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松也是人才,为何曹操对其非常厌恶呢?

张松也是人才,为何曹操对其非常厌恶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02 更新时间:2024/3/20 6:34:08

张松也是人才,为何曹操对其非常厌恶呢?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唯才是举”,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不问人品,只看有没有才华,此举可谓石破天惊!曹操惜才如命。徐庶原本是追随刘备的,因献计屡破曹军,曹操于是千方百计地用"挟持其母"之计把他挖于麾下。故而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然而,随着其霸业的日益强大,他便开始视天下若无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进封丞相,率领数十万大军南征刘表。荆州幼主刘琮见曹军来势汹汹,不战而降。曹操为除后患,派出精锐士兵追击盘踞新野多年的刘备,刘备兵败后携带数万百姓南下。得胜归来的曹操入驻荆州治所襄阳,整军备战,希望一举拿下江东。益州牧刘璋得知曹操拿下荆襄,一时间惊恐至极,害怕曹操趁势入蜀,急忙派遣别驾张松前往拜谒曹操并与之交好。

此时曹操已有一统天下声威,张松此番出蜀有意出卖刘璋,想要投靠曹操以换取一生富贵。然而由于张松为人素来不拘小节,自恃才干而放荡不羁,在面见曹操时表现得不够尊敬,再加上他个头矮小、相貌丑陋,曹丞相见之极为厌恶,礼貌性地问候了两句,还没等张松透露真实来意,就直接将其赶出府外。

曹操手下主簿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能够过目不忘。

杨修知道张松乃是人才,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力劝曹操将张松收入囊中,日后可为其夺取益州出力。然而内心同为高傲的曹操拒不采纳杨修的提议,曹操不信张松这种样子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新书才会和战国时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烧了《孟德新书》,命人将骜不驯的张松驱逐出境。

三国刘卲写《人物志》,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尤妙和尤虚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别出众的人才,不见得很抢眼,“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直露为虚华”,——这些人也许貌不出众,看来不怎么样;也许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是大错特错。史书说张松“短小放荡”,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这么鉴识错误,以貌取人。

曹操错失张松,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看都是一次巨大的失误。那么,素来求贤若渴的曹操怎么会看走了眼,错失张松这一奇才呢?回顾张松投奔曹操的前后,就不难看出曹操的四大失误。

其一,轻贤傲士。曹操初创业时是很重视人才的,故而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然而,随着其霸业的日益强大,他便开始视天下若无物。张松到了曹操相府,等候三日,方得通报。而且是在曹操近侍索了贿赂之后,张松才被引见,这给张松留下了十分恶劣的印象,使其对曹操的为人和自己今后的前程产生了怀疑,遂冷了投曹之心。

其二,以貌取人。曹操见了张松,只因其相貌粗鄙,便心生厌恶,认定其必无大才,再没心情搭理。张松本就对三日的怠慢心中不快,又见曹操态度冷漠,心中更是有气,言语间自然有些不恭。曹操见张松不仅生得猥琐,而且不知天高地厚,哪里还把他放在眼里,遂将张松拒于门外。

其三,恃强凌弱。后来,经大才子杨修的周璇,曹操才答应再见张松。但是,他却将张松带上军校场,点起雄兵五万,金鼓震天,并谓张松曰:吾视天下鼠辈为草芥!天下哪有这般招募人才的?如此恃强凌弱,视天下英杰为草芥,谁还愿到其麾下效力。

其四,张松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并不吃曹操的这一套,反倒义正词严地历数曹操的种种不是,曹操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张松推出去斩了,幸亏杨修等人苦劝,张松才免于一死,却被乱棒打出。至此,曹操错失了得到张松乃至西川的最后一次机会。

再看刘备,得知张松被曹操所弃,立即派人出荆州百里恭候,并亲自出城迎接,还将张松当做知己,天天设宴款待,离别时又十里长亭泪相送,张松将刘备与曹操相比,自是感觉天上地下,便毫不犹豫地投奔了刘备,并毫无条件地奉献出了西川地图,曹操错失张松,而刘备最终得到张松,说起来很简单,但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足以见得张松之功。

