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赵匡胤迁都洛阳事件:想要避开赵光义,可是阻力重重

揭秘赵匡胤迁都洛阳事件:想要避开赵光义,可是阻力重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86 更新时间:2024/3/11 4:01:49

赵匡胤这一次想要巡视洛阳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还用诏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要四月份去洛阳!其实他去洛阳的理由比较充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祭拜永安陵。

这是赵弘殷的陵墓,儿子去祭拜一下自己的老子,谁敢阻拦,也没有理由阻拦。

二:要去洛阳祭天。

为什么要去洛阳祭天呢,因为赵匡胤出生在洛阳,那里可以说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我去祭拜一下怎么了,你难道还不许我一个皇帝去自己的出生的地方看看,这也是我这个皇帝的权力吧!

可是这么充足的理由还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很多人在赵匡胤的诏书下来之后,立刻就上书反对,反对他去洛阳,因为他们都知道赵匡胤醉翁之意不在酒。赵匡胤这个时候去洛阳,你以为他真的是要去祭天,真的是顺道祭拜一下自己的父亲?也许祭拜真的是顺道吧。其实他是要考察一下洛阳,然后把都城迁到洛阳。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段史实的记载,说的是赵匡胤有迁都洛阳之意,也许他曾获对左右的人给说过,想要迁都,迁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汴京和洛阳那一个更适合做都城?既然您想迁都洛阳,当初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洛阳当成都城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将开封也就是汴京当做都城,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

一、稳定政权。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的,后周的都城就是开封,五代的好几个国都都在这里,赵匡胤取代后周,接收了后周的一切,后周的大臣什么都在这里,而且还搞出来后周恭帝禅让的事情,他要的是稳定,所以他首选开封作为大宋的都城。而且开封处在中原的腹地,在这里作为都城可以更好控制全国!

二、交通。开封是水路交通的中心,水网纵横四通八达,而且运粮全部都是靠的漕运了所以开封十分合适。

那么开封和洛阳相比谁更有利呢?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Cornish)在《大国都》(《CreatCapitals》)将国都的选择条件概括为岔路口、谷仓和要塞,也就是要交通便利、物质丰厚、防御有效

和开封想必,洛阳有邙山,洛水,是要塞,成了十三朝古都,而开封是四达之会,也就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从这一点上来说,洛阳适合当都城。可是在岔路口谷仓上来讲,洛阳不如开封。按照《大国都》中所言,开封确实适合当做都城,赵匡胤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意思呢?

《续资治通鉴》上说因为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对那里有感情,乐其风土!这也很好理解可是赵匡胤是皇帝,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要迁都似乎太儿戏了。而且在当时看来开封似乎比洛阳更好,那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只能是赵光义的原因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赵匡胤迁都洛阳应该主要是为了避开赵光义,或者说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为什么这样说呢?赵光义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深受赵匡胤的信任,委以重任,而且最后还让他当开封府尹,这个职位之前也有人担任,过比如柴荣,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储君才能担任的职务,是开封城的最高掌权者。

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待了十六年,将人事财政等全部都抓了一个遍,据说在当时开封城人们不怕皇帝赵匡胤而是怕赵光义。根据记载赵匡胤的心腹党进当时负责巡视开封城,他经常骂那些不务正业的人,说他们不上进就知道喂鹰逗鸟之类的。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又看着有人驾着鸟笼子逗鸟,刚想骂,听说是晋王赵光义的,立刻灰溜溜的走了。可见对赵光义的畏惧,要知道这党进连皇帝都敢怼的主,居然怕赵光义。

赵匡胤也意识到自己的弟弟的势力是有点大了,五代印鉴不远,以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震住赵光义呢?甚至能不能成为皇帝都两说,赵匡胤担心这事。自己虽然是皇帝可是这汴京几乎都成了赵光义的天下,晋王势力也庞大,既不能处置晋王也不能皇权旁落呀,那就迁都,到一个新的地方,后世的朱棣就是这样干的。也许这才是最深层的原因吧。

