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史英华】清龙安知府蒋德钧的李白情结‖蒋卫华

【文史英华】清龙安知府蒋德钧的李白情结‖蒋卫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34 更新时间:2024/2/16 13:28:17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1期

清龙安知府蒋德钧的李白情结

蒋卫华

曾祖父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湖南湘乡人。清光绪八年至十九年(1882-1893)任四川龙安府知府。在任11年,励精图治,兴利革弊,体恤民情,重教兴文,政绩卓著。在他“威行”“法行”“爱行”的治理下,龙安府一带,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光绪十七年(1891),士民同建“郡侯少穆蒋公德政坊”,以资纪念。

蒋公的“德政”,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其中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他发掘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读书地、隐居地匡山,以及1000多年来为世代学习景仰的李白文化传承。匡山文化、李白文脉,影响到蒋公以德施政、以教化民、以文养性、以勤治惰,兴农桑、修水利、保平安的为官理念。

清光绪十六年(1890),蒋公编纂过一本《匡山图志》。此书湮没、失传100余年。20世纪90年代,江油市物资局的张枚先生将其珍藏的此书孤本捐献出来,1997年经江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重印,得以重新面世,让我们一睹图志的真实面容。

《匡山图志》是一本介绍匡山的地理历史图册,共4卷。卷一介绍匡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承载,卷二介绍历代文人学士写匡山的一些诗文,卷三记载友朋以及编纂者一起游匡山的唱和诗文,卷四收集关于匡山书院的几篇碑文。全书不到2.5万字,所记内容都与李白有关,篇篇诗文无一不在介绍、讲述、歌咏李白的行迹、故事和诗风神韵等,为我们了解出蜀之前的李白开辟了一扇窗口。

太白祠坐落于匡山,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丙戌(1886)八月,蒋公偕宾客到大匡山,见残存的太白祠一派狼藉,遂有了重修的举措,至第二年(1887)七月竣工。太白祠建成后,前来拜谒的人士络绎不绝。学子文士常聚于太白祠读书赋诗,可谓开了“李白读书台”活动的新时期。

重修太白祠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而蒋公并未居功自傲,揽为已有。他在《新修匡山太白祠二十四韵并记》中谦虚地表示,自己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一步,当年太白读书习剑之风已经不存,只有召回他的精灵,才能使故土重现昔日之辉煌。蒋公曾将这首诗寄给他的父亲蒋泽云(字嗣炎,号溶川,曾任江西盐运使,浙江即补知府),得到父亲的赞赏与鼓励。蒋泽云在《子德钧寄呈重修匡山太白祠记》 -诗中,肯定了儿子的政绩,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从父子二人的诗文交流中,可以窥见他们对李白的共识与崇敬,也可以窥见其深厚的父子感情及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影响。

蒋公在修建太白祠后,又在其侧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匡山书院,将龙安府各书院生童迁并其中,以弘扬李白尚学之风,提升士民文化道德修养,培养社会栋梁之材。这一振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在当时的龙安府影响很大,办学之风因此而鹊起。据匡山书院山长李榕(字申夫,剑州人,咸丰壬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文字记载,匡山书院规模很大,有讲堂、宿舍40间,蒋公将登龙书院的学生集中到匡山书院就读,采用“古道树人”之法(包括修身、读书、书法、作文、治世五方面),教育生徒100余人。在修建匡山书院过程中,李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蒋公修太白祠、建匡山书院,在当时得到很多人赞扬,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深谙“读书自是千秋事”的李榕在其诗中风趣地感慨道:“回首十年祠下路,没人游屐草青青。”“今日油江增二窟,未应再蓄买山钱。”今昔对比,太守功德,尤显其伟!

