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嫪毐是谁,秦始皇如何平定嫪毐叛乱的?

嫪毐是谁,秦始皇如何平定嫪毐叛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52 更新时间:2024/3/10 19:19:58

嬴政继承王位时,他的母亲赵姬还很年轻,她耐不住深宫寂寞,就找了一个情人,名叫嫪毐(làoǎi)。这个嫪毐本来是吕不韦门下的人,经吕不韦推荐,嫪毐得到赵太后的宠爱。

赵太后把嫪毐以假太监的名义留在宫中,两人整日厮混在一起。不久,太后便怀孕了。她担心这个消息会泄露出去,就向秦王嬴政谎称自己请人占卜,近期会有灾祸降临,不适宜居住在咸阳宫里,要到外地去躲避灾祸。

秦王嬴政只好让母亲暂时迁到雍城大郑宫去住。

影视形象:嫪毐

迁居雍城后,赵姬每日与嫪毐寻欢作乐,更加无所顾忌了。赵姬对嫪毐也更加宠爱,封他为长信侯,以太原郡为封地,还给了他很大的权力,让他管理自己宫里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务,甚至一些国家政务也让他参与管理。他们还偷偷地生了两个儿子藏在宫里。

因为受到赵姬的宠信,嫪毐变得越来越目中无人,总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他的野心不断膨胀,慢慢培养了自己的帮派势力,光是家仆就有几千人。

他的权势已与丞相吕不韦不相上下。当时从六国来的使者在街上相遇,互相打招呼的时候,竟然是询问对方:“你这是上哪儿去呀?是给嫪毐送礼还是去给吕相国请安呀?”

渐渐地开始有一些风言风语传到秦王嬴政的耳朵里,这让秦王很恼怒,但是没有证据,也就无法采取行动。更何况自己现在还没有亲政,一切国家大事都由母后和丞相吕不韦裁决,自己人单力薄,即使有所行动恐怕也难以成功。秦王嬴政把这一切都暗暗地记在心里,默默地等待着时机。

这一天是华阳太后的73岁大寿,秦王嬴政特地在咸阳宫里大宴群臣,为老祖母祝寿。

因为是长信侯,所以嫪毐也参加了宴会。由于他平日的行为粗野,狂妄无礼,再加上他与赵姬的私情,大臣们都非常讨厌他,所以在宴会上就有人旁敲侧击地讽刺他。嫪毐喝多了酒,回去后大发脾气:“我是秦王的假父,这些人竟敢惹我生气,真是不知死活!”

有人听到后,把这些话悄悄地告诉了秦王嬴政,嬴政听后勃然大怒,脸色十分难看。他用力将面前的书桌推翻在地,把大臣们的奏章竹简狠狠地扔在地上。站在一旁的大臣蒙毅急忙劝道:“大王先不要动怒。这件事牵涉到大王的母后,应该慎重处理。首先得把问题调查清楚,等掌握了确凿证据以后,再惩处嫪毐也不迟。”

影视形象:嫪毐

蒙毅是老将蒙骜孙子,才学过人,少年老成,秦王嬴政对他很器重。此时听了他的劝告,嬴政冷静下来,说:“好吧,就按你的意见办,我们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知识链接

◎蒙毅: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哥哥蒙恬都是秦始皇时期有名的将军。哥哥蒙恬在外统领军队,蒙毅在朝廷内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深受秦始皇的信任,被称为忠信大臣。秦始皇死后,蒙氏兄弟俩都被赵高杀害。

于是,秦王嬴政派人秘密调查嫪毐,掌握了很多证据:原来嫪毐是个假太监,与赵姬私通,并且还生了两个儿子。平日里嫪毐依仗赵姬的权势,横行霸道,目无法纪,他甚至还想扶植自己的儿子,希望有朝一日能篡(cuàn)夺秦王的王位。

秦王嬴政听了这些报告,虽然十分愤怒,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在心里暗暗筹划,再过几个月自己就22岁了,按照惯例,在雍城的祖庙里举行“成人礼”之后,自己就可以全面掌管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秦王,到那时再将嫪毐斩草除根就非常容易了。

现在的秦王嬴政已不再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儿了,他既有头脑,又非常有手段,他静静地忍耐着,等待着时机。

公元前238年,终于到了举行冠礼这一天,秦王嬴政率领着大臣们从都城咸阳来到雍城的祖庙,举行加冕仪式。典礼结束后,他和大臣们就住宿在雍城的蕲(qí)年宫。

狡猾、阴险的嫪毐此时已觉察到秦王对他的怀疑和不满,他也早就有了叛逆谋反的准备。秦王嬴政马上就要亲政了,等他羽翼丰满之后,一定会对自己不利。嫪毐想趁嬴政离开咸阳的这次机会,除掉嬴政,取而代之。于是他盗用赵太后的名义,组织起人马,准备围攻秦王临时居住的蕲年宫,想要杀掉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早已经有了防备,接到嫪毐起兵叛乱的消息后,立即发出命令,调集精兵,打算一举消灭嫪毐的叛军。大军与嫪毐的叛军展开激战,叛军大败,嫪毐也在逃跑途中被捕获。秦王嬴政下令将嫪毐五马分尸,嫪毐的宗族和余党也全部被诛杀了。秦王嬴政又将嫪毐与赵姬的两个私生子全部处死,把母亲赵姬从咸阳赶到雍地,并软禁起来。

