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有盖世之才,被乾隆皇帝称为明代巨擘,可惜被“传首九边”

此人有盖世之才,被乾隆皇帝称为明代巨擘,可惜被“传首九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42 更新时间:2024/2/29 8:18:29

像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在古代确实比较常见,而且越到王朝后期,发生的概率越大。如果以王朝为单元来看,明朝“毁长城”几乎是从头毁到尾,从明初的一众开国功臣,到中期的于谦,再到末年的袁崇焕,莫不是堪称“长城”的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个“长城中的长城”,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明代巨擘”,他的名字叫做熊廷弼。

一代名将—熊廷弼

一、文武兼备属他强,实干赴辽整六军

1、以乡籍入楚党

熊廷弼于隆庆年间出生在江夏(今湖北江夏)的一个平民家庭,他少怀大志,小时候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学习,更难得的是他在刻苦学文之外还勤练武艺。据清代的《柳南随笔》所载,他在考中进士之前还曾参加过湖广的武举试,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两解世间无”的美誉。虽说此事目前依然处于一种孤证的状态,但是他文武双全,能骑善射确是事实。

他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是保定府推官,负责刑名方面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不好做,当时吏治颇为不堪,地方官吏常常和士绅豪强沆瀣一气,视法纪于无物,冤假错案不知凡几,而推官的权力又很有限,受制约的地方很多。非凡人做非凡事,不管是多复杂的案子,只要他认为里面有不合理的地方,必然会查个底朝天,还原案情真相。因政绩斐然,他不光被誉为“天下理官第一”,还荣升为工部主事。

断案如神——熊廷弼

学武之人一般来说都比较刚直,熊廷弼虽然不是纯粹的武人,但是他的刚直和武人无异。以他的性格和他的进士出身来说,他应该可以和朝中那些东林党人混在一起,而且当时东林党势大,很多人都秉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投到东林党。然而他却认为东林党多“夸夸其谈”之辈,缺乏实干精神,且东林党在打压异己方面和齐楚浙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愿趋附东林党。

在东林党眼里,百官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人,一种是敌人,既然熊廷弼不是自己人,那么就是敌人。鉴于熊廷弼和诸多楚党中人是同乡,且平时关系处得比较好,东林党便将他划为楚党阵营,将他视为需要打倒的对象。适逢东林党控制了京察,他虽说一向兢兢业业,忠于任事,照样被定成了不称职,并因此被罢免了官职。自此之后,他和东林党之间便结下了梁子。

东林党的起点——东林书院

2、以言官巡辽东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以沈一贯为代表的齐楚浙党逐渐得势,熊廷弼因此被起复为巡按御史。不久后,他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巡按辽东。任务背景一:镇守辽东的李成梁等人在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宽甸六堡等地让给了努尔哈赤,弄得朝堂内外议论纷纷,李成梁的解释是弃地之举仅为诱饵,目的在于诱降努尔哈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查个所以然出来是不行的。

任务背景二:李成梁原本早在万历十九年就被免职了,可之后无论谁接手,都难有作为,辽东就像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法外之地,使得朝廷不得不在万历二十九年又重新起复了他,这就让万历皇帝很难不对李成梁起疑了。要知道李成梁作为辽东本地人,在辽东任职数十年,经他提拔的人何其多,这些人和他结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想让朝廷明白,辽东不能没有李家。

多少有些养寇自重的李成梁

任务目标:打开辽东的僵局,既能够让李成梁等人将辽东让出来,又不影响辽东的整体实力。熊廷弼是聪明人,他不是不知道辽东问题的复杂性,可他打心里就不认可李成梁的弃地行为,在他看来,弃地实则是献地。经过他的调查,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李成梁等人为了个人和集团私利,不顾形势的变化,一味放任努尔哈赤做大,对其多有遮掩之举。

任务结果:李成梁被免职,熊廷弼明确提出建州女真是当下最需要防范的敌人,他主张抓紧构建针对建州女真的防线,同时,每年从辽东守军中抽调1/3的军力屯垦闲田,减轻后勤压力。他本次在辽东待了3年,期间不仅成功打击了李氏集团势力,让朝廷对辽东的掌控力有了明显提升,还以身作则,从严执法,让辽东的风纪为之一振。