位于江油太白公园内的蒋公德政坊

《匡山图志》卷四辑录了几位学士名人关于匡山、匡山书院的记事文章,与蒋公有关的后三篇文章,不仅记载了修建书院的经过,还讲述了它的作用和意义。其中彰明进士、内阁中书王麟荧的《匡山书院记》文采横溢,洋洋千字,极尽匡山之秀,畅叙匡山文化之悠久。王麟英在其《匡山书院记》中说道,由先贤圣哲开创的自先秦、两汉、魏晋、唐、宋一路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理应传承光大,就好比展翅高翔的飞鸟,终归要休养生息于青山林木之中,所以郡守蒋公才有“书院之创”,得以让广大学子有读书求知的地方,尊千古诗人李白为楷模,使其精神继往开来,“将使酒仙如昨,千载下尚有朋俦;诗法非遥,一堂中斯为俎豆”,起到“宏倡涪雅,兴起蜀才”的作用,此乃“郡守之意”“郡人之福”也!王麟荧言辞中肯,太守蒋公建造书院的初心,就是为了弘扬先贤李白精神,使其后继有人,为发展川蜀文化培养人才。

无独有偶,《蒋公德政坊序》的作者徐大昌(字筱帆,南川举人,平武训导)在其《匡山书院记》中,不仅表达了与王麟荧相同的观点,还有对“郡守之意”的深层阐述。文章说,太守蒋公为解决学院经费开支,为学院购置田产,自食其力,使学生有饭吃,能够专心学习。告知学生,“匡山圣地也,书院盛举也,二者得兼,实公之惠”,这是太守带给我们的好处!“公之惠众知之,公之心蒙有说矣!”意思是你们知道太守给大家带来了好处,却未必了解他的良苦用心!接着,他说,“飞楼出岩”“布金满地”的奢华殿堂不是太守的追求,也不是他力所能及的。我们财力极其困难,只能是大家同甘共苦,不要让陶渊明为吃不上饭发愁,也不要嫌弃谢灵运那样心怀杂念的人。不要你争我夺、小觑他人、妄自尊大,而是要引导大家乐善好施、返璞归真、勤俭办学,以“正人心”。太守反对那种不学无术却又好高骛远、不思进取而又妄自菲薄的“自失”态度,应该看重生我养我的家园岷山,看到她壮美的景色,以生长在这里而感到自豪!这是太守淳化民心、自强自立、“辟陋俗”的用意啊!还有,太守为筹措修建书院的经费,解决学生饭费和教师薪酬,想方设法,煞费苦心。既不能取之官府,也不能向民间摊派,“不扰公私”“公之事为独难”啊!一个“难”字,暗含太守难中求成的努力。这一切,不正是在传承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吗?

徐大昌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具体说明书院钱款是怎么解决的,但根据其他资料特别是蒋公自己撰写的《建立匡山书院禀》,可知其详。这篇呈文告诉我们:清光绪十三年(1887),龙安知府为振兴社会风尚,修建了李太白祠和匡山书院。书院的兴建扩充致招徕的生童日益增多,且学习成效昭著。然办学经费十分困难,除想法购置义田、收回公产外,知府本人还长期捐出自己的薪俸三千缗作为膏火之赀(据载,蒋公还时常向湘乡老家要钱,填补公需之不足。入京述职时,竟没有了盘缠)。蒋公的简短禀白,足以令人动容!他为弘扬李白精神、传承太白学风,延请名师培养人才,可谓殚精竭虑,倾其所有。

耸立在江油太白公园里的蒋公德政坊,百多年来,几经风霜剑雨,依然完好如昨。时代发展变迁,而敬仰参观者仍络绎不绝。它表明,无论何时何代,为官者,只要真正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廉洁奉公、勤勉奉献,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受到历史的褒扬:“大匡天高,涪江水长,公泽之无疆而安可忘?于是大书特书,而揭这剧旁!”(见徐大昌《蒋公德政坊序》)

先曾祖蒋德钧公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从龙安府卸任返回故里之后,积极投身爱国维新运动,开矿山、修铁路、搞实业、办新学、建图书馆、推行乡村自治改革等,成为朝野看重的维新人士。这些,应与他崇尚好学求新、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李白精神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龙安知府蒋德钧的“李白情结”,贯穿始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卫华(蒋德钧曾孙女,西安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我国茶道会诞生于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代以前我国先民多是“吃茗粥”或“淪蔬而啜”。《膳夫经手录》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之后盛亦。”也就是说,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饮茶才开始普及,而到至德(756一758年)、大历(766―780年)年间,饮茶已发展成为社会的流行时尚。《膳夫经手录

