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亲自征讨陈豨的时候,韩信图谋在京城发动叛乱,就放起风筝来测量淮阴侯府与未央宫的距离,想挖地道钻进去,这并不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风筝。
[var1]
那么西汉纸鸢的产生有没有凭据呢?《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非)一日而败。”公输般对此制作却前进了一步,他“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篇》)大概说的就是以竹片为骨架,粘以薄绢而成的,所以能飞上三天而不掉下来。原来纸鸢的产生,是接受了木鸢失败的教训而成。公输般所指,该是纸鸢的起源了。
到了南北朝时,纸鸢又成了能乘人的类似现在的滑翔机了。《北史.彭城王勰传》(附拓跋韶)中记载:“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坠。”纸鸱即纸鸢,可想而知此时它已成为运输工具了。这时纸鸢也作传递信息的用途。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困台城,《资治通鉴》中记载:“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做纸鸱系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飞,冀达众军。”
[var1]
到了唐代,纸鸢已叫风筝,已成了让人们娱乐的玩具。它又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了文学家们喜爱的题材。写进赋里的有唐采和杨誉的《纸鸢赋》,写进诗里的有《风筝》。
风筝的形状多样化,而且风筝的构造也日趋复杂化。《唐书.田悦传》也载有用风筝传递情报的事件。
到了后唐,李邺在宫中放纸鸢为戏,又在纸鸢上系有竹笛。风吹笛响,声彻九霄,别有一番情趣。
到了清代,放风筝已经成了民间文娱活动之一。每逢春天时候,无论男女老少,总是在空旷场地,互相争妍斗巧,进行比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风筝的制作也颇有研究。
[var1]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记》这本书中记载了几十种有关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还配有两首歌诀,一首讲扎发,一首讲画法。风筝除了做娱乐玩具、传递信息的工具以外,还能派上许多奇特的用场。
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纽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料风暴刮断了天线,马可尼情急生智,在天空中放风筝而取代,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拍发成功。这说明风筝起到了科学实验作用。现在人们还在利用它来研究大气、预报天气、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