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发生过瘟疫吗?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瘟疫古人是如何战胜的?

唐朝发生过瘟疫吗?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瘟疫古人是如何战胜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15 更新时间:2024/3/5 14:47:22

人吃五谷杂粮,甭管唐朝人、朝人,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虽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个时代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但换个时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说往前推五、六十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不存在三高的问题,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也没听说过过劳死,但那个时候的肺结核,却是个要命的病;还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于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对现代人的健康威胁最大的,怕是要数心脑血管病了吧?电视上整天各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广告,分分钟提醒着人们这种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隐患。而肺结核、糖尿病,却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疗了。

那么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胁着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疾病呢?

那些躲都躲不掉的“疫”

唐朝时对百姓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一些疾病就是传染病。

如果时间往回倒推一千来年,那时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时不时就会来闹一次的。翻开《两唐书》,我们随便摘录几段,就能看出来整个大唐疫情发生的频率: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关内河东大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泽州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夏谷泾徐戴虢五州疫;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夏,潭、濠、庐三州疫;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庐、濠、巴、善、郴五州疫;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瘞;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疫疾,民死者众;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岁,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夏,淮南、浙东、浙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

看这个记载,疫情发生的频率很高,几乎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次,要么“死者众”,要么“死者千数”,听起来实在吓人。再看看每一次疫情发生的区域,几乎都会遍及好几个州府。可以想象,当时的老百姓,真是受够了疫情的苦。

那些来自朝廷的关怀

疫情这么严重,过几年就来一次,看着老百姓受苦,谁会最着急呢?是皇帝。皇帝心里其实比谁都着急。

唐玄宗隆基就是一个把老百姓的健康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好皇帝,他知道民间疫情严重,于是亲自搞了个配方,叫广济方,是一个专门应对疫情防控的方子。他把这个方子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老百姓都按这个方子防疫。

可是方子发下去以后,唐玄宗还觉得不放心,万一要是有人看不到,或者看到以后又忘记了怎么办呢?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

朕顷者所撰广济方,救人疾患,颁行已久,传习亦多,忧虑单贫之家,未能缮写。閭阁之内,或有不知。偿医疗之时,因至夭横。性命之机,宁忘恻隐,宜命郡县长官,就广济方中逐要者,于大板上件录,当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

意思是说,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广济方,记住这个广济方,无论是乡间还是城市,各地的官员你们要把这个方子刻在路旁的木板上,好时时刻刻提醒老百姓防疫。

你看,这还真是个为老百姓操碎了心的好皇帝。

像唐玄宗这样关心疫情的好皇帝不止一个,宗皇帝也特别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尤其关心疫情严重地区老百姓的生活,送医送药,下诏书减免户税,并且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处理好那些无人收管的尸体,防止再次传染。

除了这些细微的关怀以外,要想更好地预防疫情发生,其实更有效的办法,还是对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一点,大唐的皇帝也想到了。再来看一条唐玄宗的诏书:

……开元十一年七月,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敕,神农辩草,以疗人疾,岐伯品药,以辅人命,朕全览古方,永念黎庶,或营卫内癕,或寒暑外攻。因而不救,良可难息。自今远路僻州,医术全无,下人疾苦,将侍赖?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实在是让皇帝感到很是担忧,于是便在各州设立医学博士一名,来促进该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

医学博士咱们前面提到了,他带着一个助手和一二十名医学生组成了当时官办的地方医疗机构,他们承担了各个地区的医疗教育工作,当然,同时也承担着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

讲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了那位智严和尚。我们说他当时住在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疠人坊其实就是一个隔离麻风病人的医院。这其实是大唐政府对传染病防控的又一种手段——将传染病人隔离治疗。不用说,这当然对预防病情的蔓延与扩散,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从另一则记在《高僧传》里的故事,我们还能看到这种隔离医院的入住方式和供给:

收容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給。

意思是说,被隔离在这些医院里的传染病人,男女要分开入住,病坊里会按时为他们供给饮食和药物。

传染病要治,更要防患于未然

有句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个道理,其实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早就意识到了。关于疫情,他们也早就想到,除了医药的防控以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唐初有一位叫巢元方的医学家,他写过一本医书《诸候源病论》,其中就提出了饮食卫生的概念,指出人们食用正常的肉类食品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一定不要吃那些患传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动物,否则也会感染上病毒,导致死亡。

另外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还提到了关于水净化处理的问题。这个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配好的药材沉到井里,以起到改善水质、防控疾病的作用。他说:

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这是这位医学家从医学的角度提出的水治理措施,同时,孙思邈还提出了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他说:

……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这其实说的就是居住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背山临水,气候高爽,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往的田园生活吗?人少,污染小,空气又好,病菌自然就少,当然有利于健康。

但总有些人不可能离开城市去乡村生活,而且城市要发展,也不可能把人口全都迁居到乡村去,所以城市的环境卫生就不可忽视了。特别是城市的排污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病菌就有可能从中滋生,影响人们的健康。

所以唐朝那会儿,首先就有一条法律规定,在城市里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谁家要是乱倒垃圾乱排污,那可是要挨板子的。不信可以去翻《唐律疏议》,里面就有一条这样的规定: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看到了没,乱扔垃圾真的是要挨板子的。