  • 此人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最残暴的君主,名字出奇的文艺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苻生此人是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做过的事情却凶残无比,堪称暴君的代言词,他统治的时期,朝臣人人自危,最有特色的他只有一只眼睛,他就是苻生,名字出奇的文艺范。苻生,前秦第二个皇帝,他的老爹苻健是开国皇帝,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一个眼睛,自幼拥有天生神力,长大后更能徒手和猛兽格斗,可见其勇猛;东

  • 唐高祖李渊废除五铢钱后,唐朝先民们使用什么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 公元618年,李渊趁机起兵,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席卷关洛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史称唐高祖。唐朝早期沿用隋朝币制,仍然使用隋朝的五钱铢,但是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到隋朝灭亡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久远之极,早已失去统一标准,历朝历代五钱铢大小轻重不一,非常混乱,国家又刚从隋末战乱中恢复过来,

  • 此人装傻装了36年,宦官:让他当皇帝,结果唐朝又多了一位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八大明君排名,唐朝的铁腕明君,唐朝最残忍的十个皇帝

    李忱一开始被认为是傻子,因为他在小时候受到过惊吓,便傻了,沉默寡言,看起来痴痴呆呆,李忱本来就是婢女之子,最后还成了一个傻子,这样的他也就成为了宫内的笑话。有一次唐文宗宴请众人,故意请来了自己的这个傻子叔叔,在宴会上,李忱还躲在宫殿的大柱子后面,表现出自己的胆怯,让众人笑痛了肚子。之后唐文宗命令众人

  • 秦国花了几百年统一的天下,为什么短短15年就覆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统一后多久衰败,秦国为什么被统一,秦国统一天下后为什么15年灭亡

    秦朝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用武力统一了天下,但是他们仅仅维持了15年,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秦王朝的暴政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秦军也是非常霸道的,征服六国的时候秦军到了一个地方之后会驱逐或者屠杀当地的人口,只留下土地,这是用武力强迫别人屈服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信服的,这样的秦军虽然到达很多地方都是打了胜仗,但实

  • 此国曾想并入唐朝版图,皇帝嫌它太穷不肯接受,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在唐朝的时候,国家实行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当时很多国家的人来到唐朝,据记载在当时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都有十万之多,可以想象当时的繁荣昌盛。在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做流鬼国的国家,在当时是很偏远的地方,如今坐落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勘察加半岛。据说这个国家多次来到唐朝,他们想要把流鬼国并入唐朝的版图之中。当时的

  • 李皓镧,求你别傻了,吕不韦从来就没有爱过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皓镧和吕不韦,电视剧皓镧全集免费,皓镧传李皓镧进宫跳舞

    闲暇时光,总是喜欢看看历史,历史可以明志也可以借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总是引人入胜,因为其中充满了太多离奇的故事,比如秦国如何强大,比如魏国如何没落,又比如哪国的君主励精图治,哪国的君主荒废时光,这些故事往往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寻自身成功或者失败的因素,[var1]不知道什么时候电视剧已经成为了

  • 此人陪安禄山造反,失败后进京请罪,大唐皇帝笑了:干得漂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的时候,大诗人王维紧赶慢赶还是没能搭上跟玄宗西逃的末班车,长安城一破就被安禄山的军队给俘获了。别看安禄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胡人,他也知道要笼络人才,收买人心,那些有官职的文化人,更是其重点搜罗的对象。安禄山听到王维被俘获的消息,欣喜不已,马上命令手下要对王维好吃好喝地招待,随后让心腹大将带领士

  • 杨贵妃真的很胖吗?历史学家终于给出了答案,大家看了都说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判断是不是美女的不是用瘦来判断,他们是肥胖来判断的,如果她们是肥美的话才算是美的。古代四大美女中的杨玉环就是生长在唐朝,她是有名的杨贵妃。她长得很美,这唐玄宗看到杨玉环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她肥美的外表一下子吸引了唐玄宗。那个时候的杨玉环皮肤白皙,白里透红,非常细腻,而且有着非

  • 杜甫给李白写诗,为什么李白不回应?原因有两点,看完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要说起来唐朝比较有名的诗人,相信很多人下意识都会说李白和杜甫。其实,这两个人当时比较有才华的人物,互相之间也是认识的,而且关系也是比较好的。我们今天要说的,其实就是关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交流的趣事。其实,只要是比较了解杜甫的朋友,都会知道,其实他曾经写过不少的关于李白的诗。杜甫对李白可以说是“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