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但刘伯温晚年过得并不得意,朱元璋没称帝前对刘伯温很尊敬,以“老先生”称呼他,但自从称帝后,就对刘伯温淡漠了,而且对刘伯温既利用,又打压。封个三线功臣诚意伯,又让他做御史的领头羊,监察百官,纠察违法乱纪的骄兵悍将,没几年,淮西勋贵们就把刘伯温恨得牙痒痒。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用意,但身在其位,只好谋其职。刘伯温一心为民,为大明。他除了纠察百官,还敢在老虎身上拔毛,给朱元璋纠正错误,劝君行善。由于刘伯温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还会求雨、预报天气,朱元璋起初很信任他。
刘伯温就利用这一点,劝朱元璋行善。比如朱元璋做吴王那年,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刘伯温就说预示有兵灾祸乱,以此为由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后来天气大旱,又请求朱元璋处理久积冤案求雨。
摸准了朱元璋对天象、神道的信任,刘伯温屡次用此伎俩劝朱元璋行善,天气预报还有不准的时候,何况刘伯温完全凭借人工经验的预测。有次求雨,朱元璋听刘伯温的劝说放了囚犯,但没有下雨,从那之后就开始怀疑刘伯温忽悠自己。
洪武四年之后,大明一统,朱元璋着手清理功臣,此时的刘伯温因为太聪明,聪明的让朱元璋害怕,刘伯温看透朱元璋的猜忌后,主动辞官回到青田老家,以求保身。
但胡惟庸咬着不放,利用朱元璋的猜忌,诬告刘伯温给自己选了一个有王气的墓地。一听刘伯温给自己选有王气的墓地,朱元璋猜忌心大起。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看到胡惟庸的到来,心中明白朱元璋起了杀心,只好以死来保住子孙,便喝下药,返回青田不久,毒发身亡。
在去世之前,刘伯温心中明白自己无论说什么朱元璋都听不进去,只能等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才会想起自己。但为了刘氏的子孙的安全,为了大明朝,他嘱咐儿子,等自己死后,火速给朱元璋送去一本书和一筐鱼。
这本书就是《郁离子》。刘伯温生前写过一部《百战奇谋》,这部著作集结了刘伯温一生的心血,朱元璋怕此书落入他人之手,篡夺大明天下,就想找刘伯温要过来,但刘伯温一直没有给他。
临死之前,他写了一封信告诉朱元璋,《百战奇谋》是为了帮朱元璋打天下用的,如今天下已定,为了防止落入他人之手,对大明不利,他就烧了。但他还有一部著作《郁离子》,留给皇上,做个纪念。
朱元璋看了信后,仍有怀疑,曾让人去刘伯温的老家秘密搜寻,但无所获,从此《百战奇谋》就没了消息,朱元璋和后世帝王以为刘伯温真的烧了。而当时,朱元璋翻看了《郁离子》,看到都是寓言故事,就扔到了皇室的角落。
后来,朱元璋以为《百战奇谋》真的被刘伯温烧了,也就对刘氏子孙放下戒心,还让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继续干刘伯温的活,赐给他“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然而,200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翻开《郁离子》时,由于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有页,内藏另一本书,就是失传二百年的《百战奇谋》!
刘伯温用智慧不仅保存了《百战奇谋》,还保全了刘氏子孙。而当时,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一筐鱼,则是暗示朱元璋,诸多藩王就如筐里的鱼,他们为了生存,就会互相撕咬、碰撞,如此一来,大鱼就会弄死小鱼,兄弟反目,互相残杀,甚至威胁太子。历史教训已经很多,比如刘邦曾经也分封儿子为王,后期就造成了藩王势力过大,造反的局面。
但朱元璋明白的晚了,他将众多儿孙封为藩王,本以为自家人守着自家创建的大明朝,会齐心协力,但藩王都想做皇帝,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们暗斗,朱元璋死了,就直接“靖难”,干翻了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伴君如伴虎,给帝王打工需要大智慧,刘伯温用自己的智慧保全了《百战奇谋》,保全了刘氏子孙,还提醒朱元璋潜在的危险,但朱元璋醒悟的太晚了,他的布局被朱棣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