州时,由于“频经炎热,眼光暗昧,爰有胡人言能治目、请加疗治,眼遂失明”。(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以后,双目失明的鉴真仍然以顽强的精神,再次东渡日本,完成了传法的宏愿大志。但是,鉴真和尚果真是

  • 公元1582年历史大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582年正月(壬午明万历十年正月)淮、扬海溢,浸盐场三十,淹死二千六百余人。公元1582年二月(壬午明万历十年二月)俺答死顺义王俺答死,优恤之,其妻率子上表进马谢,复赐币有差。免天下积年欠赋凡一百余万两。公元1582年三月(壬午明万历十年三月)杭州兵变初,杭州东南二大营兵每名月给饷银九钱,巡抚

  • 故宫真的有9999间半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故宫内究竟有多少间房子?也是近年进行实地勘测才获知有8600余间,既然是实地勘测的,为什么还要用“余”字呢?据说实在是多得数不清,然而那次勘测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据说故宫的总管也从来没有搞清楚究竟有多少间房子,一说有9999间房,一说有9999间半。为何有半间呢?故弄玄虚嘛。另有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将

  • 古代军队中哪个兵种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军队中分很多兵种,例如戈兵、戟兵、车兵、攻城兵、弓弩手、骑兵等。那其中最重要的兵种会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各国打仗最重要的便是机动性,其实大家都用相同的兵器作战,谁能掌握主动权,拿到先手优势,可能就会决定战事的走向。虽然不是每位士兵都能有马骑,但会骑马是古代士兵的基本技能之一,而

  • 秦始皇泰山刻石的迁移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威武的始皇帝将自己的功德篆刻在泰山刻石上,碑文出自李斯之手,然而这并没有给泰山刻石带来福气,相反泰山刻石的坎坷正从中而来。泰山刻石到底经历了怎样一个坎坷的历程?泰山刻石是如何“长脚”越走越低,最终一分为二?文字又是如何越来越少的?让我们跟随秦始皇的脚步来探索这些谜吧。泰山刻石自刻成之日起便一直矗立在

  • 旧东北土匪竟然还分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东北开化以来,此地区民风彪悍,土匪多如牛毛。人有高低贵贱,树有花梨紫檀,土匪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是有等级的。纯土匪红胡子这种土匪啸聚山林,成群结队,多则数百乃至千人,少则十余,心狠手辣,主要勾当是砸响窑、抢买卖、绑票、打官兵,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最典型的的就是《乱世枭雄》中的悍匪海沙子。1915年,

  • 消失的时光:1582年10月消失的十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我们打开任何一本万年历,只要这个万年历能追溯到1582年,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年的10月份,居然整整少了10天,10月5日至14日被人为抹去了!这10天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度过,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还要从古埃及说起。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65天,他们便把一年定为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