努尔哈赤崛起

二、临危受命功勋高,丹心未泯死不移

1、以守御稳局势

辽东任务完成后,熊廷弼被调任南直隶督学,负责整肃江南地区的教育乱象。当时江南士绅多是有钱有势的主,他们常拿钱开道,在朝堂上培养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熊廷弼不管这些,他尽最大努力为朝廷选拔有真才实干的寒门子弟,如果遇到徒有虚名之辈,不管是何出身,他都会黜洛。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江南的科举又是东林党的根本,东林党稍一反应过来便急不可耐地群起而上,迫使熊廷弼再度回家种田。

时间到了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和努尔哈赤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双方未来走向的关键性战役—萨尔浒之战,此战,明军惨败,大明王朝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上到万历皇帝,下到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不感到吃惊的,史载“上下震动,举朝惊骇”。辽东问题成为当时最为棘手,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也许是“国难思良将”,鉴于熊廷弼早前在辽东表现不错,万历皇帝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萨尔浒之战

熊廷弼在接到诏令后,深知情势危急,拖着病体星夜飞驰辽东。等他赶到辽阳后,映入眼中中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军心民心涣散,士无战心,民欲南逃。面对危局,他结合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定下了打持久战的方针,一边严惩临阵脱逃的将士,严肃军纪,一边积极号召流民还乡,保障生产秩序。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他就依托大小城池和军堡构建出了一条积极的防线。

努尔哈赤有心给点颜色让这个新来的熊经略瞧瞧,结果被稳住阵脚的明军打得退避三舍。熊廷弼用成绩说话,告诉世人,他没有辜负万历皇帝对他的信任。不料万历皇帝于同年病逝,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泰昌帝,因东林党在早前的“国本之争”中积极支持他,使得他对东林党很有好感,一时间,“众正盈朝”,东林党势力达到顶峰,熊廷弼由此再度被东林党撵回了老家。

即位不足一月即去世的朱常洛

2、以实干酿祸事

取熊廷弼而代之的是东林党人袁应泰,此人虽然德行和能力都还不错,可“素不知兵”,到任后一味迎合朝堂上速战速决的主张,分不清敌我态势,犯下诸多轻敌而幼稚的错误,比如他为了“利用蒙古兵对抗女真人”,大肆收容蒙古各部的灾民,并将他们安置在辽阳和沈阳这样的重镇,致使大批后金细作趁机混入了城中。辽沈之战甫一开打,素有“神京左臂”之称的沈阳就被细作们打开了城门。

沈阳陷落不久,辽阳亦被努尔哈赤得手了,明军在辽河以东已然没有了立足之地,遂乱哄哄地退到辽河以西。值此危难之际,新君朱由校想起了赋闲在家的熊廷弼,一面再度起复他为辽东经略,一面罢免了之前攻讦他的一众言官,以示对他的信任。熊廷弼是做实事的人,既然皇帝都拿出了态度,他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方布置

他到任之后,结合新的形势变化,提出“三方布置策”,简而言之,即收回五指,放弃一些鸡肋之地,握紧拳头,蓄势而击,三方呼应。此策无疑最为实事求是,可东林党不喜欢,他们既接受不了弃地,又不愿意让熊廷弼在辽东一言九鼎,他们为牵制熊廷弼,将身为辽东巡抚的自己人王化贞不断往高处抬,不断美化其提出的“借虏平奴策”(即以财物换得蒙古林丹汗和明军一道夹击后金)。

就这么个不切实际的方案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尤其是时任兵部尚书的东林党人张鹤鸣。至于熊廷弼,则被边缘化,要粮没粮,要兵也只有五千。没多久,轻敌自大的王化贞丢了重镇广宁,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按理来说,此事和熊廷弼半毛钱关系没有,而且他还亲自率军掩护溃军撤退。可东林党为了掩饰他们利用张鹤鸣操纵辽东兵权转移的过错,硬是倾巢出动,把锅甩给了熊廷弼,使其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

先失辽东,再失辽西,局势愈发艰难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熊廷弼的死是阉党操办的,当时魏忠贤急于灭掉东林党的杨涟,有人建议给其安上一个“纳熊廷弼贿”的罪名,即熊廷弼拿辽东军饷来贿赂杨涟,这可是死罪,而要坐实杨涟的罪行,就得先处死熊廷弼。然而一手将熊廷弼推入这个死局当中的却是东林党。熊廷弼至死都觉得自己冤枉,可无论是朱由校,还是朱由检,都没有想过给他正名的事情。

他死后,主持辽东防务的孙承宗和袁崇焕同样未得善终,功臣变罪臣,罪臣变功臣,这便是明朝末年的价值取向,以东林党为首的各派势力将自身集团的利益置于天下大势之上,明朝不亡才怪。任何时候,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只有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只有团结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解读》

