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便是蜀汉名将魏延,别的不多说,光从魏延曾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曾没出半点纰漏,区区一个街亭能难得了魏延吗?更何况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位当属吴懿,也许吴懿这个人的名气在后世并不大,但在当时绝对是蜀国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才。给大家一个形象的对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吴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当着他的副手。在诸葛亮死后,镇守汉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吴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御了曹魏的军事进攻。
第三位这是赵云,赵云之名想必不用多说,赵云为人忠勇稳重,若有老将赵云镇守街亭,张郃断不能拿下街亭的。
话说当时诸葛亮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赵云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赵云当时也有重要任务,时赵云与邓芝领一军出箕谷,作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过说到魏延和吴懿,这两人在当时还真没什么事,就留在了帐前,未曾出战,那为何诸葛不然他们去守街亭呢?说白了,诸葛亮对此二人还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对魏延,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尽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颇有关羽之风,时唯有诸葛亮可将其镇住,魏延多次随诸葛北伐,然每次所领之军都没有超过万人,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否决,当时两人还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诸葛亮弃用魏延。
再看看吴懿,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子,属于皇亲,加上吴懿是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与益州故主刘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诸葛亮也不敢将兵权轻易交给吴懿。
其一:马谡忠诚可信。早在刘备入主荆州时,马谡便因伊籍的推荐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旧臣,且马谡与诸葛亮同属荆州集团,诸葛亮自然对他非常放心。
其二:马谡有谋略。陈寿曾评价马谡: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就采纳了马谡所提的不少建议,终使南中人心归服!
其三:诸葛亮视马谡为接班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与马谡之间亲如父子: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首先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有深厚的友谊,曾在书信中称诸葛亮为“尊兄”;其次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且当时亲子年幼,诸葛亮急需培养一位以后能接替他的人!
这便是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让其镇守街亭是希望让他在实战中历练成长,毕竟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其实以马谡的才能,若按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挡魏军与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马谡年轻气盛,急于立功,屯兵山上实想以攻代守,打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然马谡不是项羽,并没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将帅不和,军心动摇,故终被张郃击败!
此事诸葛亮确有用人不当之过,用人唯亲之嫌,然主要罪责还在马谡身上,此战之败,时命也!
诸葛亮将这个任务交给没有战斗经验的马谡,无疑是给马谡送功劳的,也从侧面反映诸葛亮对马谡的培养,而作为完成这个简单任务的双保险,诸葛亮又将颇有防守能力的王平担任马谡的前锋,这么一系列的安排,只要马谡照着诸葛亮的安排去做,不犯傻,基本上是稳拿功劳了,诸葛亮用马谡,是出于私心的,这是诸葛亮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就是这么一件稳拿功劳的事,居然让马谡招来杀身之祸,马谡的失败完全是自已作死,马谡居然舍弃城池和水源,上山扎营,马谡这么做唯一的解释就是:马谡贪更大的功劳,上山等于是做出攻击姿势,马谡想在街亭进攻,打败名将张郃,最终的结局是马谡不仅大败,还被张郃军击溃,既然败了,就得承担责任,最后也落得个身死的局面,怪不了别人。
所以说街亭之败,诸葛亮和马谡各自承提一半的责任,最后的结局就是诸葛亮自贬三级,马谡被杀。
事实上,守街亭的人选,唯一合适的只有王平,诸葛亮没有太多的选择。
赵云、邓芝要在斜谷设疑兵,这个相当重要,面对的可是魏国的中军大将军曹真率领的主力,而且还不能让魏军主力进入汉中,哪怕被魏军识别疑兵,也必须在斜谷堵住魏军主力,否则诸葛亮所有北伐军团将全军覆没,这一路是相当重要,赵云必须守斜谷。
魏延和吴懿是蜀汉当时仅存的进攻型大将,需要随诸葛亮进攻祁山及陇右三郡,魏延和吴懿是走不开的,让魏延和吴懿守街亭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诸葛亮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困住祁山魏军,拿下陇右三郡,魏延和吴懿是最佳人选。
除去镇守四方的将领,随诸葛亮北伐的,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王平了,王平在219年的汉中之战时投降刘备,在曹操处是代理校尉,投降刘备后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到诸葛亮228年北伐时,王平已担任9年的牙门将和裨将军,并且历来在军中任职,作战经验丰富,为人低调,遵守法令,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