王夫之说,“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

后来有一个叫做王夫之的人就说当时赵光义的羽翼丰满了,赵匡胤也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我们猜测赵匡胤迁都就是为了避开赵光义,这一点也能说的过去,因为迁都这事提出来不久,赵匡胤就死了,他死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他直接成了皇帝,赵匡胤的儿子没有能继位。再说了当时赵匡胤似乎有点控制不住局面了,他刚开始下诏说去洛阳就有人反对了。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赵匡胤的是起居郎李符,此人就是专门给赵匡胤写起居注的,在赵光义朝的时候,他当过当过一段时间开封府尹。他也知道赵匡胤是想迁都洛阳,这是要提前视察,立刻就站出来反对,他还提出来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八条困难。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续资治通鉴》卷八

老李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赵匡胤就是不允许,他说自己去巩义祭拜的自己父亲,可是老赵到了洛阳就不走了,反正我来到这里了,你们能怎么办,皇帝的脾气上来了,谁也不敢劝谏。

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段史实说明当时赵匡胤想要留在洛阳不走了,也许是发脾气了,大臣没有一个人敢进谏的,迁都就迁都呗,反正无论去哪里,我们都是官员!凡事都有例外,这个时候又有人站出来了,依然是反对迁都的。此人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叫李怀忠,此人在赵光义继位后立刻担任侍卫步军都候、领大同军节度使,是实权的人物,他是怎么说的呢?老李说:“开封有汴渠之漕,是当时水路的交通枢纽,京城的口粮全靠长淮河到汴河进开封。洛阳当时漕运断了,洛阳粮运不进来,还是不要迁都的好呀!而且天下兵马基本上都在汴京,天下安稳已经很久了,皇上为什么要迁都呢?”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续资治通鉴》卷八

老李说的是声情并茂,结果赵匡胤还是不听,最后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来了,终于站出来和自己的大哥唱对台戏了,这个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直接对赵匡胤说大哥,咱们迁都洛阳有各种不好,我说给你听,可是赵匡胤说,“久当迁长安”,把洛阳叫河南,在古代是河南郡所在地,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迁到西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理由是依托险要。可是赵光义是怎么说的,“在德不在险”,王朝守得住不要于德政,而不是在于险要。这句话有分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赵匡胤的反应是“上不答”。或许是无话可说,或者是不想说。赵光义一走,赵匡胤说了,晋王的话,有道理,咱们姑且这样办吧。第二天决定返京,这次洛阳之行一个多月。迁都计划流产了。

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一段也可以看出来赵匡胤的无奈,特别是他说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是对的。赵匡胤的迁都的提议,在大臣和赵光义的劝谏下暂时取消了,谁也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再想迁都,不过他没有没有机会了,因为从洛阳回来不久,他就暴毙了,再也没有机会想这些事情了,也许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赵匡胤当时的迁都之举实属无奈,最后被大臣和赵光义他们给阻止了,可以看出来当时赵匡胤已经失去一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权力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专家挖杨广千年粮仓城,仓窖达700座,能够存粮3.55亿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墓发掘9分钟视频,杨广留下的粮食,隋朝修建的最大粮仓

    经过整体分析和研究后,大家发现这个粮仓的仓窖约有700座,能存储3.55亿斤粮食。这个数字轰动了全国,很多学术界的专家慕名前来,了解实际情况。那么,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粮仓,到底是谁创建的呢?专家在挖掘的过程中,通过蛛丝马迹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应该是隋朝时期杨广所建,我们都知道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暴君

  • 675年04月13日 唐高宗诏令武则天摄国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不久,太子弘死,高宗下诏:“朕方欲传位皇太子,而疾速不起,它申往命,加以等名,可滋为孝敬皇帝”。公元675年4月13日(后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诏令:武后摄政。公元67

  • 明朝第5位皇帝朱瞻基:身上存在不少谜团,600年来始终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皇帝朱瞻基简介,为什么明朝皇帝叫朱瞻基,明朝朱瞻基之后有哪些皇帝

