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何不想打?避战求和的根源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何不想打?避战求和的根源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51 更新时间:2024/1/25 4:14:38

导读:甲午战争中,鸿章为不想打?避战求和的根源是什么?

临战之际和战争之中,李鸿章和光绪皇帝是两个关联密切并可资比较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是清方参与决策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军队的实力派要员;而光绪皇帝,正在“亲政”期间,是有一定“实权”的时候,在指挥战争、掌控全局方面也试图有所作为。

李鸿章

战争正式打响的前夕,面对日方咄咄逼人、战事似已不可避免的形势,光绪皇帝的主战态度是比较坚决的,屡催身膺重寄、统帅淮军和北洋军队的李鸿章积极筹划,应对战事。7月16日,又通过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这样一道谕旨:

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著凛遵前旨,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迅筹复奏。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从这道谕旨的口气,就可以品出光绪皇帝对李鸿章的督责之切和对他战备不力、“徒事延宕”的不满。的确,李鸿章是实在不希望打起仗来。要说,在战前可能的条件下,就清朝方面而言,尽量争取化解矛盾、避免战争是应该的。为此,李鸿章主张中日双方同时从日本撤军,这自然是合理的。这一点若能落实,自是息事的可取措施。但日本方面并不答应。随后,李鸿章又倾于清朝单方面从朝鲜撤军,但光绪皇帝明确否定,在给李鸿章的谕旨中说:“彼顿兵不动,我先行撤退,既嫌示弱,且将来进剿,徒劳往返,属殊非计。”既然光绪皇帝有此指令,清朝单方面撤军的设想也就不能落实。问题是若实行清朝单方面撤军是否可取。有资深的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如果中国在双方撤军谈判失败的情况下,宣布根据朝鲜政府的要求(当时朝鲜有这种要求引者)而单方面撤军,未始不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日本当时已经在外交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中国军队一旦撤离朝境,那末,它不仅在外交上更加孤立,而且想把清军拖住的阴谋必然破产……所以,在此阶段中,李鸿章保全和局的想法不见得全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同时也指出了他认识上的缺陷:“问题是他未能洞察奸谋,及早采取相应的策略。果真如此的话,日本尽管还会玩弄各种花招,但要想急于挑起衅端则势所难能了。”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

李鸿章

对于以牙还牙地抗御日本方面来说,光绪皇帝的态度似乎比李鸿章要坚决和持正。并且,日本方面是蓄意借机激化矛盾制造衅端者,公理和正义绝对是在中国方面。这一点,连有的外国人士也不否认,但是又认为仅仅靠此不行。像英国人赫德就这样指出:

日本是根本没有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实际上,不光是“老道”的李鸿章,即使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决不是这般天真之辈。他也不是要不顾一切、不知深浅地非打不可,并不放弃“通融”和了的努力。且看他给李鸿章的这一谕旨:“倭人以重兵突至朝鲜,肆其挟制;现复愿与中国商议,以共保朝鲜为词,似尚有所顾忌。如果无碍中朝体制,无损朝鲜权力,原不妨量予通融,以全大局。然倭情叵测,议之成否,尚难逆料。若待事之决裂而后议战议守,势已无及,不可不先事筹备。著李鸿章预为筹划,水陆各军如何分进,粮饷军火如何转运,沿海要口如何防守,一切事宜,熟筹调度,谋定后动,方可迅赴戎机。”① 看,这不是在形势发展难以预料的情况下,要做战、和两手准备的筹策吗?倒是李鸿章在“战”的一手上的准备明显疲软。光绪皇帝也不可能不掂量自己国家的实力,特别是军队和武备情况。在战争爆发前的7月初,他就急切追问李鸿章所统海陆军的详细情况:“究竟海军新练之兵共有若干?此外北洋分扎沿海防军若干?及直隶绿营兵丁可备战守者若干?”李鸿章在复奏中报告:

北洋现有镇远、定远铁甲两艘,济远、致远、靖远、轻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两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系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如战舰所配员弁,机轮、枪炮各有专司。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

李鸿章

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经始未成外,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镇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计两万人者指此。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辅游击策应之师。至于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渐收实用。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围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

这是李鸿章就自己所辖北洋区域内的武力家底,开列给皇帝的一份详明“菜单”。我们原原本本地把它迻录在这里,对甲午战争中清朝作为主力投入的北洋部队,也就亮出了一个大致的底数。再就是,从李鸿章的奏陈中也能体察出,他申说以北洋武力应战捉襟见肘的意思。这也是他从一开始就以避战求和为主导倾向的重要根源所在。

标签: 甲午战争

更多文章

  • 康熙生母佟佳氏一生不得宠,为何最后却被封为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得宠,生母,皇后