行刑时,秦王嬴政命令丞相吕不韦监斩,自己亲临观刑。他恨透了嫪毐,同时也想借此给吕不韦施加压力。因为他此时已得知吕不韦早看出嫪毐有预谋叛逆,却隐匿不报;而且嫪毐当初是由吕不韦引荐给赵姬的,吕不韦也有罪。

但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力保吕不韦,其他国家的国君也都派遣使者来为吕不韦说情,就连民间的乡绅也都联名请愿,希望免除吕不韦的罪行。秦王嬴政很吃惊,原来吕不韦的势力已经是叱咤(chì zhà)风云、权倾朝野了,如果不除掉吕不韦,不但秦国的政权难以控制,就连自己的地位也会动摇。

不过,怎么才能消灭掉吕不韦的势力,秦王嬴政暂时还没有想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非是怎么死的,秦始皇为什么要杀韩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非到达咸阳后,受到了秦王嬴政的盛情招待。后来,在秦王嬴政的再三挽留下,韩非便留在了咸阳。秦王嬴政希望韩非能成为自己的智囊,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别看韩非写文章时文思泉涌、笔锋犀利,但是他在秦王嬴政面前说话却非常谨慎。这不光是因为他有口吃的毛病,更主要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

  • 茅焦是谁,茅焦为什么能让秦始皇接回赵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平定嫪毐的叛乱、逼死了仲父吕不韦之后,母亲赵太后被他迁出咸阳,在雍城幽禁了三年。三年里经常有大臣向他提起应该接回太后,但秦王嬴政充耳不闻,他不想再提这件事。尽管天下人对他的行为议论纷纷,说他不孝,但他痛恨那些让他蒙辱的人。这一天上朝时,老臣蒙武又提起这件事:“请大王下旨接回太后,

  • 甘罗是谁,甘罗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被秦始皇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时在七国中,燕国最弱小,为了避免被强国吞并,燕国与赵国结成盟国。眼看着秦国日渐强大起来,燕国又想与秦国结盟。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向秦国表示友好,并且请秦国派一名大臣到燕国做丞相。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这是个削弱赵国、化解燕赵联盟的好机会,他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但是张唐却推辞不去。因为要想去燕

  • 秦始皇为什么能灭掉六国,结束了二百多年国家分裂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间,秦国以一国之力,连年征战,顺利灭掉了东方六国。而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所到之处基本上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虽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总的来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顺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结束了二百多年国家分裂的局面

  • 屯留兵变是怎么一回事,屯留兵变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这一年的正月,秦国上空有一颗彗星经过,先是出现在东方,后来又到了北方。太史急忙来向秦王嬴政上奏:“彗星出现在太阳旁边,这是个不祥的征兆,不是儿子杀父,就是弟弟冒犯兄长;现在彗星又出现在北方,就表示会有战争发生。”秦王嬴政对这个说法付之一笑,因为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早已去世,他

  • 《吕氏春秋》是什么书,秦始皇为什么要逼死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从诛杀了嫪毐之后,秦王嬴政对丞相吕不韦也开始存有戒心了。虽然丞相吕不韦为了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大业日夜操劳,功绩显赫,但是他的势力和声望却膨胀得让秦王嬴政有些不安。他认为,要想让自己的政权稳固,就必须把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秦王嬴政开始认真地翻阅研读吕不韦和门下宾客一同编著的《吕氏春秋》,

  •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是如何输掉长平之战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想必都知道,他小时候熟读兵书,说得头头是道,但他的父亲赵奢却说,他将来是不能领兵打仗的,否则必会败军辱国。果不其然,他一上任,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换将领,改变军中的制度,把赵军搞得上下离心,斗志消沉。最要命的是,他改变了廉颇的固守防御方针,妄图筹划大规模

  •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李牧是怎么死的,李牧死在了昏君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这就是赵王办的第二件坏事:不明大势,侵燕自损。当时,燕国弱小,赵国强盛。但燕国就像是苍蝇一样,一旦有机会就去叮赵国,使赵国觉得十分恶心。赵国当时的国力不足以灭燕,又有秦军虎视眈眈。因此,赵王的最佳决策应当是主动与燕国修好,而不是主动寻衅,致使燕国和秦国成为事实上的盟友,共同夹击赵国,陷赵军于两面作战

  •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简介,李牧的军事能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是与白起、王翦、廉颇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许多人把李牧排在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因为李牧一生战功显赫,从未打过败仗。他指挥的许多战役都是以少胜多,是战史中的经典。李牧一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廉颇出走前,李牧主要负责赵国的北部边防,长期与匈奴对抗;廉颇出走后,李牧的活

  • 澹台灭明是什么人,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不可貌相,说的是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亦即是不能以貌取人,那“人不可貌相”的原型说的是谁?与此相关的故事又有哪些?这个人与孔夫子有关,想不到孔圣人也会“以貌取人”吧。最早的记录是在《韩非子·显学》中,原文如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