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前期的军旅诗发展演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前期的军旅诗发展演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53 更新时间:2024/2/1 8:20:3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这句诗脍炙人口,读起来气势磅礴,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被后世经常拿来鼓舞士气。

军旅诗的魅力,跟其他载体的诗歌不同,它更为激烈,或悲怆,更能让人共情。

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沉重思索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仰天长啸,军旅诗人们开辟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文学领域,令人在替身处战争年代的人们遭遇感到同情的时候,也不由的想要探究它从何而来,如何演变。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比古人幸运的是,我们处于一个比较和平的时代,但是人类的情感是可以互通的。

唐朝前期军旅诗的发展演变史

1、混沌初期,军旅诗的来源

盘古开天辟地以来,

人类社会的初始是以一场战争开始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是最早以战争形态记录的文学作品,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以待考究,也还是为早期军旅诗创作主题和情感类型上提供了参考借鉴之处。

《周礼》有载“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军旅会同,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属其右。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掌其政令。”

早期“军旅”二字的出现,主要偏向于指行军作战方面的事

。古时候的人们领地意识比较强,但也经常会被有些没有边界感的人骚扰,所以经常发生战争。在

先秦时期的史记典籍

中“

军旅”一词也经常出现

,主要指军队或行军作战等军事活动,只是个名词。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军旅诗,大家都还在努力为了生存而战争,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抒情写意。

所谓饱暖思淫欲,著名诗人屈原出生在楚国的贵族中,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也受到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涵养。

这个时候正处于秦楚争霸阶段,他的爱国情怀受到了猛烈的撞击。所以他创作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国殇》

“带长剑兮挟秦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写得气势磅礴,歌颂了英雄们不可凌辱的气慨,死也要当鬼中之雄的品格。

这一首详尽的军旅叙事诗歌,后世在翻阅的时候仿佛感受到了屈原那时那景的悲壮情怀。

后面还有像《诗经》、《楚辞》、《左传》等历史文籍中也均有少量军旅诗歌的体现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为我们后世对军旅诗发展、演变状况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万物的生长肯定要有合适的土壤培育,

军旅诗的成长养分就是连年的战火纷争

,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识得梅花香。

2、秦汉时期:军旅诗的定型

到了秦汉时期,军旅诗的发展就像种子遇到了光,

在合适的土壤下开始光合作用。秦朝存在虽然短暂,但是却极为关键,因为秦朝一统天下,结束了自春秋以来五百年的战争纷乱,秦王嬴政上位后,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虽然他还颁布了很多暴政,但他这一举措对历史及后期的文学发展不仅仅是军旅诗都有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统一文字后,后人阅读及创作诗歌更加顺畅

了,传阅的面更广了,文人墨士交流起来也更方便了。

但是到了汉朝,诗歌发展的就比较缓慢,

因为汉朝结束秦朝后,迎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发展也快速,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在这个背景下,文人墨客都开始歌颂盛世带来的愉悦,所以在当时汉赋就比较兴盛,西汉诗歌发展就比较缓慢,军旅诗也是如此。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赋仍处于文坛的中心地位,但与西汉相比,诗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东汉一些代表性的文人如梁鸿、崔驷、傅毅、刘珍等均有诗歌传世,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种诗体都有佳作流传,这些句式为军旅诗在汉代的发展定型创造了相应的文学环境。

军旅诗在经历秦汉时期的文化碰撞,具备了发展得的条件,

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蓄势待发。

3、魏晋时期:军旅诗的发展

魏晋时期,尤其是建安时期,在朝局动荡不安

,战火连天的背景以及“三曹”的大力倡导下,

军旅诗有了长足发展

,用作植物生长阶段来比喻的话,就是到了抽薹的阶段。

魏代军旅诗可分为建安与正始两个发展阶段

建安时期,军旅诗处于转型阶段

,形式上出现了较多的文人创作,题材得到了拓展。主要还是归功于有雄才谋略的领导人,汉魏诗坛的三领袖,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在此情此景下迸发出的情感尤为炙烫。