好吧,就算垃圾可以自行处理,那么生活中的污水应该排放到哪儿去呢?别发愁,大唐的地下排污工程其实已经相当到位了,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看到当时的整体情况,但从西安的一些唐朝遗址上也能看到当时的状况:在西安市东门外中兴路一带,曾经出土了唐代的排放生活污水与雨水的地下水道;大唐西市遗址里,也有完整的地下排污管道。这些或许可以说明,唐朝的地下排污设施已经相当完备了。

标签: 瘟疫唐朝人是

更多文章

  • 肃明皇后刘氏是谁的皇后?唐睿宗李旦的皇后肃明皇后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后,谁的,刘氏

    肃明皇后刘氏(?一693年),唐睿宗李旦的皇后,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她父亲刘延景任陕州刺史。武后的侄子武承嗣指使韦团儿诬告太子妃刘氏和德妃窦氏同谋,施行法术咒诅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祭天后,就将进宫朝见的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秘密杀害。景云元年(710年),睿宗复位,追

  • 唐睿宗李旦的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有几个子女?窦德妃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有几个,生平,皇后

    昭成顺圣皇后窦德妃介绍昭成顺圣皇后窦氏(7世纪?-693年),唐睿宗李旦的德妃,唐玄宗李隆基生母。将作大匠窦抗曾孙女。祖父大理卿、莘国公窦诞,父亲润州刺史窦孝谌。窦氏被称之为姿容婉顺,动循礼则。李旦为相王时(675年—678年),窦氏为孺人,甚为礼遇。光宅元年(684年),李旦继位,她被册封为德妃。

  • 武则天的儿媳妇窦德妃怎么死的?李隆基生母窦德妃死因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生母,儿媳妇,死因

    唐玄宗是庶出,他的生母是唐睿宗李旦的窦德妃。虽然窦德妃是小妾,可是她出身尊贵,她的祖父是大理卿、莘国公窦诞,她的父亲是润州刺史窦孝谌。据史书记载,窦德妃姿容美妙,温柔婉顺,知书达礼。李旦还是相王时,窦氏为孺人,李旦很喜欢她。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李旦继位当了皇帝,窦氏被册封为德妃。第二年,窦德妃

  • 李治原配王皇后是武则天害死的吗?为了搬到王皇后不惜弑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皇后,原配,搬到

    王皇后(?-655年),真名不详,唐并州祁(今祁县)人,唐高宗李治皇后,约卒于唐高宗永徽六年,王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思政官至尚书左仆射,受命镇守河南,朝廷寄托极重。其父王仁祐,贞观年间历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封魏国公。王氏与唐皇室系旧亲,唐高祖之妹同安大长公主

  • 唐高宗王皇后为何被废?废立皇后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后,搏斗,惊心动魄

    唐高宗废立皇后之谜:高宗永徽六年,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不久,朝廷的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废后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这也恰与武则天一贯毒辣强硬的做法相符合。但是历史往往有着出其不意的地方,那么在这件史事的背

  • 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王皇后怎么死的?王皇后的典故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后,原配,轶事

    王皇后(7世纪?-725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皇后,当玄宗还在临淄王时期时,聘娶王氏为妃。在讨伐韦后时,王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终于完成大业。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二十日,立为皇后。由于皇后无子,又因后来“符厌事件”的发生(武惠妃陷害她)。唐玄宗将她废为庶人,在被废的三个月后,王皇后便过世了,玄

  • 专擅朝政的韦皇后最终结果如何?韦后之乱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专擅,朝政,皇后

    人物简介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名字不详,京兆府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豫州刺史韦玄贞之女,母为崔氏。姿色美艳,嫁给周王李显。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一起患难与共,生下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备受恩泽。勾结

  • 风流李三郎唐玄宗与武惠妃的爱情故事:看千娇百媚武惠妃是如何搅乱后宫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千娇百媚,搅乱,后宫

    武惠妃即贞顺皇后,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年轻时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同样英明神武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不仅登基的方式如出一辙,而且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同样辉煌繁盛,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不同的是,李世民有幸娶到了后世交口称赞的天下第一贤后长孙氏,使得李世民的后宫成为史上最温馨的后宫;而

  • 历史上的韦皇后是什么样的?唐中宗的韦皇后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后,历史上,介绍

    韦皇后(?-710年7月21日),名字不详,京兆府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豫州刺史韦玄贞之女,母为崔氏。姿色美艳,嫁给周王李显。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一起患难与共,生下邵王李重润、永泰公主、永寿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备受恩泽。勾结宰相武三

  • 唐肃宗生母是谁?母凭子贵的元献皇后杨氏(李隆基的皇后)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皇后,生母,杨氏

    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在太子东宫的別殿哇哇落地了,这无疑让平日沉闷、压抑的东宫平添一份喜气。李隆基当即给他的小三郎取名为嗣升,说来嗣升的出生真不是容易的事,他差一点就被李隆基扼杀在了母亲的肚子里。自李旦即位起,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拉开权位之争的大幕。景云初年,朝堂上太平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