    康熙生母佟佳氏一生不得宠,为何最后却被封为了皇后?佟佳氏生于1640年,正蓝旗汉军出身,父亲佟图赖是八旗将官。1653年,13岁的佟佳氏被选入宫中,成为顺治帝的小福晋。当时的顺治帝正忙着废后,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宠幸新人。所以佟佳氏尽管不得宠,却依然得到了临幸。由于宫中禁忌颇多,再加上皇后善妒,因此佟佳

  • 清朝八旗是谁创建的?朝廷大臣遇到旗主要不要行礼?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行礼,朝廷,大臣

    导读:清朝八旗是谁创建的?朝廷大臣遇到旗主要不要行礼?准确的说清朝能够担任八旗旗主的一般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或者舒尔哈齐(努尔哈赤胞弟)的后人,因为八旗是他们一手创立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源于女真(满洲)人的狩猎组织,因为女真人外出狩猎都不是单打独斗,需要结伴成行,这样有利于围猎。但是这一伙围猎的人得需

  • 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纪晓岚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的人,还原,纪晓岚

    导读: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纪晓岚是什么样的人?张国立老师演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很好看,王刚老师的和珅以及张铁林老师的皇帝,真正的铁三角。我们看到纪晓岚和和珅斗的不可开交,都觉得纪晓岚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纪晓岚,其实叫纪韵,字晓岚,所以人们都叫他纪晓岚。

  • 慈禧旧照片:出现在慈禧身边的四位女子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出现在,四位

    导读:慈禧旧照片:出现在慈禧身边的四位女子分别是谁?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有很多珍贵的晚清照片被遗留下来供后人欣赏,而经过一番观察之后,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位长相秀丽的女子在慈禧的身边。这个人就是庆亲王的第4个女儿。历史上对这个人的介绍不是很多,至少没有其他人那样详细。而她的父亲虽然出生的地位

  • 多尔衮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多尔衮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多尔衮,是怎样,只有一个

    导读:多尔衮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多尔衮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人物,他一生有三次机会登上皇位,第一次是天命汗努尔哈赤临终之际,据说是将汗位传给了多尔衮,然而登上汗位的却是皇太极;第二次是皇太极驾崩后,坐拥两白旗的多尔衮却无奈扶立了顺治;第三次是顺治继位后,多尔衮

  • 顺治帝驾崩后有两人愿意主动殉葬,这究竟是无奈还是忠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两人,驾崩,殉葬

    导读:顺治帝驾崩后有两人愿意主动殉葬,这究竟是无奈还是忠贞?“人殉”制度是古代葬礼中的一大陋习,不仅中国有,在世界范围内,都曾长期存在。《墨子》曾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去世时,都有人殉事件的发生。明太祖朱元

  • 清朝满族官员为何不愿自己女儿嫁入后宫?乾隆皇后,嫔妃年薪待遇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满族,乾隆,嫔妃

    导读:清朝满族官员为何不愿自己女儿嫁入后宫?乾隆皇后,嫔妃年薪待遇有多少?乾隆六年,(1740)闽浙总督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和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乾隆接报大怒,原因是马尔泰的女儿没参加皇室选秀就要结婚,是违反“朝廷祖制”。对此乾隆说:“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

  • 揭秘顺治皇帝不顺的一生,顺治究竟是出家做和尚了还是得天花归西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顺治,归西,天花

    导读:揭秘顺治皇帝不顺的一生,顺治究竟是出家做和尚了还是得天花归西了?公元1650年12月31日,顺治13岁,这是多尔衮逝世的日子。13岁的顺治,已经做皇帝七年多。12月31日这天,对于顺治来说,生命总算是顺了这么一次,说起来,他年号叫顺治,可是一生并不很顺。这天,多尔衮一命呜呼,英年早逝,生命终止

  • 皇太极的哲哲皇后和孟古哲哲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两个哲哲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后,太极,为什么会有

    导读:黄皇太极的哲哲皇后和孟古哲哲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两个哲哲皇后?如今提到哲哲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都是皇太极的皇后,孝庄和海兰珠的姑姑哲哲,但是别忘了,皇太极的母亲也叫哲哲,也就是说皇太极的妻子竟然跟努尔哈赤的妃子孟古哲哲名字相近, 那么孟古哲哲和皇太极皇后哲哲是什么关系?两个人为什么

  • 清朝第一皇后孟古哲哲一个被追封的皇后为何会这么荣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后,清朝,孟古哲哲

    清朝第一皇后孟古哲哲一个被追封的皇后为何会这么荣光?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清代第一位皇后(追尊),第一位叶赫那拉氏出身的皇后。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孟古庄敬聪惠,端庄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