在“三曹”中最具才气的曹植以《白马篇》而跻身于军旅诗杰出代表的行列。“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有如平地起狂飙,先声夺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其描绘精微,节奏明快,对仗工整,是建安诗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古诗中一首风格独特的绝唱。

建安时期的军旅诗,因为有诗人亲历沙场的征战感受,而且在文人创作的军旅诗数量也一下子上升了,

形式上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于是在建安诗人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军旅诗歌创作的新风潮。

但在西晋诗坛因受贵族习气浸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军旅题材也因此备受冷落

,在这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时期,军旅诗数量少之甚少。可以说,晋代军旅诗在军旅诗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较为平缓的发展态势。

因为军旅诗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经常处于动乱时期肯定不符合历史发展,其实发展缓慢对于时局的稳定未必不是一件坏事。缓慢不代表消亡,

只要保留了文化的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下它一定势如破竹

4、南北朝时期:军旅诗的逐步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军旅诗遇到了合适的创作环境,愈趋成熟。不仅有从军将士吟咏之,而且在升平局面下,这一题材也成为文人宴饮酬唱时歌咏的众多题材之一,

因而诗歌创作整体表现为由写实转向拟代

这也是同时代文学的自觉性更为明确的又一典型例证。

在众多军旅诗中比较有成就的有萧衍、吴均、徐陵、刘裕、鲍照、庾信、王褒等。其中家喻户晓的

《木兰辞》最具有里程碑意义

,里面叙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被多次翻拍成电视剧及电影,想必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开篇诗句语句简洁,又很有画面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简单的十个字就将十年征战的艰难困阻概述而出,这就是古时候的诗歌语言魅力。

最绝的还是篇末用“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个平常百姓常用的话语作为全诗的结句,

再现了一个乱世中巾帼英雄形象

全文392字,如果用白话文来叙述这个故事,想必没有个800字肯定叙述不完整,它运用了乐府民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得它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给后期军旅诗的发展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南北文化频繁交流的背景以及北地少数民族好武尚勇、钮铳竞奏的时代风貌下。

北方本土文人的军旅诗以及乐府民歌中的军旅诗作不同于南朝诗人在军旅诗中反复咏叹乡关之思

,他们超脱于乡关闺思之外,

在诗中多表达建功立业以及淡泊名利的激昂豪壮的民族性格

在由南入北的文人手中,

军旅诗作延续了南朝诗歌重视诗艺雕琢、多用典故、讲求对仗的特点

,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所以取长补短,融合贯通后,这个时期的军旅诗也逐渐成熟。

5.隋代:军旅诗的进一步发展

隋朝又是继汉王朝之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政权。

隋代军旅诗的许多作者都曾征战疆场

,其中有战争的指挥者,他们的军旅诗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立场、精神气质,

充满雄豪意气,是处于上升时期国势的典型反映

其中更多的是战争的普通参与者,

他们的诗歌宣泄了普通士卒从征思归的情绪

。有卢思道的《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虞世基的《出塞》“徵兵广武至,候骑阴山归。”从当时的军旅诗创作我们可以一窥隋代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总结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局动荡不安,战火不断,有人胸怀天下应征入伍,也有人悲天悯地,流离失所,

激烈的情感碰撞之下,总是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唐前的军旅诗在历史发展的推进演变中,因为

战争题材的敏感性,与相应时代背景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也使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而且唐前军旅诗不仅在诗歌的艺术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让后人也能更为直观的感受当代诗人的或激情或者悲壮的情感。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有些绝美的诗句欣赏就好。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发展,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荥经云峰寺“飞来石”的搬运工是唐朝名将韦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黑石公园玄武岩)(黑石公园玄武岩)(黑石公园玄武岩)(云峰寺太湖石)全国有多个云峰寺,比如有四川省荥经县云峰寺、福建浦城云峰寺、广东省潮州市云峰寺、安徽省六安市云峰寺、山西省介休市云峰寺以及北京市平谷区云峰寺等。据史料记载,荥经云峰寺过去叫太湖寺,最初是家庙,始建于汉代,后为道观,扩建于唐,赐额于