更多文章

  • 嘉庆处死和珅,为何满篇罪状中没有“贪”字,原因“如此”隐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已经89岁高龄,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眼看着就要龙驭归天。不出所料,到了正月初三这一天,乾隆病情瞬间恶化,医治无效去世。随着乾隆皇帝的逝去,朝廷的大权,这才真正的掌握在嘉庆皇帝

  • 永璘不尊礼教,为何嘉庆还封他为亲王,将和珅府邸赐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是嘉庆帝同母弟,不过兄弟二人,都不是由生母孝仪纯皇后带大的。嘉庆出生的时候,生母已经是令贵妃了。不过令贵妃却没有亲自抚养儿子,而是把他交给庆妃抚养。而永璘出生后不久,生母令皇贵妃就去世了,所以他是被颖贵妃带大的。虽说兄弟俩不是同一个养母带大,但毕竟是同母兄弟,所以嘉庆即位后,对

  • 满清入关之后,明朝的那二十多万宗室子弟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盛极必衰。明朝这座大厦一倒,这些宗室子弟都成了落了毛的凤凰。毕竟每逢朝代更迭,前面王朝的宗室子弟都会成为新王朝的眼中刺、肉中钉。纵使是亡国不绝祀的西周初期,周武王也会安排“三监”等诸侯来监察纣王之子。满清在这方面肯定比西周做得绝。明初藩王一、满清入关之初的政策1、满清入关之初的形势顺治皇帝甫

  • 他比和珅聪明,也比和珅有钱,子孙都是亿万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也是清朝末期的著名外交大臣,也是慈禧太后器重之人,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李鸿章也是因为在清廷当官的这份工作,让他成为人们的争议焦点,在他任职期间,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

  • 这个“畏缩退师”的武将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宋百年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影响也分积极和消极,积极如谢安出山,打赢淝水之战,保全了华夏衣冠,如郭子仪崛起,平定安史之乱,护住了大唐江山,如于谦担当,击退瓦剌,未使大明变南明。消极如赵高,矫诏乱秦,让秦朝二世而亡,如杨广,急功近利,使隋朝崩溃而亡。今天我们要说的亦是一个消极的代表人物,他的知名度虽说不如赵高和杨广,但是他却

  • 和珅是乾隆时期重臣,很多人对其着不同看法,一方认为其为贪官蛀虫,一方则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近些年受影视剧影响,很多人认为和珅是一个肥头大耳,自作聪明,被纪晓岚等人戏弄的人物,实则不然,按照史书描写,和珅和纪晓岚地位悬殊,别说博弈,连平等对话可能性都不高。而且和珅长相并不臃肿猥琐,而是

  • 李自成攻入皇城后,皇宫中的嫔妃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世界虽然政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可全世界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血与泪的教训。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战争的背后,不论是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破败不堪的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山河,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国历史上无

  • 清最大贪案不是和珅?56颗脑袋砍了4次,乾隆为何不敢严格执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从和珅家中查抄出来的家产,几乎是大清15年的收入。“富可敌国”这个词放在和珅的身上,似乎都收敛了些。没错,和珅贪墨的钱财在整个大清都是最多的。不过,他的案件涉及的范围却并非是最大的。乾隆年间,还有另一起贪污案,涉及一省全境上百号人。乾隆因为有所顾忌,便手下留情,却还是砍了

  • 这个明朝江西女子能文能武,有“千古奇女子”之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岁寒知松柏,越是动荡之际,越见人真章。回想明末清初,多少男儿弯了膝盖,丢了血性,反倒是江南之地出现了“秦淮八艳”。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和“秦淮八艳”一样笑傲男人不丈夫的奇女子,她不仅文采斐然,还在满清入关后自行扯起抗清旗帜,与清军作殊死斗争,她便是刘淑。刘淑的文采十分出众一、屡世余家受主恩,结营

  • 和珅用三招搞定乾隆,他因为没看懂乾隆的《古稀赋》而丢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以乾隆的精明,以及众多的耳目,谁要说他不知道和珅有钱,那纯属是自欺欺人的事儿。可是和珅却用三招,就让乾隆觉得和珅应该有钱,而且越多越好,和珅是如何办到的?小编你写的那个——乾隆写篇《古稀赋》,和珅没看懂丢了性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您想要知道具体的情况,那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