很不幸,张松所做的一切,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难临头,就把张松的图谋禀告了刘璋,张松被刘璋所杀,没能等到刘备入主益州的那一刻。

标签: 曹操非常厌恶

更多文章

  • 曹操本姓夏侯,有权势后为何没有改回来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夏侯,权势

    曹操本姓夏侯,有权势后为何没有改回来呢?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 ——《曹操不复姓》曹操姓什么,这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

  •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临终,曹操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郭嘉本就眼光独到,善于见微知著。郭嘉有两项本事,其一能识人,其二能推断事情发展。郭嘉本在袁绍麾下,但他却认为袁绍有谋略少决断,思虑多又少要领,难成大事。最终,郭嘉自行离去,赋闲在家长达六年。后来,曹操谋士戏志才去世,他致信荀彧,请他推荐贤能之士。荀彧便将好友郭嘉

  • 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到底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统一,曹操,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到底是谁呢?建安二年,曹操讨伐张绣失败,并被袁绍写信侮辱,曹操心里非常憋气,也对战事没有信心,怕自己不是袁绍的对手,饮着苦酒,嚼着碎语,心里全无头绪。就在这个时候,郭嘉站了出来,并为曹操提出了“十胜十败”的战略谋划。十胜乃是曹操有十个方面都胜过袁绍,十败意思就是袁绍有十个方面都

  •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是否言过其实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言过其实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是否言过其实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后便隐居。他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初出山投奔袁绍,可惜袁绍多疑猜忌,没有雄才大略。建安元年投奔曹操,被曹操奉为上宾,曾公然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 高览和蔡瑁两人两位降将为何在曹营一直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默默无闻

    高览和蔡瑁两人两位降将为何在曹营一直默默无闻?曹操麾下降将有不少人在投降之前声名不显,但是投降之后却能扶摇直上、大放异彩,其中佼佼者比如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徐晃三人,臧霸、文聘、庞德等等,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降将都能在曹操麾下脱胎换骨,其中也有不少人投降之后近乎销声匿迹,比如绑了吕布献城投降的宋宪、

  • 陈宫为何会和曹操分道扬镳,最后反目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反目,分道扬镳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算得上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操在献刀刺杀董卓不成,一路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士兵所擒获,中牟县令陈宫有感于曹操刺杀董卓的壮举,于是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逃亡;在路过成皋投宿曹操之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时,因为误会吕伯奢告密于是曹操杀尽吕伯奢家人,并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

  • 曹操为何打不了天下?杨修临终前道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临终,真相

    曹操为何打不了天下?杨修临终前道出了真相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人才,但是由于说话不慎被曹操所杀。当时曹操正在前线驻扎,然而进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又不甘心退兵,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这时候需要制定一个夜间口令,曹操当时正在喝鸡汤,随口就说鸡肋。杨修得知之后,吩咐身边的人收拾东西准备行军,说曹丞相要撤军了。曹操

  • 曹操如此惜才,为何没有去招揽诸葛亮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招揽,曹操,诸葛亮

    曹操如此惜才,为何没有去招揽诸葛亮呢?你不要看诸葛亮在现代是近乎于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但是,那都是罗贯中的功劳,正是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写成了一个近乎神一样的完美人物,给大家造成了一个错觉,诸葛亮是无所不能的。而事实上,诸葛亮也是一个人,如同三国时代的那些顶尖的谋士一样。大家都知道曹操的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容道,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呢?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真的让曹操死在华容道,那么很容易就能想到才统一不久的北方势必大乱,可能又是一群诸侯再次崛起,更有可能孙权也会挥师北上分一杯羹,而刘备此时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和孙权等人抗衡。那么这天下迟早就会成为孙权的囊中之物,而刘备也只能沦为附庸。只要曹操不死

  • 许攸为什么会在建安九年被曹操所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建安,曹操

    许攸为什么会在建安九年被曹操所杀呢?官渡之战的头号功臣许攸是曹操年轻时就关系很好的故交好友,官渡之战后还为曹操立了不少功劳,按理来说许攸此后应该是飞黄腾达。然而许攸却在建安九年(204年)被曹操所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荀彧曾评价许攸是“贪而不治”,意思是许攸此人会为了追求利益而丧失智商原则。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