    正所谓“上所行,下所效”,朱棣上位的偏方,让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受到了启发。这便为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日后继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朱瞻基又是如何化解这重重危机的?这一切都要从朱棣说起。自从朱棣夺嫡成功后,谁来接自己的班,成为了他的一桩心事。如果依“立长不立幼”的礼法,自己本身就不合乎这一礼制。如果按“能力强

  • 明朝:蓝玉给纳哈出披上外套,常茂提刀就砍,老丈人冯胜被罢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一代名将会因为一件外套落幕?冯胜的大名崛起在战场,也毁在了战场。洪武二十年,北元太尉纳哈出拥兵二十余万盘踞辽东,洪武皇帝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领兵二十五万出兵辽东,为了培养二代将领,特命曹国公李景隆、郑国公常茂、永昌侯蓝玉、申国公

  • 朱元璋之痛:朱雄英死很悲伤,马皇后死没了柔情,朱标死彻底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雄英死而复生的小说,朱雄英小说,皇太孙朱雄英重生的小说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8岁的嫡长孙朱雄英夭折,对于朱元璋打击很大,尤其是在古代儒家礼法嫡长继承制度下,尤其是明朝,嫡长孙的身份太过重要。朱雄英的死,不仅是当爷爷的失去嫡长孙,在朱元璋的规划里,等于损失了大明第三代的储君。更何况朱雄英从小天赋异禀,深得所有人的喜欢,也是朱元璋心中最期望的盛世明君的样子。但

  • 被6个男人占有的皇后,为何64岁时还能把李世民迷的魂不守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有这么一位女人,在自己64岁时,却把32岁的李世民给迷的魂不守舍——隋炀帝愍皇后萧氏。关于这个皇后的年龄,历史上有一定的争议。很多小说上说她的年龄比较隋炀帝杨广小,说是天保二十年生的,也就是581年,但是历史上她和杨广的儿子杨昭是584年生的啊,总不能刚四岁的她就生孩子了吧。而且,她的花边新闻

  • 曹操不顾荀彧哀求杀了百岁同乡,导致他的24个儿子大多数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有没有杀大公子,曹操差点杀荀彧,曹操为何逼死荀彧

    当时的沛国国相陈珪举荐华佗出来当官,华佗为了全心全意研究医学,拒绝了陈珪的好意。陈珪大概觉得自己官小请不到华佗,又让太尉黄琬来请华佗当官。华佗还是婉言谢绝了黄太尉的邀请,继续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华佗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他发明了麻醉药,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历史先河。此事典出《后汉书》语“令先以酒服麻沸

  • 古代名人智慧:韩信明修栈道惑章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末年,刘邦为了争当关中王,抢先占领了咸阳(今陕西威阳)。项羽闻知,气得怒发冲冠,想与刘邦决一死战。此时刘邦的实力远远不如项羽。为了稳住项羽,积蓄力量,刘邦先退了一步,把关中和咸阳拱手让给了项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消除后患,就把远离咸阳的汉中之地封给了刘邦,把与汉中接壤的地盘封给了秦朝降将章

  • 1965年,李显斌驾机叛逃,26年后回家探望老母,逃离前被捕入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晚年回家探亲时,李显斌还没有来得及逃离,就被办案人员识破身份,遭到了抓捕。从时代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国家的空军力量,还不是特别强,李显斌这样的飞行员,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既然如此,李显斌为何会选择叛逃呢?几千两黄金的诱惑,虽说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李显斌出生于1937年

  • 都江堰民间故事丨三国系列:怎么有这么一座巍峨的宫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刘禅扩建玉局观文/兰字尧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太子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加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升赏群臣,大赦天下。散朝后,刘禅先去拜望皇太后、太后,然后去拜访相父诸葛亮。到了相府,相父不在,门人说丞相出门往北去了,于是刘禅銮驾往北。走了不远,只见前面是一座宫观,虽然殿宇巍峨,