  • 从多角度作出分析,唐朝寺庙的特色以及背后文化的沉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朝寺庙的特色1. 布局规划唐朝寺庙的布局规划大致相同,通常由三进式的建筑群组成。一进是山门,是寺庙迎接信众的地方,由显贵殿、戒坛门、天王殿等组成;二进是大雄宝殿,即主殿,是供奉佛祖和众大菩萨的地方,是寺庙最重要的建筑,由方丈室、葬兽殿、藏经阁等组成;三进是后殿,也叫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有罗汉

  • 宋朝男人多风骚,喜欢头上戴花 苏东坡也是“花美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男性非常喜欢在头上插花,就连文豪苏东坡也是爱好者。(示意图)古代头上戴花并非女性专属。宋朝男性有“簪花”的习惯,就是把花戴在头上,连结婚也要戴花冠,簪花甚至被君王推崇为重要礼仪制度,皇帝招集朝会时,百官要戴花,每逢节日、寿辰和祭祀等大型活动,每人头上都要插各式各样的花。文化学者郭浩提到,宋朝人有

  • 常言道“脏唐乱宋”,是什么意思?唐朝究竟脏在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再到唐玄宗初期的“开元盛世”,这期间的唐朝一直都处于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状态。在对外征战中,唐朝更是大获全胜,先是击败了吐蕃,后又征服了百济,其疆土面积之广,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才被后世人称为“盛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却总是被后世人拿来与孱弱的宋朝相提并论,甚

  • 唐朝素有盛世之美名,却为何反被说成脏唐?其背后究竟有多脏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要知道唐朝时百姓安居乐业,其在历史上对外开放程度也是比较空前的,甚至当时的长安城内,因为其经济文化的繁荣,一度汇集了很多其他国家来往的客商,以及前来学习交流的遣唐使,以至于后世还有大唐盛世的说法,然而就是这样的唐朝,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脏唐呢?其实之所以这样说,也并非是毫无道理,因为唐朝确实存在很多出格

  • 历仕三朝的隋朝诗人薛道衡,真的是死于隋炀帝的嫉妒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俗语说“乱世出英雄”。也许你根本想不到,在割据混战时期,有一支以薛永为首领的薛姓族人,始终追随于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最后随刘备进入蜀地。蜀汉政权建立后,薛永任蜀郡太守,也为薛氏一门登上历史大舞台,开启了一条康庄大道。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人的踪迹,

  • 惬苏26 苏轼的人生如寄:从嘉祐奇才到元祐乞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转眼一年,这可是好漫长的一年,这一年中发生了太多事,令苏轼的人生急转直下。 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文同的周年忌日,苏轼即将抵达他的贬谪地黄州,路过麻城大安山岭,山中有雪,有梅,有沿途不断的溪水。 却没有了朋友。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当时,苏轼在《梅花》诗中发

  • 西晋时期天上掉下“1200米大肉”,随后一国灭亡,资治通鉴: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晋短命的真实故事,西晋东晋历史事实,西晋灭亡时有多惨烈

    醒来之后,人们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腐臭味,这味道就像是夏天里,没放进冰箱里的猪肉,散发出的腐烂味。在巨大的恐慌下,人们毫无睡意,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之后,竟见证了一奇观:地上躺着1200米的大肉。天上掉下“1200米”大肉。看来人们猜测得没错,那股难闻的味道,就是这块“从天上掉下来的大肉散发出来的”。这

  • 士大夫的天堂,一文带你看懂,宋朝士大夫地位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宋朝时期,士大夫阶层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在政治上,士大夫们是官僚体系的主体,几乎所有的高级官职都是由他们担任。他们还被赋予了评定学术成就和才华的职责,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担任官职。在文化上,士大夫们也是重要的文化生产者和传承者,他们主导了宋朝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 唐朝有多开放,相对于我们现代人只是皮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这个伟大的朝代是我们屹今为止最令我们自豪的朝代,经济的发达,政治的开明,造成了这个泱泱大国极其博大而自信的胸怀,这时的妇女地位,可能是历朝历代中最高的,当然这也和中国出了一个唯一的女皇帝有关。唐朝女性的衣服可以概括为三点;“薄,透,露”。从之前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里面的服饰,我们也可以勘探初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